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2016-03-12王玉蛟王立新
王玉蛟 王立新
[摘要]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生理性黄疸一般状态良好,可自行消退,但对病理性黄疸患儿应尽早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发病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如:光疗、抗感染,必要时给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等。本文从中药汤剂、中成药制剂(口服、注射)、中药药浴、中药灌肠、针刺、推拿疗法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黄疸的中医疗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中医;防治
[中图分类号] R2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01-26-06
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易发的一种疾病[1],是指在新生儿期(出生到生后28d),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超过5~7mL/dL)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全身其他组织黄染的临床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中医研究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称:“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近年来随着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不断深入,现选取2008~2015年相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是药物煎汤,去渣取汁而成。汤剂为我国医学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在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汤剂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可随症加减、灵活运用,达到因时、因地、因人治宜之效。汤剂为液体制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中药汤剂多为复方,有利于将药物的多效性和综合作用充分发挥。《圣济经》:“汤液主治,本户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
骆秀琴等[2]将32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3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单面或者双面蓝光疗法),每天12h、间歇12h的间歇照射;联合苯巴比妥5~8mg/(kg·d),口服,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自拟丹苓茵陈蒿汤(茵陈15g、茯苓6g、黄芩3g、枳壳3g、生麦芽9g、丹参6g、甘草3g、栀子3g),水煎取汁60mL,每次1/3剂,3次/d。两组治疗均一个疗程为3d,
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87.1%,对照组有效率为79.8%。胎黄为胎儿自孕母感受湿热邪毒而致湿热熏蒸肝胆,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不得发而周身发黄。自拟方中的茵陈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栀子、黄芩可清湿利胆,丹参、枳壳活血化瘀、增加肠、肝、肾的血流量,生麦芽、茯苓健脾胃,诸药合用可清湿热、护脾胃,黄疸自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梁斌昌等[3]治疗9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以加味茵陈四苓散(茵陈6g、当归5g、猪苓3g、白茅根6g、泽泻3g、炒白术6g、赤芍5g、茯苓5g、郁金5g、焦山楂6g、车前子6g(包煎),面色晦暗者加桂枝3g,水煎取汁,每日1剂,多次分服)为主,配以西药(肝太乐、维生素C、维生素K等)静脉滴注,每日1次。若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现象,应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药。1个疗程后(4~7d),86例治愈,9例好转,1例未愈。方以清热利湿、化瘀消积为治则,茯苓、猪苓助茵陈利湿同时而不伤阴,泽泻、车前子使湿热自小便去,赤芍、郁金畅达肝胆之郁,诸药合用以达退黄之效。
李桂娥等[4]将541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73例,对照组268例,治疗组给予自拟退黄汤(薏苡仁15g、白茅根15g、灯芯草3个,煎煮40mL,早晚分服)干预,对照组未予干预,待其自然退黄。治疗组患儿黄疸指数在120h内降至正常,对照组黄疸指数降低时间明显高于治疗组,且需转入新生儿科治疗的患儿为25例。自拟退黄汤类似于广东的凉茶,适用于广东湿热的气候,三药均为甘淡之品,共奏利水渗湿之效,促进胆红素排出,且味觉甘淡,极易入口,较易被新生儿、家长接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李志强[5]运用茵陈茯苓汤(茵陈蒿15g、茯苓10g、车前子6g(另包)、甘草3g、大枣3枚,煎药取汁50~100mL,日1副,不定时顿服,其他症状对症加相应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65例,疗程3~12d,有效率为98.5%。本方诸药合用可达袪热、护肝、利水之功效,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修复肝细胞,降低人体对胆红素的吸收,促使黄疸消退。王丽梅等[6]运用自拟茵枣汤(茵陈15g、黄芩3~5g、黄柏3~5g、甘草3g、大枣1枚,临证辨证加味,日4~6次,每剂2日)治疗6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治愈率为85.5%,有效率为96.8%。本方在茵陈、黄芩、黄柏等清湿热、退黄疸的药物基础上添加大枣顾护脾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此法疗效可靠、费用低廉,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魏荣等[7]选取82例寒湿阻滞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陈理中汤化裁中药(茵陈10g、炒白术5g、太子参6g、干姜4g、白茯苓12g、薏苡仁10g、砂仁3g、威灵仙5g、炒麦芽12g、当归6g、车前草8g、甘草6g,随症加减,每日1剂,1/2剂对患儿口鼻熏蒸、1/2剂患儿温服),两组均治疗7d,观察组有效率90.2%,对照组有效率70.7%。寒湿阻滞型新生儿黄疸多为患儿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患儿以皮肤发黄、面色晦暗、乏力倦怠为主要表现。此方在茵陈、炒白术等临床常用的利湿药基础上添加干姜温脾散寒、砂仁温脾止泻、当归养血活血,诸药合用谨守患儿“寒湿困脾”的病机特点,重于调理脾胃,共奏温中散寒、祛湿退黄之功。
