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3-13姚庆收秦加阳武小清张小华赛思翔
姚庆收,秦加阳,武小清,张小华,赛思翔
关于地方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姚庆收,秦加阳,武小清,张小华,赛思翔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分析当前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不适应的因素,提出从专业认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校企对接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以培养适应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当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被应用于特色新药开发、传统药物改良,给生物制药产业带来了新变化[1]。“十二五”期间,为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了《生物产业规划》,支持和鼓励大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发展,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全球大批药物的专利到期,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2]。生物制药专业是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属于工学类特设专业。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概况显示,截止2014年底,国内普通高校2 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本科院校1 202所。2016年2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仅有52所院校开设了生物制药专业。说明当前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但却为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因此,在生物制药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与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医药研发单位等用人单位有效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值得认真思考。
为了做好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近三年我们对生物制药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分析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完善实践教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培养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1 地方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现状
1.1 对专业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部分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由于就业率等原因影响,在招生时,往往第一志愿很难达到招生数量,需通过后续志愿、调剂等方式才能满足招生额度。生物制药专业也面临着类似问题。该专业学生大多数属于非第一志愿录取,对生物制药专业认识模糊,不愿积极主动了解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言论影响,内心排斥该专业;少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
1.2 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完善
生物制药专业主要培养生物制药企业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考虑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3]。制订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当前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制订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时,调研了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根据生物制药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医学院校自身教学资源进行了课程设置。由于是在招生前制订,没有经过实际执行,因此在后续教学运行中,通过对学生的交流和生物制药企业调研,并结合当前生物制药发展趋势分析,发现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少量课程对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作用不大、课程学时设置不合理。为适应当前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与生物制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对接,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完善。
1.3 实践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加强
实践教学是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4]。我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熟练的实验操作、一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流程,这是其能与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医药研发岗位相对接的关键点。而当前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注重实验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只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生物制药简易流程,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缺乏企业实训,因此培养的学生只能被称为“校内人才”,即在校内按照课程设置完成了学习任务,但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有很多实践技能需要用人单位培训。因此,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使培养的人才能够与生物制药行业用人标准相符合。
2 关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1 提高专业认知,培养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在入学教育时聘请生物制药企业优秀人才和归国创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宣讲,通过这些人员对当前生物制药发展概况、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对人才的要求及所需知识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生物制药有一个全面认识,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当前不同层次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在该行业的工作层次和薪酬,既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制药产业在社会生活和人类健康保障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的努力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对生物制药专业产生感性认识。(2)选取实践教学基地中有代表性的生物制药企业,安排其管理人员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通过真实的生物制药场景,让学生初步接触生物制药企业的制药操作流程、管理体系,切实体会到生物制药行业不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而是需要高层次人才。(3)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制药专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从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使自己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优秀人才。
2.2 优化课程体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对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了适当调整,将原课程体系中与生物制药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无密切关系的课程进行了删除或学时删减,将部分有密切关系的课程增加了学时,使课程体系布局更加合理。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将病理生理学删除,将药理学学时数由原来的52学时增加到85学时,新开设实验动物学;将细胞工程从原来的专业选修课程调整为必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药物设计学、生物技术安全与知识产权等课程以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适当调整,使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药事管理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及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等。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基本囊括了生物制药技术的上、下游知识,保证了理论和实践教学。
2.3 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及掌握能力。虽有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侧面证明了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组织不同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不同任课教师之间相互提出授课建议,相互借鉴,从而不断提高授课质量。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及PBL等教学方法的应用,避免“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定期对其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对授课方式、方法和内容等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授课质量。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的关键,也是今后工作的必备能力。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学校教学网络平台、校园网资源库等查阅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4 强化实践教学
2.4.1 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在专业发展上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在优化课程设置时,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验教学比例,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调整为1∶0.66;根据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对核心课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并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制药学”进行整合,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设置基于生物技术制药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验课中就能掌握生物制药的上、下游实验技术;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生物工程虚拟仿真软件和青霉素发酵提炼仿真软件,建立生物制药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仿真实验项目进行生物制药工艺流程模拟,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并通过设置一定的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为后续在实践基地实践、毕业设计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4.2 科研辅助实践教学除实验教学改革外,还要积极利用教师所拥有的科研课题资源,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开展大学生科研早接触活动。根据大学生科研早接触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从大二开始自主组成3~5人的团队,跟随专业教师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此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研兴趣,又能锻炼其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能力,还能使学生成为专业教师的重要科研助手。此外,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设计、标书撰写和课题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科研能力;鼓励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实验技能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后期毕业设计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5 与生物制药企业对接,加强校企合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已践行了校企合作办学,并取得良好效果,证明校企合作是提升高校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5]。具备良好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集中了大量优秀研发人员和先进的生物制药生产技术,是生物制药专业潜在的实践教学基地。地方院校与这些生物制药企业对接,联合培养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可优势互补。我校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该区域拥有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如荣昌生物医药、东诚药业、先声麦得津等,并且这些企业已成为我校生物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实践基地或已达成实践基地意向,这为今后的校企联合培养优秀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2.6 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缺乏优秀实践教学教师。没有在生产一线实践过的教师在讲授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课程时,只会照本宣科,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如何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面临的问题[6]。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需要从合作企业聘请一批既有较强业务能力又能胜任实践教学工作的一线生物制药专业人员及企业研发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实践教学团队,互相学习,让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与实践带教,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进行专业实践,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水平,培养与生物制药企业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
3 结语
随着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医药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们的健康生活中。如何培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探索,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1]解小刚,吴晶.我国生物仿制药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32(3):136,142.
[2]陈德强.“十三五”生物医药产业前瞻[J].决策,2015(12):64-66.
[3]徐丽萍.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究[J].药学教育,2015,31(1):13-17.
[4]张文州,陈琳琳,郭幼红.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探讨[J].海峡药学,2015(5):258-260.
[5]唐娟.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12-13.
[6]朱芷葳,李慧锋,张利环,等.农林高等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5(5):187-188.
G420
A
1671-1246(2016)19-0021-03
注:本文系滨州医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资助(JYKT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