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类校本课程《“菌”临天下》的开发
2016-10-25周诚
周诚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
初中生物实验类校本课程《“菌”临天下》的开发
周诚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实验课的开展困难重重,将实验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生物学思维。
生物;校本课程;实验;初中
一、《“菌”临天下》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众所周知,现代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尤其是在近年来发展速度飞快,而且是研究人类生活活动以及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研究农林牧副渔、卫生保健的基础学科。当然,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的教学和设计离不开实验和观察。因此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渠道,是生物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多样化办学是我校的特色,学校很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因此将生物实验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二、《“菌”临天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有:“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设计要多样化,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并妥善处理好实验废弃物”。
2、八年级上人教版生物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人教版生物教材的内容是生物圈中的动物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即细菌、真菌、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动物这部分内容中,介绍了各种类群的动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开设动物解剖实验的成本较高,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实验室有各动物类群的浸泡标本或者是干制标本,所以我们没有选取动物解剖开设校本课程。而是选取细菌和真菌作为主体。
3、《“菌”临天下》校本课程的定位
结合我校开发校本课程已有的条件基础,将校本课程与生物学科课程相结合,服务于学生学科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为学生全面、个性化、自主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与《生物实验营》校本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开发定位为:科学素养类、实践类、拓展型校本课程。
4、《“菌”临天下》校本课程课程目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细菌、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培养、计数等相关知识。
(2)收集微生物用于食品发酵、医药、环境保护等的具体方法,了解现代工艺流程。
能力目标:
①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能掌握培养细菌、真菌的具体方法;能掌握用计数板观察酵母菌的生长,绘制生长曲线。
②能掌握制作酸奶、果酒、豆豉的一般方法,并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③能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能结合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体验生物学习的乐趣。
②将科学、技术、社会互相联系,增强生物科学的认同感,提高社会责任感。
③端正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素养,用于创新,增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
5、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实施学校: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
教学年级:初二年级。
课程类型:实验拓展类校本课程。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实验所需仪器设备等。
课程理念:本校本课程以细菌、真菌为教学内容,以实验为载体的拓展类课程,并且衔接了初中、高中的生物教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与合作性。
课程目标:略(上文已阐述)
教学内容如下:
章节第一章主题观察细菌、真菌培养细菌、真菌第四节1课时课题第一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二章2课时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内容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永久装片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真菌观察生活中腐败现象稀释酵母菌培养液,并用计数归纳总结酵母菌生长曲线培养平菇、香菇、木耳等真菌第五节第三章第一节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人体中正常菌群1课时
三、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
2、课时计划:本课程教学内容共需要19-20课时完成,每课时40分钟。教师可独立授课,亦可组内合作授课,组内授课最好以某个主题为单位进行。
3、设备要求:多媒体教室或者是实验室教学,按照教学需要进行。
4、校本教材:自编校本教材。
四、课程评价
通过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活动观察、小组任务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以A、B、C、D),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在学期末予以鼓励。
[1]伯海英.以发展的眼光看初中生物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J].福建教育,2007(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