袁水萍[8]运用自拟茵栀退黄汤内服联合熏洗治疗湿热内蕴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87例,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酶诱导剂、补液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退黄汤[茵陈 4 g、栀子3g、大黄2g(后下)、黄芩2g、黄柏2g、牡丹皮2g、赤芍2g、玄参3g、甘草1g,每日1剂,1/2剂对口服、1/2剂熏洗],两组均治疗7d,观察组有效率为 91.1%,对照组有效率为78.5%。自拟方在《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的基础上添加牡丹皮清热凉血、赤芍活血化瘀、玄参滋阴泻火解毒,诸药合用促进黄疸消退、疗效确切。
2 中成药制剂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现代工艺炮制、加工而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现已制成丸剂、散剂、冲剂、注射剂等。中成药具有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储方便等优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的特点,减少了医疗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因其多经过一定的特殊加工浓缩而成,基本消除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的异味和不良刺激,易被大众接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成药多以茵陈、栀子为其君药,茵陈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栀子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茵陈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利胆等药理作用。桅子主要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菇类,具有抗菌、解热镇静、保肝利胆等药理作用。二药均有促进胆红素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之效。
2.1 口服中成药制剂
穆静等[9]将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取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5mL/次、日3次)治疗,连续治疗5~7d,研究组有效率95.34%,对照组83.72%。茵栀黄口服液是古方《茵陈汤》经长期的临床应用及剂型改革研制而成,其效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黄的提取物。茵陈清热利胆、栀子清三焦湿热、黄芩泻胃肠郁热,三药合用可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临床疗效确切。王海红等[10]运用退黄颗粒对104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进行临床观察,将2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104例、对照组9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停母乳喂养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退黄颗粒(茵陈5g、黄芩4g、栀子4g,院内自制成颗粒,3g/次,日3次),连续治疗3d后,治疗组有效率95.19%,对照组有效率78.13%。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多以湿热熏蒸为主,退黄颗粒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该药在临床使用多年,退黄疗效确切。
吴长春[11]将2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苯巴比妥、碳酸氢钠针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疸茵陈颗粒(每次1/3包、日3次、口服),共4~6d,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方中大黄泻热行血退黄、黄芩燥湿泻火,二药共为臣药以助君药茵陈清热利湿之功,佐以甘草调和诸药,以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促进黄疸消退。宫宏宇[12]运用茵陈五苓糖浆进行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将23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120例(茵陈五苓糖浆、日3次、每次5mL、奶前口服)和对照组118例(不予服药),比较两组第3天和第5天黄疸情况。结论,试验组较对照组胆红素平均水平降低、黄疸消退时间缩短、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降低。茵陈五苓糖浆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3册中,具有通阳健脾、利湿除黄之功效,药性温和,极少出现药物性腹泻,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为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有效药物之一。
黄玉萍等[13]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按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及对因、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每次1/3包、日3次)疗程5d,治疗组黄疸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栀黄颗粒具有抑菌、杀菌作用;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胆汁的分泌及排泄。茵栀黄颗粒联合常规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张超雁[14]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肝利胆口服液(每次5mL、日3次),结果显示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每日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清肝利胆口服液一方面可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促进黄疸消退,另一方面可促进经光疗转化的胆红素异构体快速进入肠道,增加肠蠕动及泻下等作用,减少肠肝循环,疗效肯定。卞凌[15]将12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治疗组65例,前者给予光疗、酶诱导剂、碱性液等,后者在前者基础上给予茵黄合剂(茵陈、黄芩、田基黄、郁金、白鲜皮、杜仲、栀子、茯苓,每次50mL,日2次,口服,院内制剂)治疗,连续治疗5d,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治愈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茵黄合剂为院内制剂,经动物实验观察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胆红素含量、改善微循环,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2.2 注射中成药制剂
