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2016-10-25高晶
高晶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高晶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为了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研究了多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为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同时也为高校专业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共建共管共享;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一、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其“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
这些都说明不论是从国家战略高度,还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应高校招生与就业竞争形势,改革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卓越计划”的有效手段。
让学生通过在校外的实践教育基地实践,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学校内所学习的技术和知识,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多的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工作,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尽快的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想结合,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专门人才。
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状分析
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实训模式。比较成功的实训模式包括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等等。
高等学校和企业是社会这个系统中的结构和同能都不尽相同的两个子系统,两者之间都希望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希望可以通过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高等学校则希望通过与对口企业的合作达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很多高校都采用了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促进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这种校外实习基地许多国内大学都有建立。但是,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归结为: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没有将实践教育完全融入到教学模式中;没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三、共建共管共享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为了加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效果,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促进我院“卓越计划”进一步实施,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我们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探索出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
1、建立健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为保障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顺利建立,我们首先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依托东软集团和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立足于IT产业和区域经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如图1的组织机构。
图1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由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工作小组构成。其中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其任务是负责中心建设的决策工作。专家委员会作为指导机构,由学校和企业中的相关专业教授、企业专家、教育研究专家组成,负责中心建设方案论证、规划和实施的指导工作。工作小组是管理机构,由学院教务处、实习就业办、企业人力资源部、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负责中心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工作小组下设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及综合管理办公室,是统筹管理与协调中心的行政职能部门。增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有效性,探索出一整套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
为了确保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平稳运行,中心将合理构建可以覆盖各个方面的管理体系,建立并健全支持全方位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达到促进各项管理机制的有机融合,形成集合协同优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教务处、实习就业办和企业人力资源部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教务制度,制定校外实践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加强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学生的考核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保证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安全顺利地开展和有效实施。
2、构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模式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全周期共同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系统协助高校完成企业联合培养;②模块化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某个教育教学模块借助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完成;③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就企业的某个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合作教育,有针对性的培养该项目的专业人才;④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针对企业我院建立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拟采用全周期共同培养模式、模块化的合作模式和顶岗实习合作模式为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实现如表1所示。
未来发展人才需要,校企共同培养人才;⑤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学生到企业指定工作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实习;⑥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工作来替代实践教育。
表1 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模式就是校外实践基地以模块化的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并在实训阶段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我们会依据混合教学模式制定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我院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
3、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享机制
在实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共管的基础之上,基地实施开放式运行和管理,采用共享的原则,除了完成我院学生校外实践教学任务外,还接收我省其他高校大学生进入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校企通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校企双方在软、硬资源上的共享,为全省的人才培养提供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卓越计划”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本文在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探索出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本文不仅构建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教学模式,而且构建了从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到共享机制的全方位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共建、共管和共享。我们还将对建设模式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共享机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全方位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有效的利用了企业的实验室资源,师资力量,弥补了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自身的不足,这无疑会促进高校专业发展以及办学特色的形成,为高校专业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1]周虎.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研究[J].广东化工,2014(18):187~189
[2]申少华.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48~149
[3]马璐萍.校企共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3):9~10
[4]王文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83-9385
[5]梁奇伟.浅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