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现状分析与防治措施探讨

2016-03-11李亚萍张明昊

光明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

李亚萍 张明昊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现状分析与防治措施探讨

李亚萍1张明昊2Δ

1.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7);2.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46)

摘要:中药注射液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与工艺,纯化提取出中药或复方中药中的有效物质而制成的无菌制液,起效快,疗效确切。但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液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也不断增加。本文从中药注射液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中药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等几个方面,旨在呼吁中医药行业内对中药注射液的加工和使用加以规范,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引发因素

中药注射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TCMI)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与工艺,纯化提取出中药或复方中药中的有效物质而制成的供注射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粉末及浓溶液的无菌制液[1]。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物制液技术共同推动下,中药注射液的研发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传统中药的一个创新液型。由于价格低廉又效果明显,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量增长迅速,特别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2]。然而,由于中药注射液化学成分复杂,加之制备工艺较为落后、质量标准欠缺等一系列原因,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鱼腥草事件”到2008年的“刺五加事件”,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甚至被列入高风险药物之中。本文就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讨,仅与同行商榷。

1 中药注射液的使用现状

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物制液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中药注射液,它的研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已在上海等地应用于临床。70年代以来,品种繁多的中药注射液在全国范围内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低、疗效不明显和安全性差等原因,多数品种已经被淘汰。近年来,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优化,中药注射液已形成了一批广泛用于临床的新品种。这些中药注射液在继承传统中药疗效的基础上,也带来了频发的不良反应。据文献报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2004年—2007年间共发生中药不良反应623例,其中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就占了52.33%,远远大于其他中药液型[3]。同样,广州市各医院在2007年间上报的中药不良反应共计799例,其中注射液占83.35%[4]。而中国药学会经过分析国内的不良药物反应病例后,得出了中药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仅次于抗生素的结论[5]。随着中药注射液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总结并深刻揭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形成的原因,对于指导中药注射液生产和临床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2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2.1药品自身原因中药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几乎都是从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中提取的,天然提取物本身成分复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除了各种有效成分以外,还有生物碱、内酯、木脂素、萜类、鞣质、多肽蛋白质等不同种类的多种成分,尽管中药化学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受于技术的限制,仍有很多中药所含的化合物是我们未曾检测到或无法鉴别的,加之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新物质的产生、原有物质的消除、成分含量的增加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6],这些都为我们判定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增加了难度。

中药材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产地和采集时间就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实践证明,不同产地、不同季节采集的中药材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况且中药材的种植还会受到农药、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污染,以上这些也会影响到中药注射液的质量。而在目前的中药材销售环节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现象还依然存在,这些都是造成中药材及注射液质量下降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在给药途径方面,传统中药汤液及丸、散、丹、膏等均以口服为主,随着中药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的片液、胶囊、颗粒、滴丸等各种口服制液以及各种贴液、软膏等外用制液相继出现,后来我国的第一个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于1941年研制成功[7]。口服给药会受到消化道生理状态、药物性质、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吸收速度慢,且药物口服后会经过胃肠黏膜选择性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经过肝脏的“解毒”后再经肝静脉进入体循环,所以口服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相比之下,采取肌肉或皮下注射方式,注射部位与周围毛细血管之间缺乏药物选择吸收的屏障,而静脉注射则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吸收速度更快,在见效迅速的同时药效也强烈。中药注射液由中药材提取,成分复杂,多数本身含有蛋白质、多肽、多糖复合物等可作为抗原的大分子物质,一旦通过注射方式进入机体就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并导致过敏反应[8]。

2.2生产质量原因同一种中药产品,由于不同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质量也参差不齐,加之有些厂家对中药注射液纯化不完全,杂质过多,从而引起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另外,中药注射液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目前执行的标准是以净药材投料制成的中药注射液中,可测定成分不低于总固体物的20%(静脉注射液应不低于25%),而以有效部位投料制成的中药注射液中,可测定成分不低于总固体物的70%(静脉注射液不低于80%)。以上这些标准对个别指标性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但对不可测定的部分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未知成分是否对人体有害也无从知晓。近年来出现的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注射液的质量保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未得到全面推广。

2.3临床使用原因中药注射液在稀释溶解过程中引发的配伍变化,特别是中西药配伍不当,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地含量降低、浑浊沉淀、溶液颜色改变、紫外吸收值降低、不溶性微粒含量增加、药理配伍禁忌等情况,从而造成中药注射液药效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增加。在临床实践中,静脉滴注速度也是导致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静脉滴注速度原则上应根据病人的病情、输液总量、输液目的及药物性质等来进行判断,如果滴注速度过快,就会导致局部药物浓度过高,不容性颗粒大量聚积而堵塞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患者头晕、疼痛及刺激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出现[9]。

3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3.1加强质量控制完善的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有助于改进中药注射液提纯、制液工艺和药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现状。而在现有基础上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中药注射液有效成分的纯度,降低未知成分浓度并加强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安全用药打下坚实基础。

3.2临床谨慎使用中药注射液由于复杂,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并慎重对待有过敏史的患者;静脉滴注所用中药注射液要按照无菌操作规程,现用现配,尽量稀释后使用,滴注速度也不宜过快,尽量慢滴并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皮疹、瘙痒、颜面充血,特别是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10]。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当强调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遵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具体病情选择最为合理和有效的中药注射液来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不断发生,其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引起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原因复杂。面对此种情况,我们不仅要全面分析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完善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还要在临床使用中谨慎小心,把所有可能引起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只有做到以上这些,中药注射液才能真正发挥出其治病救人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8-230.

[2]阎维维.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之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254-256.

[3]张丽,赵怡婷,陈冰. 623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2(3):151-153.

[4]邹玉琼,冯雪梅,楚莉辉,等. 799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药事,2009,23(7):725-728.

[5]刘春燕,梁毅,孙卫红.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27(4):223-224.

[6]王燕,朱丹妮.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渊源[J]. 中成药,2010,32(7):1207-1210.

[7]杜受颖.中药注射液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危机[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246-247.

[8]周联,罗霞,王青. 中药注射液引起过敏的机制及评价方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3):151-154.

[9]刘立民,蔡学菊. 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2):1687-1689.

[10]王国华,周国彬,田瑶. 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J]. 吉林中医药,2007,27(7):52-53.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66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5-0739-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李光2015-05-26)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对比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药治疗的影响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