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水巷诗韵
——杜荀鹤《送人游吴》品读
2016-03-13江苏徐静
江苏|徐静
姑苏水巷诗韵
——杜荀鹤《送人游吴》品读
江苏|徐静
摘 要:晚唐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是一首向友人介绍苏州水城秀美风光的送行诗。全诗平易自然,清新秀逸,以白描手法真实地描绘出姑苏水巷的特色风貌,生动地展示了苏州水城的风光旖旎、民风朴素与物产丰富。品读全诗,宛如展开一幅鲜活动人的画卷,欣赏一幅淡泊雅致、情景交融的姑苏水巷风情画,令人感受到宁静舒适、温情脉脉的美好意境。
关键词:《送人游吴》姑苏水巷诗韵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是江南典型的水城,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水城因水而灵动,因水而著名。历代描写苏州水巷特色的诗作甚多,其中,晚唐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最为著名。诗曰: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苏州古称“吴”,春秋时期曾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诗中用“古宫”代指苏州古城。又因为城外有姑苏山与姑苏台,因此苏州别称“姑苏”。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伍子胥受吴王之命建筑吴国都城时,充分利用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优势,扬水之长,以水定形,开创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城格局。到了唐朝,苏州古城水陆两套相辅相成的交通系统基本定型。《送人游吴》是一首向友人介绍苏州水城秀美风光的送行诗。也许这位友人未曾到过苏州,诗人杜荀鹤在送别之际,兼职做了一回导游,滔滔不绝地向友人介绍水城苏州的特色风光。诗人导游抓住水港、小桥、枕河人家几个关键词,向友人介绍游览姑苏的关键看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诗人告诉友人,走进古城,可以看见姑苏城内河道水网纵横交错,各条街道依河而建,家家户户临河傍水,简洁素雅的粉墙黛瓦好像是“枕”在一条条河道上;古城内的河道悠长而狭窄,两岸的枕河人家临水而筑,鳞次栉比,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水巷。流水涟漪,小桥悠悠——水巷上有很多古老的小桥,或平卧或曲拱,历史悠久历经沧桑,不仅是用来沟通街道的交通节点,也是体现姑苏水巷风情的特色景观。由于人烟稠密、屋宇相连,导致姑苏城内建筑多而“闲地少”,由此更加显得水巷多、小桥多,更加凸显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特色。诗的前半段,诗人导游用通俗的语言,向即将前往姑苏游览的友人娓娓道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苏州的水巷风光,其浓厚的江南味道令人倾倒和向往。因此,水巷就成为水城苏州的标志,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就成了苏州的广告词。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流,河上的桥,河里的船,如此水路交通方便,促进了苏州经济贸易的繁荣昌盛,市井繁华,买卖兴隆。因为船运是水乡泽国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因此苏州水城的市镇大都紧挨水港,河道商船如织,市场交易繁忙。《送人游吴》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特征,接下来向即将游吴的友人介绍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一般而言,白天的市场交易更为繁忙热闹;不过,这首诗中,诗人导游不说日市而介绍夜市,这是因为水巷夜市更能表明吴地物产丰富、商业繁荣,更能体现姑苏水巷特有的风情。在夜市交易的物品中,诗人选取姑苏名产“菱藕”和“绮罗”作为代表,也颇为精巧。有首民歌唱曰:“姑苏美,美就美在姑苏水。水上有白荷,水下有红菱。”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不仅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且盛产“水八仙”,水生植物繁盛,白藕红菱是最具特色的水生、水长、水灵灵的吴中特产。“绮罗”是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苏州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曾经“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丝绸的色泽像水一样的清丽。苏州人一向喜欢穿着柔软服帖的丝绸服装,而且绫罗绸缎也是生活富足的象征。“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人导游告诉游客,在那春风沉醉的夜晚,在那月夜未眠之时,不仅可以看到姑苏水巷的人们在夜市的灯火下谈论生计,还可以听到河面上引发思情的渔歌声声。这就是姑苏水巷的日常生活,原汁原味,平实自然,却又颇具诗情画意,犹如世外桃源一般令人艳羡,动人情思,引人遐想。
在晚唐的诗坛上,杜荀鹤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杰出诗人。他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遍游皖、赣、浙、苏等地。他虽然不是苏州人,却十分喜爱水城苏州的美丽风光。杜荀鹤的人生之路较为艰难,可能因为仕途坎坷,他的一生便以诗歌创作为业,并为此很下苦功。其《苦吟》诗曰:“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由此可见他对写诗的酷爱。从艺术风格上看,杜荀鹤属于现实主义流派,认为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不实。杜荀鹤非常讲究诗歌的意境,重视诗歌的字锤意炼;与此同时,其诗歌创作又能够做到语言通俗,清新秀逸,自成一体。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将杜荀鹤诗歌单独列为“杜荀鹤体”,评价很高。《送人游吴》这首五律充分体现了杜荀鹤诗歌的鲜明特色。全诗不用典,没有难解字句,完全以白描手法真实而准确地描绘出姑苏水巷的特色风貌,突出了苏州水城的旖旎风光,语言浅近通俗,如话家常,情真意切,没有半点雕琢痕迹。在诗人导游杜荀鹤的生花妙笔下,姑苏水巷是生活之河、交通之河,也是生态之河、人文之河。苏州的民居是建在水边的,苏州人是枕在河上生活的,枕河而居的生活是真实的,也是美好的。在这里,诗人敏锐地把握住了姑苏水巷的特色和神韵——这一方水土滋养出苏州人性格的温和与灵秀,姑苏水巷具有安闲、平静的意态,水巷生活朴素平实、温馨和谐,姑苏水巷景美,情也美。简言之,杜荀鹤虽非吴人,却十分懂得苏州,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一方水土。姑苏水巷日常平凡的景象在诗人细腻深厚的情感观照之下,显现出独异的色彩,营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达到了诗意居住的审美境界。品读全诗,宛如展开一幅鲜活动人的画卷,欣赏一幅淡泊雅致、情景交融的姑苏水巷风情画,令人感受到宁静舒适、温情脉脉的美好意境。
犹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在苏州,城市的魅力往往就在水巷里。千余年过去了,然而《送人游吴》没有过时,如今苏州依然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巷美景。在诗人导游杜荀鹤的引领下,人们走进姑苏水巷,依然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诗韵。走在青石板路上,在小桥流水边漫步,看着粉墙黛瓦的枕河人家,听着柔美的吴侬软语,一种闲情逸致油然而生,从容自在,优哉游哉。
作 者:徐静,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院长,副教授。
编 辑:张玲玲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