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女:杨柳身子桃花面
——《荷塘月色》中荷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2016-03-13浙江王高年
浙江|王高年
风流女:杨柳身子桃花面
——《荷塘月色》中荷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浙江|王高年
摘 要:《荷塘月色》中荷花这一意象,以往曾被人们忽略,本文扣住这一意象分析,从荷花的文化意蕴来解读朱自清的“不宁静”。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荷花的文化含义常常代表女子;拓展一下,荷花表达的是对爱情、美好、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荷塘月色》正是借荷花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荷花意象自由文化意蕴情感主题
读过一则《郭沫若解诗救少女》的逸闻:一个漂亮少女站在河边,有一和尚经过,看见貌美如花的少女,随口吟诗:“风流女,河边站。杨柳身子桃花面,孩子生时娘不见。”少女听后,哭泣不止,正要投河。路过此地的郭沫若问了缘由,笑着对少女说,不要哭,那是赞你长得漂亮,像水中的荷花。少女破涕为笑。和尚以荷花比美丽少女,形象贴切。杨柳婀娜多姿与荷茎相似,比拟少女的身材;三春之桃粉红俏丽像荷花,以比拟少女之脸庞:荷花是漂亮女性的艺术再现。这让我想起了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一文,向来备受推崇,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无不选用。但人们在解读这一作品时,有的过于突出社会背景对作者的影响,而忽略了文章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有的虽也从荷花这一意象出发,但分析时又没有真正理解荷花这一意象在文中的文化意蕴。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中说:“荷塘是‘中国莲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意象、文化语码,积淀了传统知识分子中正平和、洁身自好的文化人格。这种文化气息弥漫在《荷塘月色》的字里行间。”荷花在传统文化里,确实是可以代表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但《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却并不是如此。我认为《荷塘月色》中的荷花意象,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传统,它象征的是女人、爱情、美好、自由。下面试从文章的荷花意象入手,来解读这一作品。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亭亭的舞女的裙”,以舞女的裙来比荷叶,舞女的裙与荷叶形态相似,“亭亭”不仅扣住了“舞女”的特点,且把荷茎拟人化。用“袅娜”“羞涩”两个词来形容荷花,极其形象地刻画了女性脸庞姣好和因害羞而脸红的特点;“明珠”是女人佩戴的饰物,“星星”则是众人仰慕的对象,“刚出浴的美人” 扣住了荷花出水带露的美,真有凌波仙子的神韵。这些词语都紧扣女性的特点来描写。这里的荷花完全就是女性的化身。这些描写突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色彩美,但又确实是把一位美女的身材、着装、肤色写神了。这让人们想到了“灼若芙蓉出绿波”的洛神和“芙蓉如面”的杨贵妃。“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刚出浴的美女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不觉让人陶醉于似有似无、轻盈飘逸的音乐之中。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朱自清笔下的荷花与《采莲曲》异曲同工。
为了突出荷花之美,突出女性之美,朱自清特设了一个最为优美的环境:月色。作者把荷花置于一个优美朦胧的环境之中,使心中的美好事物得到诗意的再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描写,写尽了荷叶荷花在月光之下似真似幻的朦胧美。“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似一个特写镜头,进一步凸显了“刚出浴的美人”那种“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美。因此不管是月光朗照也好,有淡淡的云也好,那种美都是无可替代的,是销魂夺魄的。艺术的美,不是直观,而是含蓄。月色之下的美人,此刻或许是近在咫尺,或许是在水一方,总之是朦胧得让人痴迷,真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之憾。有如此美好的景,如此漂亮的女人,心中的烦闷自然也消释了,由“哀愁”转为“喜悦”了。朱先生是深谙古典文学神蕴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在荷花、月亮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朱先生在“心里颇不宁静”时走向荷塘的原因了。