陈月英[16]选取4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尼可刹米、蓝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每次3mL、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5d,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将茵栀黄注射液改为口服治疗母乳性黄疸,可减少患儿痛苦、易被家长接受、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陈玉芳[17]将7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光疗及对因、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注射液(每次10mL加入5%葡萄糖30~50mL)静脉泵注,结果治疗组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文献报道注射茵栀黄注射液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的变态反应,极少部分为过敏性休克、药物热、局部损害等。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尚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其疗效肯定、医疗风险低。
刘学明等[18]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2例,对照组给予蓝光、酶诱导剂、碱化血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每天1mL/kg静脉滴注)。治疗3d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6.8%、对照组有效率86.7%。苦黄注射液可清热燥湿、保肝利胆,佐治新生儿黄疸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且对其他治疗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蒋大渝[19]运用茵栀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将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茵栀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2mL茵栀黄注射液+3mL丹参注射液),连续治疗5d后,观察组有效率92%,对照组有效率68%。丹参注射液与茵栀黄注射液的有机结合可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共奏黄疸消退之效。
3 中药药浴
中药药浴是利用体表给药的一种给药方式,新生儿皮肤嫩薄、体表面积大、药物易透过皮肤进入毛细血管,进而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利湿退黄的作用;药浴可促进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药浴为一项全身运动,促使胃肠道激素分泌增多,新生儿容易出现饥饿感,促进摄奶量而增加排便。
曾红如等[20]将10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患儿,对照组给予单纯沐浴,观察组给予药浴水疗(茵陈、栀子、大黄、黄柏、地肤子、当归、白术,一天一次,药浴)。结果观察组黄疸指数在不同时段测定均低于对照组。药浴水疗是在水疗的基础上加入药物,使药物通过体表渗入机体而达到治疗效果,方中诸药合用配伍精准、疗效显著,体表给药安全有效。吴怀楚等[21]运用退黄洗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将14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退黄洗液浸泡(原药液500mL加入10000mL温水中浸泡15~20min)加苯巴比妥治疗,对照组给予加味茵陈汤加苯巴比妥治疗,结果为治疗组血清胆总素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皮肤嫩薄,方中诸药易透过皮肤吸收而充分发挥药性,枳实、鸡内金、麦芽佐助诸药达清热利湿、益气健脾之效。退黄洗液经过大量临床开发研究没发现皮肤受损及过敏现象,临床值得推广。
谭淑文等[22]将2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60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胎毒清洗剂(绵茵陈、大黄、炒栀子、野菊花、田基黄、虎杖、土茯苓、艾叶)药浴,日1次,对照组每日清水沐浴1次,结果为治疗组经皮胆红素值、肉眼黄疸消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转科蓝光治疗率明显低于治疗组。绵茵陈、炒栀子、土茯苓三药合用使湿热从小便而出,绵茵陈、大黄、虎杖三药同用使瘀热从大便而解,野菊花清肝胆郁火,艾叶外用可防诸药寒冷太过而留瘀。诸药合用可明显降低胆红素水平、疗效显著。张玲[23]运用药浴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将200例新生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药浴(茵陈蒿10g、野菊花10g、桑叶10g、木瓜8g、栀子8g、大黄8g、鸡内金8g、枳壳8g、党参8g)水疗法,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茵栀黄注射液及对因、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单纯药浴和对照组的综合治疗相比,其第一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黄疸指数在不同时段测定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每一味中药对于治疗新生儿黄疸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诸药经泡浴水疗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目的。袁洪亮等[24]将300例新生儿分为干预组150例、对照组150例,干预组给予茵栀黄方剂(大黄2g、栀子10g、甘草3g、茵陈20g)浸泡,对照组不予处理。治疗第3天、第5天时,干预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明显偏低且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茵栀黄方剂其药物配伍精炼,诸药协同作用增加了新生儿黄疸的防治效果,采用浸泡方式保证疗效的同时增加了安全性。
4 中药灌肠
小儿“脾常不足”,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多性味苦寒,易伤及脾胃之气。直肠给药简便易行、疗效好、见效快、不伤及脾胃,使药物通过肠道黏膜吸收,进人体内达到利胆、利湿、解毒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中药汤剂经肠道吸收同样可以发挥治疗作用。中药汤剂灌肠进一步促进新生儿胎粪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加快胆红素分解排泄,最终有利于胆汁的顺利排泄。叶宏财等[25]运用茵栀黄口服液保留灌肠预防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将800例新生儿分为预防组388例、对照组412例,预防组从出生第1天给予茵栀黄口服液(5mL/次、1次/d)保留灌肠,对照组未予干预。结论为3d后预防组胆红素增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茵栀黄口服液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应用最多的药物之一,有效性得到大众认可,将其灌肠操作方便、易被大家接受,临床值得推广。
