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求真或求善
2016-03-12谭运长
谭运长
笔者曾在本刊前面某期的卷首语里就家谱的史料价值问题谈了一点看法,引起了一些朋友的讨论。我说的大意是:我们古代的史书,不管是民间的家谱,还是官方的国史,似乎都是以劝善为目的的,并且,有时为了这个目的,甚至要牺牲一点史料的真实性。《春秋》的“正名”如此,许多家谱里的序跋假托名人(如文天祥)署名,也是这样。现代人以科学主义的态度,批评古代的史家“造假”,当然也有道理。但是,《春秋》“正名”,是为了世道人心;家谱假借文天祥之名,意在用忠义大节凝聚族人,激励后世。历史学求善,我想也是正常的。我们不必厚诬古人。
但是,今天的人都是受过现代科学主义教育的,历史科学必须探求历史真相,这一原则早已深入我们的骨髓里了。有历史学家根据已经确证的资料,致力于纠正某些史书上的明显的谬说,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我也赞同本刊老读者李伯勇先生来信讨论所说到的观点:“把明显的谬误改正过来,是一种对历史对文化负责的态度,必要的科学主义还是要坚持的。”
这就要遇到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的难题了:真,我所欲也;善,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该当如何?
其实,真正的善与真正的真,并不冲突。比如说,孔子出于“正名”的需要,对历史事实以“春秋笔法”进行特殊的书写,这种表面看来失真的做法,背后却有另一重真,就是对于世道人心的某种想望,可以见出真诚的情怀。这不是细节的真,而是大节的真,是一种包含了善的真。
另一方面,真正的善,也必然包含着对真理与真相的追求或坚持。从人格教化的角度来说,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善。古时理学家常常说到的诚、敬等等善的概念,都很明显地具有真的内涵。事实上,我们今天教小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说谎。
最近耳边经常听到一个词:历史虚无主义。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眼下似乎有一些令人疑惑的地方。例如,求真的人大概会说,中国古代的史家,包括孔子作《春秋》,“伪饰”历史,不尊重事实,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反过来,求善的人会说,像当年顾颉刚那样,把我们中国人相信了几千年的历史,说成是层层造假的结果,这才是历史虚无主义。我的意见是:求真的或求善的历史学,都不是虚无的,只要所求的是真正的真或真正的善。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呢?举个例子来说。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的出生,是他的母亲在尼山上踩到大脚印,感应神迹,因而怀孕诞下了他。这个史料,我们今天的人显然不会认为是真的。但是司马迁“神化”孔子,树立一个至圣的形象,使后世永受教化,是一个善的追求。所以,我不认为司马迁是历史虚无主义。
假设有一个当代历史学家,有感于司马迁所言孔子出生历史的“荒谬”,致力于还原真相,经过大量披沙砾金的艰苦考证,确认孔子是在怎样怎样的情况下出生的。我认为,他的工作十分值得尊敬,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
前几年出现过一个观点,说孔子其实是“野杂种”,是他的母亲在尼山上与人野合而出生的。其根据,无非就是司马迁那个感应大脚印的说法。这,照我看就是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