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西县优化畜草产业整体配置的研究与分析

2016-03-11柴守宏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5期
关键词:陇西陇西县养殖户

柴守宏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西 748100)

陇西县优化畜草产业整体配置的研究与分析

柴守宏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西748100)

畜草产业作为新兴战略型产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占据半壁江山,是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的重心,畜牧业是多元产业,只有做好各环节的把控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和战斗力,顺应市场潮流、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大收益。对此,本文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就如何调整、优化畜草产业整体配置做一简单分析与探讨,仅供参考。

畜草产业;配置;市场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总面积2 408平方公里,总人口5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5万人,耕地面积165.22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3.76亩。“十二五”以来,该县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现状,大力开发草牧业,通过加强项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营,走草畜一体化路子,不断加大科技配套输入力度,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使全县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但畜草产业整体配置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面对开放的市场环境,如何优化畜草产业整体配置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1 金字塔型产业构成

截止2015年底,陇西县各类畜禽存栏250.51万头(只),其中大家畜11.33万头(奶牛0.16万头、肉牛4.24万头)、猪18万头、羊71.18万只、鸡150万只;各类畜禽出栏215.8万头(只),其中大家畜2.6万头、猪23万头、羊50.2万只、鸡140万只;肉类、蛋类、奶类总产量分别为2.85万t、1.33万t、0.63万t,牧业总产值达到24.08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1 980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陇西县以千家万户家庭养殖为基石,以专业村生产为中柱,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引领,形成了典型的三层“金字塔”型畜草产业结构,“塔底”由家庭养殖场、散养户和饲草种植户构成,养殖、加工(肉、草)企业和流动贩卖人员组成了“塔身”,令人敬畏的市场做了“塔尖”。“塔底”的饲养量约占该县总饲养量的70%,但利益分配却是这个组成中最少的,“塔身”作为中坚力量,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比较薄弱,是战略发展之软肋,“塔尖”作为草牧业的诉求,稍显疲软的同时,有待进一步开放。

2 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过度扶持小型养殖户

“固本强基”无可厚非是夯实产业基础的必由之路,但一贯将政策和资金倾向小型养殖户,给产业“输血”的同时,使其丧失了造血功能,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当遇到市场价格下滑等因素冲击时,大部分养殖户纷纷低价清圈回笼资金,更有甚者选择关门大吉,动摇了产业根基。

2.2贩卖人员赚取中间价

畜禽贩卖人员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机动性,辗转于陇西县偏远乡村,直接与养殖户讨价压价牟取高额利润,削减养殖户收益,据保守统计,该县仅羊贩子每年直接与农户交易中获利在500万元以上,这种小范围的交易模式有悖于高层的农业农村政策,对全县草牧业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造成不小影响。

2.3养殖加工企业缺创新

养殖企业技术没有创新,只停留在“育肥-繁殖-育肥”的原始循环模式当中,在“生态养殖”“益生菌饲喂”“专属品种养殖”方面鲜有尝试,产业经济附加值和捆绑效益不明显,企业竞争力不强。陇西是“中国腊肉之乡”,“大胡子腊肉”“陇原情”“陇西药膳羊”更是远近闻名,畜产品加工历史悠久,截止2015年底,该县有千吨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7家、个体加工户400户、从业人员5 000多人、年加工各类肉制品1.5万t,但销售渠道单一、销售范围狭窄。同时,肉制品生产加工工艺墨守成规,秉承“腊”“腌”两种制法,口味单一,没有借鉴和融合“熏”“烤”“酱”等南方制法。

2.4县内循环大环境缺失

现代畜草产业是种、养、加、销的集合体,“种、养”是基础,是质量,“加、销”是活力,是价值,四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厚此薄彼、出现短板。近两年来,陇西县致力于夯基础增效益,基础存栏年增长率约20%,畜牧业总产值增速保持在12%以上。但重新审视该县种养加销四个模块,会发现四大群体发展不均衡、利益链接不紧密,主要体现在:“种”—种植大、加工少,外销大、内需缺;“养”—数量多、品种少,投入大、效益低;“加”—熟食多、冷鲜少,品牌多、知名低;“销”—内需多、外销少,线下多、线上少。就该县域而言,四大环节供给不平衡,循环大产业链断裂。

