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
2016-03-12廖茜
廖 茜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
廖 茜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与研究组(院前急救护理),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28.2±5.2)d、92.31%(24/26)以及7.69%(2/2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7.5±5.7)d、76.92%(20/26)以及23.08%(6/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症状,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非常多,诱发因素主要包含烟酒、饮食不良、情绪激动以及体力劳累过度等原因,临床主要体现为呕吐、恶心、出汗、发热以及胸痛等症状,继而引发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1]。发病急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特征,非常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2]。有研究提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方案与院前急救护理方案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鉴于此,为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本研究从2014年开始将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抢救工作中,现将院前急救护理的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4年
3月~2015年1月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与研究组(院前急救护理),各26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6.8±7.5)岁;高侧壁梗死患者5例,前间壁梗死患者6例,前壁梗死患者6例,下壁梗死患者9例。研究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7.1±7.2)岁;高侧壁梗死患者6例,前间壁梗死患者5例,前壁梗死患者7例,下壁梗死患者8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梗死位置等基础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方案。针对研究组患者,采用以下院前急救护理方案,(1)提前准备好急救物资:保证出诊的效率,保障车载仪器设施的性能,针对急救药品定位置、定品种以及定数量,保障其能够在有效期范围内,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当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简要询问患者的具体地址、病情,保证能够在5 min内出诊。(2)现场急救护理措施:①救护车到达现场以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协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询问患者或家属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原因,同时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Bp以及TPR)进行检查,立即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查与多功能心电监护;②给予患者面罩或鼻导管吸氧,速度控制在4~6 L/min,针对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应在湿化瓶中增加20%~30%酒精高流量吸氧处理,以此来提升患者心肌氧的供应量,缓解患者疼痛与缺血的症状,防止梗塞面积进一步增加,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③及时采用留置针来构建静脉通路,同时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纠正心律失常、强心利尿等药品,比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以及西地兰等;④镇静止痛应严格按照医嘱给予吗啡或者杜冷丁,防止因疼痛引发的躁动、血压上升以及心动过速等导致心肌氧耗量增加[3]。(3)现场转运护理方案:尽量采用简洁的语言做好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的工作,同时要向其讲解转院所存在的风险以及必要性,以此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且签署转诊同意书。(4)转运过程中的护理方案:在进行转运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密切注视患者的生命体征,比如呼吸频率、血压以及心率的变化,必须要注意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的现象[4]。(5)心理护理方案: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较为紧急,患者及其家属通常都会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交流沟通,针对其不良心理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要向患者讲解不良心理会导致心肌氧耗量增加,导致病情加剧,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急救治疗[5]。(6)注重与院内进行无缝交接:当患者入院以后,应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立即给予患者常规的急救护理方案,实现入院以后的无缝交接。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37.5±5.7)d、76.92%(20/26)以及23.08%(6/26);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28.2±5.2)d、92.31%(24/26)以及7.69%(2/26)。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发病急、病情危重的特征,发病的早期主要体现为室颤、心律失常等症状,发病机理主要是因为血供下降或中断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等原因引发的心肌缺氧症状[6]。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1~12 h大多数患者心肌呈现为凝固性坏死的情况,疾病本身的高致残率、高风险以及高死亡率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7]。院前急救护理方案主要是针对各类型危急重患者入院前采用的一种护理方案,主要包括出诊前准备、现场急救护理、快速转运以及心理护理等有关方面的护理措施,通过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实现安全、及时地将患者送入病房,尽可能地争取抢救的时间,提供宝贵的治疗机会,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8]。
本研究中,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其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案的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表明,将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工作中,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切实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文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随访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8-12.
[2] 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6(5):9-11.
[3] 乔龙.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行急诊复苏术抢救效果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1(9):1833-1834.
[4] 张新梅,胡允兆,陈样新,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3,50(2):260-263.
[5] 郑艳,李玉肖,付沫,等.医护闭合式循环沟通配合培训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7(36):4511-4513.
[6] 李小峰,陈敏.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8(7):861-863.
[7] 陈科奇,廖碧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患者急诊复苏术抢救效果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3(21):6195-6196.
[8] 高志敏.品管圈工作模式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7(22):232-2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0.065
广西 533000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廖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