关楚翘[26]将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合剂(茵陈蒿5g、栀子5g、大黄5g、玉米须5g)灌肠,7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50.0%。方中玉米须的泄热、利尿功效佐助茵陈蒿、栀子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大黄所含的大黄素能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阻断肠肝循环,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诸药合用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病程。周峰然[27]运用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将100例湿热熏蒸型胎黄患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光疗、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碱化体液)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白芍、白术、茯苓、郁金)灌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同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茵栀黄颗粒,两组均治疗4d。结果显示,治疗组出院天数、胆红素数值均低于对照组。此方具有清热利湿、利胆解毒功效,可增加肝脏吸收胆红素的能力,增加肠蠕动,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林志红等[28]将60例黄疸患儿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每次15h),治疗组给予蓝光照射加退黄散保留灌肠(茵陈、车前子、薏苡仁、茯苓、黄柏、山栀子、生麦芽、金钱草、生山楂、甘草,光疗8h、光疗结束时给予灌肠),两组均治疗3d,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93.3%。作者选取的患儿均为湿热熏蒸型,其黄染色泽鲜明如橘染,方中诸药共奏消胎毒、利胆退黄之效,使热毒有所清,湿有所出。
5 针刺
针刺为祖国医学传统的外治法之一,其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刺激、激发、调动人体的正气,达到正气旺则邪不可干之效;通过引导、控制气的运动而将邪气逼出体外。现代研究证明,针刺疗法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运用针刺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可疏通经脉之阻塞,使气血畅行,肝胆调达,胆液循经输化,不淫于肌肤之间,有增加直接胆红素排泄及减慢胆红素肠肝循环之效。临床上针刺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往往2~3次症状可有缓解。
王云松[29]采用毫针针刺(内关、中脘、建里、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月龄为8~45d的26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平补平泻法不留针,隔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198例治愈、69例显效,有效率为100%。中脘穴为胃经募穴,有调理脾胃之效;建里穴正置胃腑,配内关可理气和胃,配阳陵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足三里为胃下合穴,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之功,诸穴合用退黄除湿。
6 推拿
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运用了中医学“内病外治”的理论,将各种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通过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治疗本病施术方便,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吴利英[30]通过穴位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穴位按摩组45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每次8h、1日1次,穴位按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穴位按摩(腹、足三里、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捏脊)。治疗6d后穴位按摩组测得的胆红素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摩腹、按揉足三里可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捏脊可使脊椎排便中枢兴奋、加快胎粪尽早排除。诸穴合用减少肠肝循环,促进黄疸消退。段传伟[31]将20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对照组92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白蛋白、茵陈大枣汤、清肝利胆口服液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脊背六法(每次10~15min、每日1次)治疗。两组均治疗10d,结果为治疗组胆红素下降速度和黄疸消退日数均优于对照组。脊背六法通过对督脉、膀胱经、夹脊穴的刺激,促进经络通畅、胃肠道蠕动加快,减少肠肝循环,以致黄疸快速消退。芦玲[32]选取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抚触法:按照国际正规抚触标准顺序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进行,每次15min、每日3次、食后1h进行、连续治疗6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医穴位按摩: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肝俞、脾俞、胃俞、胆俞、隐白、内庭、天枢、中脘,每穴位按摩15~20次、频率为80~90次/min,连续治疗6d。结果,治疗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2.5%;治疗组黄疸指数下降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抚触配合穴位按摩可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摄奶量,刺激肠蠕动,加快排便,进而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使黄疸更早消退。
7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防治新生儿黄疸是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证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体现了其自身的优势,临床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中医防治新生儿黄疸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平莉.新生儿出生缺陷10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233-1235.
