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十二五”农林科技创新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6-03-12侯志华杨朝兴王文君邱永华程泽强徐丽敏何威陈超易善运汪衡

河南林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林十二五河南省

侯志华,杨朝兴,王文君,邱永华,程泽强,徐丽敏,何威,陈超,易善运,汪衡



河南省“十二五”农林科技创新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侯志华1,杨朝兴2,王文君1,邱永华3,程泽强4,徐丽敏5,何威1,陈超1,易善运6,汪衡7

(1.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省林业厅,河南 郑州450003;3.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河南 郑州450003;4.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5.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河南 郑州450044;6.光山县林业局,河南 信阳465400;7.光山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指导站,河南 信阳465450)

农林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调查河南省“十二五”农林科技创新情况,旨在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今后河南省农林科技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农林科技创新;“十二五”;调查;河南

农林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发展大局和长远谋划推动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农林科技创新,突出抓好主体、平台、载体、机制、专项、人才等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6年1月中旬至2月底,调研组采取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许昌、信阳、鹤壁、安阳等15个市、县和省直有关厅局进行了调研,形成本调查报告。

1 农林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林科技创新工作,不断采取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农林科技投入、完善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等政策措施,推动河南省农林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农林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不断增强,农林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支撑了河南省粮食总产“十二连增”和现代农业的较快发展。据统计,当前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6%左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14年农业总产值7 549.11亿元,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50%, 2015年林业总产值突破1 600亿元。

1.1 强化农林科学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研究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针对主要农作物生产中高产与优质、高产与稳产的矛盾,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贮藏加工、农机农艺结合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研究、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了豫南豫东小麦中低产大面积均衡增产、玉米耐密高产、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累计通过审定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系)39个,筛选主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优良品种213个,制定发布地方产业技术标准47个,专家成员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30多项。在原始科技创新方面,河南省农业科研院所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仅河南省农科院就主持获得包括3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9项,通过省级及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81个,其中国家审(鉴)定品种11个,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和通过国审品种数量继续居国内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前列。“十五”至今,河南省共主持获得农业领域(农林畜牧)国家科技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矮抗58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浚单20),二等奖2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1项,农业领域获得国家奖数量稳居国内前列。河南省共通过省级及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906个,其中国审(鉴)226个,居国内前列;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5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00余项。尤其是在农作物遗传育种、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可体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推动农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总体水平跃居国内领先行列。

畜牧业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畜禽新品种培育、疫病防控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一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稳步推进,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和饲草饲料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二是主要开展主要动物疫病净化集成技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及管理机制、动物疫病快速检测试剂、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控技术4个方面的疫病防控研究。省农科院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破解了动物疫病早期快速诊断的难题;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细胞克隆技术、免疫佐剂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首创了多个禽流感灭活疫苗。

林业科研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支撑了林业生态省建设。2011年以来,河南省林业系统完成国家林业局科技项目 26项,国家“948”项目6项、行业专项9项,省级科技项目46个,组织实施科技兴林项目156 项,组织鉴定省级林业科技成果72 项,200多项获得市级林业科技成果,有51项林业科技成果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制定了国家标准、林业行业标准、省级和市县地方标准200多个,其中省级地方标准161个(截至2015年)。2015年,由河南农大范国强教授团队研究的《四倍体泡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河南省林业系统在“十二五”期间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

1.2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河南省十分重视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强调要完善创新载体平台,整合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区域创新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农林创新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农林科技创新从科研点到创新链再到创新面的延伸。

近年来,全省各地努力推进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结合,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如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申报的河南省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阳天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的河南省栝楼产业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佳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培训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被河南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河南农大共同成立佳多植保新技术研究院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目前已制定植保器械七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此外还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设计8项,著作权3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农林病虫害自动测控物联网(佳多ATCSP物联网)已示范成功,目前全国已建立这种测报系统2 0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该物联网包括虫情信息自动采集、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小气候信息采集、生态远程实时监测、信息处理等设备,同国内农业物联网相比,处于国内领先,特别是在硬件上已达到国际先进。目前安阳全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1个。

信阳市以市林科所为主搭建了河南鸡公山国家级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大别山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厅级重点实验室、豫南大别山区木本粮油试验示范基地、河南大别山省级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工程技术中心4个林业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共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7项,市级12项。

许昌市鄢陵县依托现代名优花木科技园区,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河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中心,为花卉产业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供了支持。

