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2016-03-13张英强徐耀民

广州化工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素质教育体系

张英强,吴 蓁,徐耀民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张英强,吴蓁,徐耀民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构建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需要统一认识, 重新梳理、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强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及内涵建设;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建设、集中整合高校资源、利用社会优化资源、重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习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随后,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在阐述创新时表示“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国家领导人的上述阐述,表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历史事实也说明,只有勇于创新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之林。培养造就的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人才将是实现上述构思的主力军。这是一项历史使命,需要我们重新谋划、统一认识,推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化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及内涵建设;开拓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建设、集中整合高校资源、利用社会优化资源、重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1-5]。

1推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化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需统一认识

过去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学生从一进大学门,开始的学习过程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十分相像;只不过是大学中多学了几十门课程而已,看似学的不易乐乎,结果到毕业出校门时才发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依旧比较晦涩;或者出现了感觉自己除了考过了几十门课之外就没有什么印象了这样的怪现象。中国古代就强调“学以致用”,到头来真正用的时候发现学的用不上,真的是走了弯路,做了很多无用功。这说明了什么?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难道真的是学了没有用吗?诚然不是。大学生狼吞虎咽般的学习了几十门课程,说明我们的学生的答题学习能力足够好,但是实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还相当不够,即所谓的消化吸收再运用能力不够。反思过后,需要重新布局,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才是教育的正途。只有不断推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实用教育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对人才的有效培养。这需要统一认识,构建高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构建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氛围。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已经意识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应该说,已经拥有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接下去,高校需要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已经拥有的各种平台,狠抓内涵建设,凝炼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建设勇于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的教师队伍,并使之能够高效、持续的发挥作用。三是,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的工作应该得到认可和一定程度的奖励,解决教师的后部之忧,使其能安心积极工作,这应该明确的纳入制度中。四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学习,同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教与学都能按部就班的开展,学校的创新型学习就会搞的有氛围,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比较通顺,进入良性循环。

3 培养方案构思

目前,有些高校提出搞“3+1”,即3年理论学习加上1年的集中实践学习。有些高校则在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融入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 不管是哪种模式,都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培养的一些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同时与理论知识衔接好;做到既懂原理,又懂操作。重新梳理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与实践环节要相辅相成,梯次深入。循序渐进的启发教学,鼓励更加开放、交互式的实践环节模式。

4 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需要梳理、理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高校的优势就是人才资源。具有一支老中新比例合理、懂教学、重实践、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教师始终是教学环节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只有教师队伍过硬,就能形成教学关系最重要的一级,即把握住了教学中的关键。需要高校一方面通过引进优化师资队伍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培养,使本校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这样双管齐下,可以迅速的完善教学队伍。只有具有能力的老师愿意教学,愿意手把手的把他们多年的所学以及经验传授给同学们,帮助同学们把握住方向,同学们才能比较高效的在跟实验仪器、材料制备打交道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具有社会生产一线经验的老师尤其能够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

5 激励制度建设

目前, 大学生参与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而对于指导本科大学生、研究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大赛及技能大赛等, 很多老师多是无私奉献地从事这项教师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如不如此,该类赛事很难有什么成果。为了使本校学生更好的参与各类赛事,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和制度,使做这件事情的任何人都能得到相关保障,所谓付出就有收获。同时进一步完善制度。更多的是靠完善的制度使教与学通顺,而不应该靠无私奉献之类做事,那样不会长久,大多也做不好。特别要关心青年教师,他们的担子重、生活压力大;需要老师们安心的指导创新,就需要有让老师安心的激励制度,这里同样强调的是制度,而非其他。只有这样,做事情才能按部就班,就能顺顺当当。激励制度好,老师们就能安安心心、放开手脚的完成工作,同时工作也有热情,可以进一步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在教学环节中完成教师的任务。

6 运用多种授课方式

除了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实践技能外,学生很多的想法或者潜能的激发很多是在课堂上。目前,高校的授课模式上基本还是授课→理解→巩固→运用→考试这样一种模式。大多数学生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依旧是还没等完全消化就要面对考试。这种应试型的授课方式已经过于落后。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虽然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授课方式,但探索出来的结果推广运用确相对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加上互联网、手机平台的异军突起,已经开始在与授课时间进行竞争。学生人在教室,可能想的还是教室外面的事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则是目前课堂的主要任务,所以授课方式必需要变,让学生重新有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不要嫌烦怕麻烦,采用课余小组协作讨论、教师辅导答疑、课上交互提问、互动等多种模式均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给学生吸收消化时间及遇到困惑时方便的答疑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把学习当成负担,进而可以不断的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国家、地方、高校应该有义务、有责任把好的授课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使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受益。良好的授课方式应该在学院、学校间交流,不断向前推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7 整合资源

7.1实验室资源

如果说“到图书馆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理论知识。那么很明显,到“实验室中去”、“到工程中心去”、“到企业中去”这些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实践机会和并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目前,各个级别的高校拥有各种实验室资源,如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心、重点学科及重点研究基地等。此类实验室资源雄厚,其主体任务是完成国家、地方、行业的重大课题任务;如果此类实验室能够将其外围进行开放和互动,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的实践能力将补益甚大。目前,一些先期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研究中心向本科生开放的高校,已经感受到其在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上确实会取得明显效果。

7.2活动经费

目前,社会上出现各种名目的创新创业活动,钱花了不少,但没有有效的利用和综合利用。最好全国和地方协调、统筹开展一定数量的、具有明显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活动,大赛数量和质量由国家和地方把控,形成一定的规模,除申请得到国家或地方审批之外不得擅自增加此类创新创业比赛,以提升大赛质量,不要让学校、学生疲于奔波于没有质量的赛事。对于具有一定影响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大赛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奖励,鼓励学生和老师参与此类赛事的行为。

7.3社会资源

高校虽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战场,但是社会其他资源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有效地利用优化的社会资源,将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虽然有人才优势,但是社会资源则十分丰富。可以与高校形成很好的互补,结合后的资源将更加有利于培养人才。

8 重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同时基于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2014-2020年)》的精神。我校在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方面着重办了几件事情。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逐渐加强了与企业间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示范性实习基地及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的组织机制及管理制度;制定了企业与学院间的实习协议,学院与学生间的实习协议和安全协议;制定了企业培训课程计划、课程置换计划,企业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双月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开发了企业课程,实现了企业教师授课等一系列举措和工作。通过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从学到实践就有了更多的保障,逐次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武高辉, 杨韬, 赵希文, 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21-23.

[2]王义全.本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石油教育,2009(1):85-87.

[3]武高辉, 杨韬, 赵希文, 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21-23.

[4]邸宝华.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措施[J]. 检验医学教育,2008,15(4):8-10.

[5]李实. 构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J]. 理工高教研究,2006,25(5):72-73.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and Training System to Promote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Ying-qiang,WUZhen,XUYao-m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201418, China)

How to build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the 21st century was discussed. It need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to renew and construct a new talents training pla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high quality education, create a good qual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tensify the building of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connotation, perfect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cen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Focus 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joint training mode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mplements a full range of new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ability;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plan; teaching reform

张英强(1976-),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新材料、材料改性及应用。

G642.0

A

1001-9677(2016)02-0197-03

猜你喜欢

创新型素质教育体系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