APP下载

基于核心能力的护理解剖学教学设计
——以解剖学之心为例

2016-03-13成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解剖学心脏护士

成敏

基于核心能力的护理解剖学教学设计
——以解剖学之心为例

成敏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0)

基于提高护士核心能力,尝试进行解剖学教学改革,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依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方法,合理进行心血管系——心的教学设计。

核心能力;教学设计;解剖学

护士核心能力作为一种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名护士能否胜任工作、业绩表现和进行级别岗位编配的主要依据。目前,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护士核心能力[1]。在这种职业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引领下,教师要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使培养的护生符合未来岗位能力需求。

护理解剖学作为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将导入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起重要铺垫作用。因此,笔者尝试进行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把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地教学设计,以期提高护士核心能力。笔者以解剖学中重要教学单元——心为例展示以下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该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为以学定教,主要体现在依据学情选定教材,决定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和课堂练习,并顺学而导。

该教学单元面对的是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护生,根据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及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护生要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护士,必须具备胸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等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及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评估能力,反映在该课则是需要掌握心脏相关解剖知识。护生虽然在初三生物已学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对心脏有初步了解,但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经过对之前几个人体系统解剖知识的学习,护生虽已初步具备医学学习能力,但对抽象知识的认知及综合运用能力仍有所欠缺;由于护生尚未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对解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护生都能进入“最近发展区”。

2 教材分析

2.1 教材

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解剖学课程标准及护生具体学情,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晓谟主编的教材《人体解剖学基础》。该教学单元处于该教材第九章脉管系统中第一节心血管系统,此前护生已经学习血液知识,此后还要学习血管知识,故该教学单元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教材旧原则强调:必需、够用、实用,而职业教育更应满足学生不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需求,所以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1)缩减心壁组织结构的教学课时,该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涉及,故可安排护生自学巩固;(2)扩充与心脏有关的临床内容,这部分内容教材涉及较少,但与护理专业联系紧密,贴近护理岗位职能,可激发护生学习兴趣,扩充护生知识面;(3)顺序调整:将血液循环内容安排在心的内容之后进行,这样既符合护生认知规律,又能利用护生已学知识将其引入“最近发展区”。

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着眼于护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形成[2]。依据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及解剖学课程标准,该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教学过程及方法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体现在:通过小组观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过程,融“教、学、做、说”为一体,认识心脏的位置外形、腔室结构等,培养严谨求实的解剖学习态度及护理爱伤意识。

2.3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护生岗位定位及解剖学课程标准,教学重点为心脏的位置,心腔的形态和结构,瓣膜作用,血液循环的途径。

(2)根据护生现有认知特点,教学难点为通过对心脏各腔室的观察,从而推测出瓣膜作用,更好地理解心脏腔室构成及血流方向。

3 教学方法

在课前一周通过班级QQ群平台布置任务,并对护生进行分组;课中运用临床案例引导护生观察探究、建构新知;课后建立护生成长档案,实现课堂延伸拓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融“教、学、做、说”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使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护生学习兴趣。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及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方法。

4 教学过程

4.1 新课导入,突出主题

利用谜语猜一猜(胸中有个大桃子,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一劳永逸干到底)、心音听一听、位置摸一摸来进行新课导入,以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同时突出该单元教学主题。

4.2 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4.2.1 任务一:明确心的位置、外形及传导系引入真实案例,观看患者急救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视频及心内注射的部位,并结合图片明确心脏外形及具体位置,引导护生思考心脏按压后其如何恢复搏动,从而引入心传导系知识。小组发言人阐述心脏具体位置及心传导系的组成,组间互评,以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4.2.2 任务二:探究心腔结构及瓣膜作用以案例继续深入探究,经过CAB模式的心肺复苏后,患者心脏搏动后血液如何在心脏内流动呢?以此引出任务二,分为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汇报展示、归纳总结五个步骤进行。首先,提出问题引导护生思考:(1)血液里的红细胞在心脏里怎样旅行?(2)经过的景点能返回重新游览吗?其次,展示心脏内部结构的三维视频和红细胞在心脏的旅行,让护生观看,解开疑虑。再次,护生结合心脏模型进行思考,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心腔出入口及瓣膜的表格填写,明确血液流动方向,突破重点;引导护生观看心室收缩及舒张的动态和静态图片,并利用笔者自制的动脉瓣模型展示动脉瓣开闭时的状态,总结瓣膜防止血液返流的作用,解开观看视频前的疑问,攻克难点。再次,小组派代表阐述课前搜集资料中临床常见心脏瓣膜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共享资源、拓展知识面。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该环节能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2.3 任务三:认识心的血管继续延伸案例,揭开急救患者病因——冠心病,由此引入心的血管知识,提高护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关注度。护生观看心脏模型及图片,获取新知。教师结合该内容介绍冠心病治疗前沿进展,拓展护生临床思维。

4.2.4 任务四:认识血液循环继续延伸案例,引导护生思考:经过急救后,血液在全身怎样流动呢?利用红细胞在体循环及肺循环的动态走行演示血液循环途径,引出血液循环知识。

4.3 课堂演练,点拨升华

结合四个任务的完成,护生编排血液循环的情景剧并表演血细胞在全身旅行的经过,达到巩固及检验知识的目的,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评价及肯定。护生课后反思、交流收获、提出疑问,并在小组中选出一位学生授予其最佳表现奖,给予鼓励。

4.4 课题延伸,拓展能力

展示科学锻炼对心功能提高的实例,鼓励护生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布置作业,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制订一份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提高心功能的锻炼计划,进而提高护生资料查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5 自主性教学评价

该教学单元亮点在于采用了融“教、学、做、说”为一体的教学方法,针对护士岗位特色,在“教、学、做”之外增加了“说”这一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真正突显职业教育特质;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案例,注重临床实践,增加心脏按压、心内注射及心脏疾病的临床知识,培养护生临床思维、技能;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顺学而导,利用图片、视频、小组讨论、代表汇报、角色扮演、制作宣传栏等,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组间组内沟通能力。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护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发言质量有待提高、组间表现参差不齐。提醒教师应加强课前指导,分组时严格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消除个别护生的表达畏惧感。

提高护士核心能力任重而道远,仅对护理解剖学实行教学改革还远远不够。可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培养其核心能力,慢慢渗透到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中去,以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临床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护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70-74.

G424.21

B

1671-1246(2016)19-0064-02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立项课题“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培养护士核心能力的实践研究”(B/2014/06/035)

猜你喜欢

解剖学心脏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心脏
关于心脏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