1.3 完善农林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农林科技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河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发展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围绕农林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需求集聚高层次人才,培养技能型农林科技人才,完善利于人才充分发挥的政策环境,着力建设规模宏大、勇于担当、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全省林业系统现有科技人员6 000余人,现有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66个,职工总数1 650余人。全省林业系统和在豫林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引进和培养博士135余人、硕士7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二是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基础,提高农林科技服务能力,走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之路。近年来,河南省每年都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赴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组织科技特派员下乡帮扶。安阳市规划建设的28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已全部建成,2015年还选择12个区域站开展特色区域站建设,加大特色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点带面,形成规模化区域特色农业。鹤壁市依托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林业工作站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围绕新品种及新技术引进推广、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周、千人包千村等农林科技服务活动,2015年共指导农民9 500人次,直接指导农户6.2万户次,培训指导农民10.7万人次。三是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示范转化。鹤壁市农科院以玉米品种、种质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基础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分子育种实验室、河南省玉米良种培育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在海南、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建立玉米种子繁育基地,构建了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永优”商标,“浚单”商标被评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强化建管机制创新,培育全国优质小麦生态功能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先导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鹤壁市被批准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两个以粮食加工为主的示范区之一。

1.4 着力搞好应用研究,推进生产科研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河南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注重营造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政府合理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注重“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林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对接,自主创新和应用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多款智能农用无人机,获得科技部成果鉴定及国家专利20余项,其探索创新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2015年建立农飞客服务平台,开展以飞防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平台+工具+终端+服务+网络信息”的全新农业生态服务模式。许昌市农机局筹建的跨区作业指挥中心,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使农机服务进入物联网应用的“大数据”时代。其构建的智能调度、智慧农机、技术服务、安全监管4大系统,由河南省农机智能调度指挥平台、GPS农机车载终端,许昌农机物联网GPS测亩计产平台、“智慧农机”车载终端,技术服务车系统、远程指挥和安全监管可视系统等构成,形成了实时分析、对接供需、调配机械、快速抢修、测亩计产、应急处置6大功能,使精准调处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4年许昌市跨区作业指挥中心被农业部信息中心确定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1.5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制度,加强创新成果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如省畜牧局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项目分别给予10~50万元奖励。二是加大农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广泛进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宣传,培育农林品牌,加大侵权行为查处力度,以强化执法为保证,依法维护创新创造者的合法权益。2015年,全省各市县共印发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和打击制售假冒林木种苗宣传材料、标语3 000余份,省、市、县(区)组织开展种苗执法检查189次,参加执法人数1 200人次。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河南各级政府从体制改革、资源投入、环境营造等方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保障。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创新先试先行试点,用活用足国家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在产业投资、财税金融、人才培养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创新政策的审查、协调机制,大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河南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豫政〔2016〕2号)等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步伐。仅省财政设立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专项资金,2010-2015年间就累计支持9 440万元,其中2015年达2 075万元。各地市也积极做好政策支持,如安阳市制定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力推进科技创新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安阳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林科技发展。

2 存在问题

虽然河南省农林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林科技创新经费不足,政府投入方式尚需进一步优化。

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工作连续、稳定支持机制有待完善,竞争性科研计划的短周期与农林科技创新的长期性、连续性规律存在矛盾,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工作难以得到连续稳定的支持。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够紧密,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着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融资规模小,科技融资服务平台缺乏等问题。

二是科技创新体制不适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屏障有待突破。

现阶段河南省农林科研系统尤其是作为主导力量的省、市两级农林科研院所还存在着相互割裂、各自为战、功能定位不明晰、研究内容和层次同质化、方向任务重叠、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资源配置碎片化、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科研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过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

三是基层科技推广组织不完善,新型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

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执法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尤其是乡镇林业工作站机构缺失、专职林业技术人员不足情况亟待解决。农技站与农民对接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结合不够紧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农林科技集成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创新支撑能力不足。

目前还存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科交叉与融合深度不够,协同创新机制不足,缺乏有效配套的情况。需要科学确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建设,培育以科技资源、教育资源和风险资本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 推进农林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农林科技财政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农林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是强化政府在农林科技创新投入中的主体责任,加大农林科技投入。重点是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公益性、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的研究投入。二是遵循农林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对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农业创新工作,培育科技型企业,逐步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新型商业模式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逐步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力量。

3.2 加快推进全省农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为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加强不同机构、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创新,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应从体制机制方面加强农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确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

确立对不同创新主体的支持方式,建立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公益性服务能力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3.3抓好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农林服务机构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专业农林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加快培育农林社会化服务机构。一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三型协同”培训,开展精准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二是健全基层农林科技推广体系。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执法等农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职能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专业化分工、农村城镇化、土地规模化经营等趋势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科技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探索建立“农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发展农林生产性服务业,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新型服务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领办的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农业综合服务超市。

3.4健全科技创新保护机制,加大农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强化综合行政执法保护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推进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保证创新者对创新成果的一定占有权,排除仿制者对农林科技创新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侵犯,让农林科技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承担其经济责任并享受创新所带来的利益。

(责任编辑:王文彬)

G 123

B

1003-2630(2016)04-0025-04

2016-10-16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42400410497)。

猜你喜欢

农林十二五河南省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