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牤牛》两种译文的对比评析

2016-03-11娜仁格日乐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7期
关键词:意美艺术形象原著

娜仁格日乐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铁牤牛》两种译文的对比评析

娜仁格日乐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本文在分析“铁牤牛”这一艺术形象的外貌特点和内在气质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归纳了安译、芒译与包译的翻译策略的同时对比评析了两种译文的得与失的问题。

铁牤牛;毛一罕;译文对比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毛一罕好来宝选集》蒙汉翻译对比评析研究”(项目编号NJSZ14214)的阶段性成果。

《铁牤牛》是蒙古族著名说书艺人毛一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作者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执行期间写成的一部杰作。这部作品,首次登载于《内蒙古文艺》(蒙文版)1955年第4期,发表后立即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赏。后来,在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而举行的征文评比中,这部作品获得二等奖,被选入十周年纪念文集“爵歌选集”,并被译成了汉文。这部作品选择了集二铁路(集宁——二连浩特)修筑竣工通车这一素材,以奔放的激情歌颂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的新生活及一片繁荣的景象。本文以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铁牤牛》为范本,选取了其第四章的内容为例,对安柯钦夫、芒·牧林及包玉文的译文进行对比评析。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反应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外貌描写、心理描写、间接描写等方法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以感染读者,使读者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文学形象的翻译也应关照文学形象的这些创造方法,在仔细推敲原著形象的创作特点的同时从译入语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及表达技巧,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著的艺术魅力。毛一罕的好来宝《铁牤牛》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作品运用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一系列外貌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突出了“铁牤牛”独有的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同时含蓄婉转地讴歌了新时代的新生活。因此,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比,翻译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译出原作感动读者的“意美”,还应译出原作悦耳的韵律,再现原作“音美”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作的“形美”。下面从“铁牤牛”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要创造手法即:外貌描写及间接描写方法为依据分析探讨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一艺术形象的处理方法。

一、外貌描写及其翻译

外貌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手法,对人物的服饰、体态、容貌、表情和风度等外在特征作具体的描绘,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在毛一罕的好来宝《铁牤牛》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作者用独特的韵文形式即:《hundeisaihan qegeji tai,hujuguu tvlvgaini tegsihen,humusge nidu ni tengqegsen,huqu yehetei temur bvha.alag nidu ni gereltei,ayvngga adali tagcv tai,agagilajv yabvdag temur bvha.》描写了《铁牤牛》这一艺术形象的外貌特点。对此,安柯钦夫和芒·牧林将其译为《胸怀那么庞大,头颅脖颈那么端正,眼睛眉毛配得妙,力气巨大铁牤牛,一只眼睛光儿强,吼声象雷鸣,在这黄金的世界上,高傲地奔驰铁牤牛》;包玉文将其译为《铁头铁脑铁忙牛,两眼发光铁忙牛,声若雷霆铁忙牛,力大无比铁忙牛。玉石精雕成宝石,巧手工匠施技艺,制造神奇铁忙牛,全靠精密高科技。》仔细推敲两种译文我们不难发现安译和芒译选择了逐字翻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段落形式。尽量还原了原著“形美”的特点。但,遗憾的是译文的有些语句违反了汉语的表达习惯的同时从思想情感上脱离了原著的真实情感。如:原文中的《hundeisaihan qegeji tai》是描写“铁牤牛”的外在特点。而不是揭示其内在世界。而安译和芒译选用了表达内在的“胸怀”一词,将其译为“胸怀那么庞大”,实则违背了原著的主旨。此外,从汉语词语搭配习惯而言,“庞大”是不能修饰“胸怀”的。原文中的《hujuguu tvlvgaini tegsihen》这一句不仅描写了“铁牤牛”头身一致,四平八稳的外貌特点,也是作者为了押头韵专门设置的意向描写。对此,安柯钦夫和芒·牧林的《头颅脖颈那么端正》的译文不仅读起来拗口也为译文读者带来了不小的理解障碍。包玉文则将其译为《铁头铁脑铁牤牛》,该译文看似与原文相差甚远,实则译出了原文的精神实质,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使译文读者体会到了蒙古族民间说唱文学的独特韵味,实现了译文的“意美”、“形美”与“音美”的要求。

原文中的《alagnidu nigereltei》是描写“铁牤牛”即:火车的一对前大灯,是一种饱含赞美的描写。而安柯钦夫和芒·牧林将其译为《一只眼睛光儿强》。这种译文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削减了原作的形象美。本是一对靓丽的眼睛,在译文中却变成独眼龙,为译文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审美缺憾。而包玉文的译文则抓住原著形象之精髓,选择意译的方法,大胆突破了原著的词语搭配,而从译入语中选择了既能表达原著思想情感也能突出原著韵文形式的表达方法,即,利用汉语的押运技巧,使译文形神兼备,在译文中完美地再现了原著韵文的“形美”及说唱艺术独有的“音美”的特点。

