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背景下抚顺市农民市民化的背景及意义
2016-03-13沈阳工学院王继云吴青远毕洪丽
沈阳工学院 王继云 吴青远 毕洪丽
新城镇化背景下抚顺市农民市民化的背景及意义
沈阳工学院 王继云 吴青远 毕洪丽
自从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市民化已经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而市民化转移人口的教育问题成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对其进行全面的市民化教育,改善其思想观念,增强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以抚顺市地区农民市民化教育的迫切需求和当前对市民化教育状况的分析作为切入点,探究如何解决农民市民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加速城乡统筹步伐,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和城市社区建设。
市民化 教育 城乡统筹
1 抚顺市农民市民化教育背景及意义
1.1农民市民化教育背景
农民市民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并且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农民市民化教育就是针对农民工新市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人际交往、思想观念等方面不断转变的问题,合理利用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对新市民进行教育培训,其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工更快地达到城市生活水平,进而实现农民市民化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截至2014年底,抚顺市培养城乡劳动力3.98万人(抚顺政务网2015),其劳动收入与支出呈现日益增长态势。这么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能否在保持既有的文化和行事规范基础上, 与城市人口互相接纳、互相渗透、彼此适应、共同生存,达到融合的境界(即市民化),它是关系到抚顺市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教育是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根本方法。而农民市民化教育是从科学文化、思想观念、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政府政策等方面对新市民进行及时有效的角色转变。
1.2农民市民化的教育意义
1.2.1缩小农民与市民差异,促进与社会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着城乡二元分离状态,造成城市和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大相径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时,他们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不同以往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同时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与市民之间缺乏健康良性沟通,有时还会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都会严重影响到农民市民的社会融合。市民化教育加强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并且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养,改变了其生活方式,增强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构成新的社交网络,拉近双方的社会关系。
1.2.2在城镇化基础上提升人力资源的现代化
结合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分析当前抚顺市新市民群体人力资本水准较低,该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技能不强,职业素养偏低,而中国城镇化劲头十足,只有将大量农村闲置人口转移出来走城镇化道路,从职业上实现“农转非”,才能真正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中对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市民化教育肩负着加强农民基本文化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使命,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1.2.3促进农民意识的“市民化”
具备基本的市民化意识是实现农民向市民成功转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农民意识的“市民化”是让他们适应、融入和享受城市生活的方式。想要实现这些,就要通过农民市民化教育,增强农民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法律维权意识。同样,对于保障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缩减其思想观念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抚顺市农民市民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的焦点更多地转移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市民在城市的工作生活当中与城市原居民产生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原有的农民市民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市民的教育需求,市民化教育突显紧迫。
抚顺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2个自治县,本文对抚顺市东洲区、顺城区、新抚区、望花区从事各行各业的农民工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得到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本文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全面调研和分析了当前抚顺市市民化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2.1新市民个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我们在抚顺市各辖区各行业对600名新市民进行了走访调查,参与调查的被调查者中40岁以下的有368人,全部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其中,有239人接受过高中教育,占比63%;有44人接受过大专及本科的高等教育,占比12%。被调查者中50岁及50岁以上的有63人,其中只有31人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占比49%。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抚顺市新市民这一人群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自然而然制约了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而且在被调查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在体制不完善、教育形式单一的传统教育下完成,甚至由于复杂的家庭以及经济情况,其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发现,新市民个人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也成为市民化教育的发展瓶颈。
2.2新市民思想观念落后
在对受访的农民工调研中了解到,很多农民工仅仅实现了从乡到城的空间转移,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观念。根据调研数据,新市民的就业观念不积极、生活方式不够规则,即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已大致接近城市标准,但他们的主观意识表现在生活习惯等方面仍然停滞不前。由此可见,新市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没有将新的社会规范及时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与城市生活产生较大的差距。
2.3培训项目种类办学形式不能充分满足新市民的学习需求
对于农民市民化教育中应涉及的市民文化生活、法律知识学习、社交礼仪、职业技能提高等内容,参与调研的新市民大部分表示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而且,由于现有教学条件与设备等的约束,眼下对新市民的教育方面,内容上缺乏创新和突破,教学机构以及教师团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上,不懂得如何发现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因此,培训项目种类不足、办学形式落后的问题也成为市民化教育发展的难题。
2.4教育政策不健全,教育机构不完善
虽然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农民以及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技术培训,部分乡镇培训机构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但是建设成效仍不理想,总体布局并无突破,改进进度迟缓,新市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所存在的漏洞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弥补。国家政策仍然不健全。
据调查,抚顺市在国家支持之下对一些城乡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建设,虽然有几所正规的职业学校和机构,但其却均不是专门服务于新市民的职业教育机构,更没有专业的新市民职业教育体系。抚顺市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互相之间或者与外界的经验交流、沟通学习也少之又少,对新市民职业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研究也并没有深入,甚至有许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被搁置,尚有的教育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育机构相当不完善。
2.5新市民子女教育落后
由于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方式主要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系,适龄儿童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然而新市民进城务工以后,其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得不到规范的教育。此外,进城务工新市民普遍存在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子女在城市就学成本较高,很多农民工家长并不支持其子女在城市就学。因此,对于那些过早辍学步入社会的子女来说,其所受的教育与城市生活的孩子相比差距很大。
3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的建议
为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新市民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应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教育项目和方式、教育政策上进一步完善市民化教育,以下是对市民化教育提出的建议。
3.1加强新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
抓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21世纪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新市民文化素质低,导致竞争意识淡薄,极易养成好吃懒做、消磨怠工的习惯。更不可能学习新知识,对于学习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没有积极性。同时,提高新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帮助新市民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新市民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因而,必须将新市民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以企业和社区为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工意愿为基准,对新市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3.2培养新市民成熟的市民观念
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新市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循序渐进地展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应以社区、企业为载体,开展政治、文化、心理等多层面的教育。多组织社区和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社区企业活动的参与度,增进社区情感的投资与培养;通过社区活动,以浅显易懂的宣传内容深入群众,促使新市民建立责任感,培养基本的法律常识,懂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善新市民的工作环境。总之,使他们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3.3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教育体制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高效的教育运行机制。首先,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建立以市、县、街道、社区各级相互配合的教育运行机制。同时,还需要依托、盘活、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整的、以社区为载体的教育联动机构,开创农民市民化教育的新模式。其次,法律制度方面的漏洞也严重阻碍了农民市民化教育的发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制订相应的农民市民化教育的法制保障体系并构筑顺畅的经费保障渠道。此外,立法部门可借鉴国外经验,例如,美国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积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3.4提高新市民子女教育水平
针对新市民子女教育落后问题,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公立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收费,保障新市民子女受教育权利。其次,倡导民间办学,规范民办学校教育体系,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切实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此同时,转变新市民忽视子女教育的落后观念也尤为关键,加大教育宣传,使其能够重视教育投入的意义。
4 结语
城市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发展中心,更是科技创新发展源泉。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发展加快,新市民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城市发展潮流中,就应该通过市民化教育来丰富生活,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以及教育资源,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幸福的大都市。
[1]蔡永鸿,毕红丽,王心宇.基于SW0T分析的抚顺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现状分析[J].区域经济,2015(2).
[2]余新.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教育[J].未来与发展,2010(11).
[3]蒋新红.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4]卢美芬.农民市民化教育:问题形态与策略重构[J].宁波大学学报,2013(3).
[5]申秀清,徐莎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7).
F293
A
2096-0298(2016)10(a)-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