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兴趣盎然中提高语文素养

2016-03-12张德义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张德义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目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酸的和甜的》是一篇新入选的阅读课文,故事情节简单,蕴涵的道理深刻,在设计这节课时,笔者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力求还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走进动物乐园,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通过做动作、表演课本剧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真正地走进了课文、走近了作者,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境,生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兴趣盎然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积累语言;感悟情境;自主读书;多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63-02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目的。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这种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语文教学使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这些文章无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是人与作品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并在这样的交流中塑造具有主体精神的文化人。课文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情、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等待学生把它开掘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言”,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引申开去,从而,在人与文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交流各种思想、情感和知识文化,使之达到豁然开朗的、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酸的和甜的》是一篇新入选的阅读课文,故事情节简单,蕴涵的道理深刻,在设计这节课时,笔者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力求还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走进动物乐园,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通过做动作、表演课本剧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近了作者,并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境,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兴趣盎然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倾向,也就是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更多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去学习。

这课中,教师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去动物王国玩耍,教学过程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喜欢动物的天性被激发,他们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得兴致勃勃。开始导语的设计:出示动物王国图,镜头指向葡萄园,说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看到了这一串串诱人的葡萄馋得直流口水,他们吃到葡萄了吗?我们一起到动物王国看看吧。过渡语的设计:在动物王国里我们认识了几个可爱的小精灵,你喜欢谁?以及结束语的设计:在离开动物王国之前,你还想说什么?通过创设一系列有序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次扎实的读书和语言训练,学生在愉快中读书和感悟,从而达到悟其境、感其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读、悟的训练中融入了意境,把学习当成乐事,愉快地去学习。

二、自主读书,感悟品味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在这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读课文中,有所感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反复品味,学生通过有层次的读书,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感受、理解,这时,有的学生做动作,有的学生表演课本剧,有的学生用说的方式,最吸引人的是两个学生密切配合,一个做动作,一个旁白,把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重视基础,多维训练

低年级的语文课,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要更扎实、有效。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字搬家”练习,使生字在课本中认识,在其他语言环境中得到实践和巩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还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如果我是 ,我要对 说 ;一天,狐狸又来到葡萄架下……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激活创造力,而且还能为学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起到了帮助作用。

四、联系生活,受到启迪

这个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学生领悟到这一点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第一自然段,狐狸摘不到葡萄很着急,它在想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小松鼠和小兔子认为葡萄一定不能吃,他们在想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吗?以及本节课结束时的拓展练习:如果我是 ,我要对 说 。引导学生对同学、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从而使每个学生在情感上都受到冲击、震撼: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对自己不理解的事要亲自动手做做!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阅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观点,进入作者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由表及里,细心地去体味,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原意。

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必须反复咀嚼、品味,真正琢磨出味来,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通过积累、感悟、熏陶,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应该不断地探索怎样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过去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状况,以“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不断向“容器”灌输知识,灌输的教育容易使人被动和依赖。

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以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我意识,并不断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问,使学生沉浸在问题情境中,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利于学生发展和班级集体发展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丁培忠.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辅导[J].内蒙古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2002,(7).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素质教育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