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道麻醉与常规麻醉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对比研究
2016-03-12方亮
方亮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麻醉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快通道心脏麻醉即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6 h),缩短患者在ICU及病房内的滞留时间,以达到降低医疗成本及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快通道心脏麻醉的关键在于麻醉处理及早期拔管[1]。快通道麻醉的基本原则为既要术后可早期迅速拔管,又可确保血流动力学平稳,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有文献显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进行快通道麻醉,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确切[2]。探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最佳麻醉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本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进行快通道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3年8月-2014年7月本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年龄4~12岁,平均(5.7±1.9)岁,其中,男50例,女50例。体重10~40 kg,平均(22.7±7.1)kg;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科学分会制定的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3];经相关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疾病类型:动脉导管未闭者10例,室间隔缺损40例,房间隔缺损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年龄4~12岁,平均(5.7±1.8)岁,其中,男25例,女 25例,体重10~40 kg,平均(22.7±7.0) kg;疾病类型:动脉导管未闭5例,室间隔缺损20 例,房间隔缺损25例;对照组年龄4~12岁,平均(5.7±1.7)岁,其中,男25例,女25例,体重10~40 kg,平均(22.7±7.1)kg;疾病类型:动脉导管未闭5例,室间隔缺损20例,房间隔缺损25例,两组的平均体重、疾病类型、性别及平均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进行快通道麻醉,予以气管内插管,麻醉诱导应用50 mg罗库溴铵和丙泊酚,0.2 mg芬太尼、3~5 mg咪达唑仑,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予以吸入50%氧/空气及1%七氟烷,输注10~400 mg/h丙泊酚,患者如出现躁动可追加肌松药,体外循环中通过回路予以挥发性麻药;复温后逐步减浅麻醉至缝合;术后6 h内及时拔管,拔管指征为:体温超过36℃ ;肾功能尿量>0.5 ml/(kg·h) ;出血量为胸腔引流(持续 2 h)<100 ml;呼吸系统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超过 80 mmHg,pH>7.3,吸气负压 >1.96 kPa,肺活量 >10 ml/kg;心血管系统无法控制的心律失常,心脏指数超过2.0 L/(m2·min);对中枢进行刺激有反应,可配合合作。对照组:进行常规丙泊酚麻醉法,麻醉诱导进行微量泵入,速度为1.5~3.0 mg/ kg,镇静时速度为25~75 ug/ (kg·min),麻醉诱导时100~150 μg/(kg·min)微量泵入;靶控输注时,将效应室或血浆浓度控制为3~6 ug/ml,术后常规拔管。比较两组的阻断时间、体外循环又称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 况。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进行SPSS 18.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评估比较
两组的阻断时间、CPB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评估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评估比较 (±s)
手术时间/min组别 例数 CPB时间/min术后住院时间/d阻断时间/min研究组 50 52.3±7.5 6.1±1.1 32.3±2.6 139.4±31.5对照组 50 52.7±7.4 12.6±4.7 32.8±2.7 135.7±30.8 t值 0.27 9.52 0.94 0.59 P值 0.79 <0.01 0.35 0.5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估比较
研究组的术后发生持续高热、支气管痉挛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估比较 例(%)
3 讨论
快通道麻醉目前尚无公认概念,多数学者指出心脏手术后1~6 h将气管内插管拔除即为快通道麻醉,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快通道麻醉可受到患儿凝血功能、心肺功能及手术等影响,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手术中,包括修复房室间隔缺损、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术和较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及深度低温循环受损者[3-4]。目前,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进行快通道麻醉法已成为医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内 容。
本研究探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应用快通道麻醉法,结果显示:两组的阻断时间、CPB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发生持续高热、支气管痉挛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晓亮等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快通道麻醉具有刺激小、清醒质量高、苏醒快及诱导快等特点,患者所需血管活性药物更小,放置因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对呼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为减少呼吸道并发症,防止气管导管刺激导致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及血压增高,宜早期拔管以提高手术满意度。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快通道麻醉,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1] 沈艳喜, 黄乐林, 邓小兵, 等. 脑电双频指数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 2013, 8(3): 173-174.
[2] 张喆, 李立环.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于小儿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7): 153-155.
[3] 刘凤勤, 黄晓辉, 刘伟. 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18): 702.
[4] 脱立雄.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3(14): 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