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楷模蔡元培
2016-03-12董成家
董成家
1912年元月,蔡元培以开国元勋身份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那时曾发生一件趣事:当蔡元培的朋友、一位德国教授,来信请他派一二个留学生去德国参加某项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时,这位民国元年第一任教育总长竟辞去职务,把自己充作去国留学的学生,前往德国,这使得那位德国教授大吃一惊:教育总长竟把自己派了来了!就这样,蔡前前后后在德国和法国留学共8年。他出洋留学时,已是40岁以上的人了,但他仍毅然西行,艰苦之状,非常人所能承受。在德国时,要学好德语,又要听40多门的课,又要抽时间为商务印书馆编、著、译30万字的书稿,而他正是靠这些书稿的稿费才能维持留学时的生活费用的。
1916年,继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倒过来电请蔡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欣然就任。而那时的北大,暮气沉沉,腐败出名。学生多为京官,雇有“听差”,被称呼为“老爷”,他们还常常涉足于风月场中,留连忘返。蔡上任后第一天到校,校役、听差列队校门深深行礼,这位新校长竟也脱下礼帽,鞠躬还礼,使人们惊诧不已。到校之初,蔡就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号召师生共起“砥砺德行”“力挽颓俗”,他神色凝重地说:“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故必有卓绝之士力挽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蔡当即整顿校风,成立了“进德会”,禁止嫖、赌、娶妾之风。“进德会”由深孚众望的蔡校长发起组织,所以很有号召力与影响力,于腐朽风气的匡正、道德水准的提高成效显著,参加者多有遵守戒律严以律己者,如李石曾一生不吃肉,不喝酒,被称为“素食主义者”。又如马寅初,抗战期间屡屡揭露财政部长孔祥熙等“上上等人”大发国难财,孔氏又怕又恨,指派中央银行会计处长金国宝以官位拉拢,许诺让他在财政部次长、禁烟总监中任选一职,意在封住他的嘴巴。马寅初莞尔一笑拒绝了:“人各有志,我早先在北大时,就已参加了蔡元培校长创建的‘进德会,声明不要做官,孔部长的好意,恕难领受了。”蔡元培自己也身体力行承诺的戒律,直到终老,绝对遵守“不嫖,不赌,不纳妾”三条,成了公认的模范会员。
蔡元培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参照德国大学的理念,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但要在学校中真正培养和发扬一种好的学术道德风气是很不容易的:既要对新的、进步的东西大力扶植;又要对旧的、落后的东西善于引导,这只有引进健康的竞争机制,让各种学术思想自由竞争,互相消长,才能办到。蔡元培就是这样,以他恢宏阔大的胸怀,与人为善的气度,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思想,即认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后来他又进一步阐明这个思想,认为学术研究,“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他批评学术界存在着株守一家之言而排斥其他学问的积习,而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似相反而实相成。”他还举例说,“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科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的这个思想,体现在北大教育方针上,便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为北大广泛聘请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任教:他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连《新青年》杂志也迁来北大,“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也由北大人继续举着:由陈独秀的推荐,蔡又聘任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适为文科教授;一位才23岁的自学成才的青年梁漱溟也被蔡聘为印度哲学教授;由鲁迅的推荐,聘周作人为欧洲文学史教授:章士钊被聘主讲逻辑学的教授;在章的推荐下,李大钊又被聘为北大图书馆长;连曾列名“筹安会”劝进袁氏称帝的刘师培,思想守旧、行为怪诞的辜鸿铭等等,也被聘用进来……蔡元培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囊括天下的英才,网罗中外的智士,人人皆乐为其用。如果说古春秋时有个“百家争鸣”氛围,那么近代中国在蔡元培提出的办学方针影响下也出现了个“百家争鸣”局面。于是北大有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师阵容。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而提倡“情人制”、“外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也没被封建卫道士的唾沫淹死。陈独秀称赞:“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古人有所谓“风行草偃”的话,就是讲道德风气一旦形成,就有把杂草都吹倒的力量。在旧中国,在蔡元培那时,如沉沉黑夜,死水一潭,而只有在北大,蔡元培才点燃了冲破黑夜的明灯,奏响了新文化的号角。他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引发出1919年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群众示威游行,并随之产生了摧枯拉朽的新文化运动。北大的教育改革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甚至对整个20世纪的伟大变革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完全可以说,在蔡元培大力倡导下所形成的新的学术道德风气,是不朽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北大听了蔡元培演讲后,感慨万千:“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至于蔡元培的私德,也令人崇敬不止。他被看作是道德上的完人,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他晚年在国民党执政时代,位高望重,担任的各种兼职达23项,结果八行书到处飞,要为求上门来的人介绍工作,还要天天应付题字、约稿、写序等。1935年,他终于感到难以应付,决定辞去所有兼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他在报上登了一个“三不启事”:一不兼职、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他一生鞠躬尽瘁,廉洁自律,一直没有一所自有的住房。l936年时,蒋梦麟、胡适等发起集资为他建造一所住宅,以作对他70岁生日的献礼,可惜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事也就搁置起来。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长眠于香港。弟子蒋梦麟送上旗帜,“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毛泽东唁电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