2.5对接市场终端欠合力

市场是价值体现的终端,高利润才是发展的有效助推器。近两年来,该县不断加大市场输入力度,但各企业、养殖场均各自为阵、涓涓细流入大海,没有利用文化、区域、特色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养得好不一定卖得好,卖得好的都卖得近”的内向型销售现象。市场发展停滞不前,始终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怪圈。

3 发展方案的初步探讨

3.1变供血为造血,筛滤少数小型养殖户

发展自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对陇西县16 631户适度规模户实施“评级挂牌”,根据种群、效益等分为积极型、大众型和消极型三类,加大对积极型和大众型养殖户的扶持力度,通过产业贷款、技术指导、帮销帮售等方式加大输入、提高产出,对连年处于亏损状态的消极型养殖户,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产业贷款,动员相近地域的消极型养殖户合并或组建专业合作社,提升种群优势。

3.2出台保护价格,保障养殖户切身利益

草牧业的“保护价”在陇西并非鲜闻少见,近两年来,在青贮饲料制作期间,该县发布相应的保护价格来保障本县种植户基本收益。如果将这一做法付诸于畜禽贩运上,将有效斩断贩卖人员的“黑手”,保护价即为当季贩卖人员承受之临界值,以金字塔塔身为主体的收购,既能保障散养户的基本收益,又能壮大畜草产业中坚力量,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为进入市场备足粮草。保护价的溢价部分由“消极型”养殖户产业扶持款项支付。

3.3加大技术引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发展生态养殖。近年来,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人们愈加注重生态健康食品,生态养殖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起点。一般情况下,一斤羊肉卖20元,而生态羊肉至少能卖50元,这不是简单的高投入高产出,而是迎合生活理念的重大变革。陇西县冠以生态的养殖加工企业不足全县养殖加工企业总数的1%,发展空间广阔。二是提升企业产能。陇西“大胡子”腊肉远销近30个国家和地区,但纯属作坊型加工,市场没有得到大力开发,要效仿“老干妈”品牌营销的案例,转作坊为规模化生产,做强一个大胡子,添彩整个产业。三是做大冷鲜肉市场。冷鲜肉有着庞大的市场,“双汇”“金锣”“草原兴发”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品牌。陇西冷鲜肉制作企业首指“陇原中天”,但其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做强畜草产业就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面面俱到,今后要朝这一方向发展,引进加工企业或改建生产线,带动县内及周边冷鲜肉市场发展。

3.4看齐种养加销,直面市场组团齐奋进

一是要平衡各行产能。种、养、加三方面产能直接关系畜草产业的均衡发展,种大于养是首要条件,养大于加时,要考虑提升企业产能或外销,当养小于加时,要考虑加大基础数量或外引,三方面的衔接就需要知根知底的组织者。截至目前,陇西县已成立草业和肉制品行业协会,待养殖协会成立之后,调剂工作就尤为重要,如果配合好了,三协会可将内销后的过剩产品多渠道外销,提升整个草牧业活力。二是要打开市场销路。首先利用网络打开线上销售渠道,以陇西县为单位对接“京东”“苏宁”等知名网购平台,扩散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要融合文化、区域、特色打出风格牌,结合陇西李氏文化、千年药乡等品牌打出畜草产业组合拳。

4 总结

畜草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借助政策优势和发展需求,对自身发展量体裁衣,规整出一条适用受用的特色路子,本文仅从内部配置方面做一简要分析和讨论,为畜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编辑:高真贞)

S8-1

A

1006-799X(2016)15-0040-02

柴守宏(1983-),男,甘肃会宁人,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及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陇西陇西县养殖户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策略——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共享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以陇西县巩昌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园探索为例
关于陇西县退耕还林现状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