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2016-03-11朱文晓
朱文晓 李 蕾
【教管论坛】
中医药院校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朱文晓李蕾
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郑州 450046)
摘要:针对高素质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以中医药院校翻译硕士培养模式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国内中医药院校翻译教学的现状,探索构建科学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以培养综合的中医药汉英翻译能力为目标,以分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培养路径,提出课程设置要合理、师资力量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要完善等培养思路,对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及多层次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硕士;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加,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我国翻译总体水平不高,尽管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水平翻译却很少。专业翻译分为口译和笔译两个方向,紧缺的翻译人才主要有会议口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等几大方向,小语种和复合型翻译人才也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传统的外语教育比较重视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技术型翻译人才短缺的现状。英语专业的本科阶段主要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则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或语言学理论,关于翻译的技能和方法学到的很少,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要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就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通过训练使翻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能。
1 中医药翻译硕士学位的发展现状
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标志着翻译学开始作为独立学科进行发展。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推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产生。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翻译硕士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试点院校有15所,后来又陆续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其中中医药类院校只有两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由此可见,尽管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中医药方向的翻译硕士培养却处于刚刚起步的艰难发展阶段。
目前,一些国内的中医药院校以培养具有中医知识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导向,开设有基于中医药专业方向的英语专业,以及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个别院校还招收中医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置以中医翻译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翻译人才。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药典籍英译、中医藏象学说英译及医药翻译研究等方面。目前中医英语专业的主要报考对象为中医专业学生及中医院校培养的外向型中医人才。随着学科的发展,培养思路也逐步调整,适当招收了一些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中医药方向翻译硕士学位对指导老师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培养模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2 中医药翻译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指出,专业翻译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技能,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翻译、医药科技翻译、传媒翻译、法律翻译与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根据国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原有中医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我校选择以中医翻译人才培养作为MTI教学的特色,以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中医药翻译人才为宗旨。“一专”指的是具备中医药学科的专业知识;“多能”指的是具备其他翻译人才应该有的基本能力。
中医药翻译主要涉及到汉英翻译,而从事中医药翻译的主要是中国人,这给中医药翻译增加了难度,也给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上,应以中医药知识为基础,突出语言教育的特色,结合翻译理论及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指导他们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开始翻译实践训练,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反思、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此外,可适当给研究生安排一定的教学实践工作,使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理解中医药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其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具体培养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2.1以综合的中医药汉英翻译能力为培养目标就中医药翻译的能力而言,目前还没有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关于汉英翻译能力的已有研究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
2.1.1汉英翻译能力培养马会娟提出“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认为汉译英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五个构成成分,其中特别强调“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核心”。从翻译实践角度出发,翻译能力体现在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译文文化的熟悉程度,对译文语言的熟练程度,即在熟悉译文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译文语言进行翻译的能力。
2.1.2中医药翻译能力培养借鉴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旨在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标的中医药翻译教学模式。中医药翻译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通过在校训练,让学生能够胜任比较专业的中医药卫生工作环境。入学考试增加中医药翻译内容,根据学生水平选择性地开设中医学专业课程,突出翻译实践课程。在原有中医英语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强师资力量。教学内容以中医药翻译实践为基础,突出中医药翻译专业的特色,并鼓励引导学生参与中医药翻译实践。开展基于翻译能力的翻译测试研究,对翻译教学起到反拨作用。
2.1.3综合翻译能力培养翻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首先,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和翻译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其次,由于翻译专业知识是译者必备的专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翻译职业技能的培训。此外,培养译者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并提高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等方面的语言外能力。翻译能力的发展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趋势是开放性的、动态的、螺旋上升的。基于同一级别和不同级别的学习者翻译能力的特点和差异,我们应依据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行分级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对比能力及语言外能力。
2.2以分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培养路径翻译研究的奠基人Holmes(1972)认为翻译研究可以分为纯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两大类。纯翻译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描写研究;应用翻译研究包括译员培训、翻译辅助和翻译批评。中医药方向的翻译硕士培养应突出应用翻译研究,培养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2.2.1课程设置要合理中医药翻译硕士培养应开设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三大门类课程,招收对象包括中医专业、外语专业或其他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中医专业学生具备牢固的中医知识基础,翻译时主要面临语言表达的困难,可适当增加翻译技能培训;外语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但中医药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可适当增加中医药专业课程,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和敏感度;有的学生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但理论基础薄弱,可适当增加翻译理论课程。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研究视野,学习中医药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翻译能力的拓展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阶梯型、衔接式课程的设置能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专业学习,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中医院校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可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二外及传统文化)、专业必修课(翻译理论和实践)、特色必修课(中、西医学翻译)、专业选修课(翻译技术及研究方法、中医药学基本理论、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口译、典籍英译等)、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选修适合自己的其他课程。
2.2.2师资力量要加强担任翻译硕士教学任务的教师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翻译实践经验,并熟悉相关的教学方法。我院在原有中医英语教师团队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重举措,鼓励教师与本校中医药学科、国内中医药院校、国内外出版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参与中医药类教材或著作的编写、中医药典籍文献的编译工作。同时,也为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搭建教学实习实训平台,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围绕实践成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研”开辟翻译硕士培养的新路径。大学英语教师要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转向EAP和ESP教学。中医专业教师应扩充外语基础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专业英语教师应以原有知识为依托,融入微课、网课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创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总之,中医院校原有的教学团队要凝练专业方向,探索新的MTI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3实践教学平台要完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改革实践内容与方法,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六大任务之一。网络教学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具体形式包括:视频广播、WEB教材、视频会议、多媒体课件、BBS论坛、聊天室、e-mail等。翻译的实践教学平台可包括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设施、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图书及音像资料等。口译方向培养应具备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方向培养应具备专用笔译实验室及供笔译教学使用的翻译软件或资料库。教学可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学生的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增加翻译实践机会,确保翻译教学的顺利完成。
3 结语
实践教学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中医药翻译硕士学位培养突出中医药翻译的实践能力,为高层次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以此为契机,本研究提出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为主要发展理念,制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中医药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旨在对中医药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文信,陈向京,白永权. MTI医学口笔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外文研究,2013,1(2):89-94,108.
[2]马会娟. 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184.
[3]李琳. 关于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J]. 光明中医,2014,29(12):2483-2485.
[4]梁瑞清,李昕冉. 高校翻译硕士(MTI)教育现状分析——以暨南大学为例[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6(2): 155-158.
[5]董洪学,韩大伟. 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设计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 63-6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No. 2014BYY021;No. 2014CYY0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 2015-ZD-217);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 14A88000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6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5-0742-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言言2015-06-11)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 Mode of TCM-oriented MTI Program
ZHU WenxiaoLI Le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TCM translation talent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CM transl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probed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TCM-oriented MTI education system and contributed to the TCM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 of TCM translation talents. The mode was targe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TCM translation abilities, carried out by multi-level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oughts of setting up proper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faculty and supplemen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Key words:TCM; MTI; Educ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