荷花意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经》中的荷花就奠定了荷花和女子之间的内在隐喻。《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诗中扶苏是树,以喻男子;荷华即荷花,以喻女子。《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诗中“蒲”为男,“荷”是女。这两首诗都以荷花比女人,抒发了女主人公对心慕男子的相思之情。从《诗经》到曹植到王昌龄再到白居易,都以荷花来比喻女人。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徐志摩也以荷花比女子,以荷花婀娜娇羞之态来比拟日本女郎的温柔。和尚、徐志摩与朱自清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有人或许会说,荷花意象在《离骚》中比喻的是人的高洁品德。“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荷花成为屈原对理想的一种憧憬,成为对政治旋涡中激烈的矛盾生活达成释放和缓解的一帖安慰剂。朱自清在这里也是在表达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的品德。这初看似乎有些道理,但联系文章后面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民歌《西洲曲》,这一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梁元帝《采莲赋》说:“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采莲少女,打扮得美丽得体,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动人可爱。这里表达的是对采莲女子的赞美。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采莲赋》与政治黑暗、白色恐怖没有关联,与人的品行高洁也没有关联;有关联的是采莲少女的美丽,和她对爱情的追求。那么朱自清引用它的目的也十分清楚了:表达对美好爱情、自由生活的讴歌和向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语文教材的编者把《采莲赋》删除,大概是因为它赞美的是爱情,与文章的“主题思想”即朱自清因社会黑暗而“不宁静” 没有关联吧。再看《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莲”之人是女主人公,“莲子”运用南北朝民歌中最常用的谐音手法,即“怜子”,“莲子清如水”即“怜子清如水”。诗歌表达了这位女子对心上男子的相思,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朱自清引用它也与政治黑暗没有关联,与人的品行高洁也没有关联,它是用来赞美爱情的,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曾经有人说“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因为对黑暗现实不满意,朱自清自然会想起故乡。这种说法也是很牵强的。文章前面花了那么多笔墨写荷塘写月色,为何突然冒出一句写家乡的呢?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民歌《西洲曲》,这跟思乡又有多少联系呢?思乡与全文内容缺少必然联系。这里的“江南”其实和上文写荷花、爱情、自由是紧密相联的。江南可以是地理上的江南,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是为美人呀;江南也可以是诗中的江南。《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江南”也是写莲,写女性,写爱情。惦着江南就是惦着女性、惦着爱情、惦着自由美好的生活。阅读至此,江南是故乡、是女性还是爱情倒真的并不重要了。作者由“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出了《采莲赋》,由“于是又记起……”引出了《西洲曲》,由“这令我……”引出了“江南”,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紧扣“荷”这一意象。那么作者为何没有直接引用《汉乐府·江南》这首诗呢?或许是担心前文已引用了《采莲赋》《西洲曲》,为避免引用太多了,这里只好含蓄地点一点,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吧!
荷花在古典文学中,可以象征高洁的品行、正直的操守,也可以象征美丽的女性、美好的爱情。一种荷花,两种象征,而一旦写入某一具体的作品,作者无疑会做出选择,其象征义便是确定的。但读者有时会产生误解,误解的原因,一是象征物的多义性造成理解的多义,二是读者没有真正品味出其中的意义。比如《荷塘月色》中的荷花,人们头脑中受《爱莲说》的影响太深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已经植入骨髓了,所以看到了荷花就以为是象征品行高尚、洁身自好,因此把荷花象征爱情给屏蔽了。
荷花象征女性、象征爱情,根据前文的分析,《荷塘月色》应该也是写女性,写爱情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里要表达的无非是离开家走向荷塘的自由,这是精神上暂时解脱的自由,是“偷来的片刻逍遥”。而这自由是因为荷花而来,因为女性而来,因为爱情而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表达的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自由好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的,因为自由是不可量化的,是没有边界的。这正如现实中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当朱自清从想象中的美好自由回到了现实时,只能将心灵的矛盾痛苦寄托在荷花这一意象上。荷花,既是象征女子、美好、爱情、自由,更是缓释内心纠结的最佳妙方。
越是优秀的作品,提供给读者的,越是有嚼头的东西。正如嚼橄榄,越嚼越有味。文学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给读者广泛的阅读空间,我认为这才是文学作品含蓄的魅力所在,是优秀作品的张力所在,是作品让人们常读常新的价值所在。《荷塘月色》中的荷花这一意象就是一枚越嚼越有味的橄榄,从“荷花”到《采莲赋》到《西洲曲》再到“江南”,荷花的文化意蕴一步一步地加深,让读者随着作品一同咀嚼出浓浓的滋味来。
作 者: 王高年,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高级教师,省优秀教师。
编 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她视界
Fe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