二、间接描写及其翻译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艺术。因此需要读者在阅读之后,通过想象,把艺术形象复现在脑海。因此,间接性是文学形象的典型特点。作为语言艺术,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间接描写的手法突出形象的精神实质。《铁牤牛》也不例外,作品通过一系列的间接描写突出了“铁牤牛”这一艺术形象的风雨无阻、寒暑依旧、日夜兼程的内在气质。如:《ebulon huiten qagged dagaradag ugei temur bvha,edur suni ugei yabvla ged yadaradag ugei temur bvha;qasvmusu tai talaer sajilagvljv yabvdag temur bvha,salhin jibar degdele ged hamiyardag ugei temur bvha;ayvnggamundur bagvla ged ayvdag ugei temur bvha,asharagsan bcrcga vrvla ged sandvradag ugei temur bvha;habvron gaqig qag ged eqedeg ugei temur bvha,halagvn jvnnoqagged getegenededegugei temurbvha》等。

原文中的《edur suniugeiyabvla ged》以间接描写的方法突出了“铁牤牛”日夜兼程的勤劳特质。对此安柯钦夫和芒·牧林将其译为“日日夜夜的奔驰”;包玉文将其译为“干起活来连轴转”。对比两种译文,我们不难发现,安译和芒译选择了直译的方法,尽量保留了原著的“形美”的特点,包译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凸显了原著的“意美”的特质。我们知道,决定翻译策略的因素很多。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本身没有任何异议,但就表达效果而言包译不仅原文中的《asharagsan bcrcga vrvla ged sandvradag ugei temur bvha》是形容“铁牤牛”不畏风雨的淡定从容的个性。对此安柯钦夫和芒·牧林将其译为“降落倾盆大雨,也是不慌不忙的铁牤牛”;包玉文将其译为“倾盆大雨兜头下,不慌不忙铁牤牛”。从翻译策略比较两种译文,安柯钦夫和芒·牧林选择了逐字直译的方法;包玉文则选取了意译的方法。就翻译效果而言,安译和芒译虽然保留了原作“意美”,但译文死板生硬。而包译行文流畅,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意美”,也在译文中再现了原作的“形美”与“音美”的特点。

抓住了原文形象的“神”之所在,同时也做到了行文流畅。仅这一点与安译和芒译相比已然略胜一筹。同样,原文以《ayvnggamundur bagvla ged ayvdag ugei temur bvha》的描写揭示了“铁牤牛”不畏艰险的顽强性格。对此,安柯钦夫和芒·牧林以逐字翻译的方法将其直译为“打雷或者下雹子,也不害怕的铁牤牛”;包玉文则译为“夏天打雷降冰雹,不知畏惧铁牤牛”。两种译文虽然都选择了直译的方法,但包玉文在不违背原作主旨的基础上巧妙地添加了“夏天”这一名词使得译文工整流畅而不显冗长拖沓。安译和芒译尽管尊重了原文的词语选择,但由于蒙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使得译文略显啰嗦生硬。

原文的《agvlaadaliyagvmabvlbaqv,tegeged yabvdag temurbvha》描写了“铁牤牛”的内力与耐力。对此安柯钦夫和芒·牧林以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山一样的货物,顿时运走的铁牤牛”;包玉文则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身负重载似小山,奔跑如飞铁牤牛”。细品原文,“铁牤牛”力大无比的个性气质仅通过与“山”这一意象的对比来完成,而没有提及与力量相辅相成的速度。比较两种译文可以发现,两种译文都尊重了原作“以比喻突出”形象的艺术手法且都保留了原作“山”这一意象。此外,两种译文都抓住“力量”与“速度”的内在逻辑关系创造性地添加了突出速度的“顿时”、“奔跑如飞”等修饰语。基于原作着墨含蓄的描写手法,包译过于夸张,而安译与芒译则过于死板。如能扬长避短将其译为“身负重载似小山,轻松运走铁牤牛”,将不失为一种形神兼备的好译文。

总之,就“铁牤牛”这一艺术形象,安译和芒译多用直译的方法,包译则擅选意译的策略;从表达效果而言,安译和芒译过分拘泥原作的表达技巧,使译文死板生硬;包译则创造性地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文在不失原作“意美”的前提下使译文生动流畅,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作的“意美”、“形美”与“音美”的特质。

[1]朝克图,陈岗龙.琶杰研究[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

[2]安柯钦夫,芒·牧林译.毛依罕好来宝选集[M].作家出版社,1959.

[3]许渊冲著.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吴中杰著.文艺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

[6]包玉文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sichaolu2008

猜你喜欢

意美艺术形象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拔牙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水家乡
探析《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