[2] 骆秀琴,吴敏卿.丹苓茵陈蒿汤佐治新生儿黄疸163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3):70-72.
[3] 梁斌昌,刘泽忠,陆兴沛.加味茵陈四苓散为主治疗新生儿黄疸9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8,4(1):28-30.
[4] 李桂娥,伍月红.自拟退黄汤干预新生儿黄疸541例观察[J].现代医学,2010,10(9):51-52.
[5] 李志强.茵陈茯苓汤治疗新生儿黄疸65例[J].河南中医,2011,31(6):641-642.
[6] 王丽梅,黄淑琴,李祥.茵枣汤治疗新生儿黄疸62例[J].四川中医,2010,28(11):95-96.
[7] 魏荣,李新.茵陈理中汤化裁内服联合熏蒸对新生儿黄疸患者血清胆红素、黄疸消退情况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224-226.
[8] 袁水萍.茵栀退黄方治疗新生儿黄疸42例[J].河南中医,2014,34(9):1783-1784.
[9] 穆静,李新,孙建荣.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175-176.
[10] 王海红,罗世杰.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104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25(10):15-16.
[11] 吴长春.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120例临床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0,9(269):2518-2519.
[12] 宫宏宇.茵陈五苓糖浆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论著(社区中医药),2012,14(323):179.
[13] 黄玉萍,鲍志强,郑建敏.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1,39(6):723-724.
[14] 张超雁.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141.
[15] 卞凌.茵黄合剂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3,26(3):470.
[16] 陈月英.茵栀黄注射液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48例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0,22(4):90-91.
[17] 陈玉芳.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例效果观察[J].甘肃医药,2012,31(4):289-230.
[18] 刘学明,黄东明.苦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4,20(13):83-84.
[19] 蒋大渝.茵栀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4):109-110.
[20] 曾红如,陈丽如,李桂梅,等.药浴水疗对新生儿黄疸指数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9):1315-1316.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1] 吴怀楚,蔡颖,吴曙粤.新生儿退黄洗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5):554-555.
[22] 谭淑文,王霞,蔡小勤.胎毒清洗剂药浴防治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43-1044.
[23] 张玲.药浴方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J].陕西中医,2013,34(3):284-285.
[24] 袁洪亮,钟月明,刘照昌,等.茵栀黄方剂泡浸在防治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107-108.
[25] 叶宏财,刘阿仲.茵栀黄口服液保留灌肠预防新生儿黄疸388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药,2012,33(17):3670-3671.
[26] 关楚翘.茵栀黄合剂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3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2):55-56.
[27] 周峰然.加味茵陈蒿汤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50例临床疗效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7(2):113-116.
[28] 林志红,管志伟,宋桂华,等.退黄散灌肠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J].中医研究,2012,25(12):24-25.
[29] 王云松.针刺治疗新生儿黄疸267例[J].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8(18):523-524.
[30] 吴利英.穴位按摩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185-186.
[31] 段传伟.脊背六法对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0(42):26-27.
[32] 芦玲.抚触配合中医穴位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40例[J].中医杂志,2009,50(6):561-562.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