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朵能吃吗?

2016-03-11爨翁

食品与健康 2016年1期
关键词:馄饨

爨翁

吃骨朵的话题,说来容易,写出来就复杂了。这是因为有的gu duo是不可以吃的;有的gu duo是从前可以吃,而现在则不可以吃了;有的gu duo则从古代一直吃到了今天。

不可以吃的gu duo

骨朵,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武备志》说,“棍棒之端,大如蒜头者,以铁或坚木为之。其字本作胍 ,谓大腹也,音转为骨朵。”说白了,骨朵就是一个大铁锤。京剧《大·探·二》中有位大花脸,叫徐延昭,他就抱着一个“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铜锤。骨朵作为兵器,不仅剧中的王爷会使用,还配备于皇家的禁卫部队和仪卫队伍中。张昱诗曰“卫士金瓜双引导”,是说皇家的仪卫兵仗中以骨朵为引导开路。执掌骨朵的武士被称为“骨朵子”,据《宋史·仪卫志》载,“有御龙朵子直二百二十人。”又云“祗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二人执擎骨朵充禁卫。”

榾柮(gǔ duò)是另一种不可以吃的gu duo。榾柮,指截成一段段的短木头,也指点不着、烧不透的老树根,加工成炭取暖用。见陆游“榾柮烧残地炉冷”及韦庄“榾柮炉前拥布裘”。

从前吃而现在不可以吃的gu duo

骨咄犀,据《松漠纪闻》说,“骨咄犀,犀不大……纹如象牙,带黄色,止是作刀把者,已为无价。”而《辍耕录》则说,“骨咄犀,大蛇之角……解蛊毒如犀角。”如上所言,蛇如何能生角呢?对此,《格古要论》解释得很清楚:“骨咄犀亦称骨笃犀,其犀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文(纹),似角,扣之声清如玉,摩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者能消毒肿,又谓之碧犀。”说的这么热闹,原来骨咄犀就是一种浅颜色的犀角。

犀角为脊椎动物犀科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以及非洲黑犀或白犀的角,经炮制成犀角片或犀角粉,自古就是一种可以入药的贵重中药材。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药用于温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发斑出疹、吐血衄血等症。”(见《中草药图谱与调剂》)

犀牛被砍掉犀角会危及生命。从前,人们保护珍稀动物的观念淡薄。而现在,猎杀、买卖珍稀濒危动物是要入刑判罪的。我国也自1993年起明令禁止应用犀角。药用以牛科动物水牛角代之。水牛角有清热镇惊、凉血止血的作用,效似犀角,但量须加大。

可以吃的gu duo

骨朵儿指没有开放的花朵,亦称花蓇葖(gutu)。花卉是人类的朋友,它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为人类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赏花、闻香、食花来保健养生,使人健康长寿。

食花保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菊花、辛夷、款冬等多种花卉的医疗保健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有花卉药物百余种。清代《餐芳谱》中介绍了二十多种鲜花食品的制作方法,如桂花丸子、茉莉汤、桂花干贝、茉莉鸡脯、菊花糕、冰糖百合等。

食用花骨朵儿最典型的事例是天津人吃打卤面时必须要放的黄花菜。黄花菜为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萱草的花蕾。吃黄花菜须在花未开时采摘,经熏制后晒干方能食用,否则吃了易中毒。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人文意义,因为它代表着对母亲的感恩与孝敬。

再有一种能吃的gu duo就是馉饳(gǔ duò)。馉饳是什么呢?《武林旧事》说:“市食有鹌鹑馉饳儿,面果也。”是说馉饳是一种面制食品。《考吃》说,“馄饨,又写作‘ 肫‘禈饨。广东人称为‘云吞,四川人称‘抄手,山东人有称‘馉饳的。”原来此处的馉饳指的是馄饨。

馄饨之名,最早见于文字者,是汉代扬雄的《方言》:“饼谓之饦,或谓之餦、饨。”据《事务纪原》考,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也是饼的一种。早年的 肫就是饼中夹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李固别传》:“质帝暴得疾,云食煮饼腹中闷,遂崩。”这里的“煮饼”,很可能指的是“ 肫”。

唐宋之后,是馄饨的发展时期,街市上除有专营外,还有沿街串巷的馄饨挑子。其挑子前面有一块晾盘,中间圆洞处坐锅,下面有小炉子。盘四周可放碗、酱油壶等。后面方柜上层放肉馅,中间有抽屉可放皮子、汤匙和各种作料,下层放一桶水,随时加汤,可以边包、边煮、边卖。倪云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煮馄饨”法为:“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子。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下汤煮时,用极沸汤打转下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此文说明,一是馄饨有馅;二是煮法非常讲究。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馄饨各有特色。以皮而论,南方见长,无论是上海的绉纱馄饨,还是无锡的手推馄饨,都以皮薄似蝉翼,爽滑如凝脂而著称。而北方的馄饨皮则不甚讲究。但若论起汤来,就要数北方了。南方的馄饨多以紫菜、虾米皮、味精和酱油加水为汤。而在北京,无论是“致美斋”还是“馄饨侯”讲究的是用老母鸡吊汤。

天津卫的馄饨讲究现煮现吃,汤用鸡汤或排骨高汤,稍加味精,开锅熟,不能在锅里泡着。天津有不少饭馆甚至大饭庄都出售馄饨。笔者年轻时就爱在登瀛楼吃早点:来碗热馄饨,来碟酱排骨,吃个“泰嗐”,一天都舒服。

吃馄饨还进入了民俗之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节食”。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是说早在宋代便有“冬至吃馄饨,过年吃馎饦”的习俗。

那馎饦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馎饦是敦煌文献中除了胡饼之外食用频率最高的食品。馎饦和胡饼一样,其形制似乎是很清楚的,但学界争论较大,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馎饦为一种带汤的面食。在敦煌文书中有“调停一镬馎饦,一勺先入口中”的描述。可见那时的馎饦不是一种长面,而是与今天西北地区经常食用的揪面片类似的食品。后来,馎饦很可能成为了一类食品的概念,凡在锅内煮熟的、经过加工的各种面食都称为馎饦,当然也包括馄饨。但随着面食加工方法与品种不断地改进与增加,各个品种“成家立户”,有了自己的新户口、新品种,而作为食品种类概念的馎饦则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相声《相面》中有个经典“包袱”——“桃园三结义‘骨朵一支”。以上仅就骨朵一项,就“骨朵”出了多少美食来,足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期预告:从“猴吃蜜糖”谈民族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馄饨
学包馄饨
第一次包馄饨
馄饨
馄饨大作战
包馄饨小能手
包馄饨
跟外婆学包馄饨
宣平馄饨
上海馄饨忆旧
“汪一挑”的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