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中动词的翻译策略

2016-03-11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名作欣赏 2016年21期
关键词:译诗词类原诗

⊙周  芬[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国古典诗歌中动词的翻译策略

⊙周芬[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大同037009]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歌中动词的精妙运用。动词就像诗歌的“诗眼”,赋予了古典诗歌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动词如果翻译得当,就会成为诗句中富有情趣的细节,并拓展诗意的美好境界,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研究诗歌创作中动词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归纳了直译法、变换动词改译法、增添动词意译法、省略动词法、词类转换法等五种动词的翻译策略。只有对原诗进行透彻的剖析,领悟诗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并精心遴选英语语言中对应的词汇表达,才有可能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词翻译得恰如其分。

古典诗歌动词翻译策略

一、古典诗歌的翻译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用法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因为使用此两种语言的人在文化传统、思维模式、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许多分歧,在汉诗英译过程中,有时候原诗中一个绝妙的用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项。因此,在翻译古典诗歌时,首先译者要细心揣摩,切身体会诗人融入原诗中的真情实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立意,再对每句诗甚至每个字仔细斟酌、品味,从字里行间去把握其语义及语用内涵,然后还要在用英语进行相应的译诗语篇重构时,根据自己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反复推敲,选择最恰当准确、最达意传神的词来再现原诗的意象、意境与意蕴,并尽可能保全其音韵、节奏等诗歌美学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求得诗意表达的准确性,突出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的情感性,并增强诗词描述的生动性,才能译出神形兼备的作品。

二、诗歌创作中动词的作用和特点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在古诗创作中,诗歌语言在言简意赅的要求下,要做到音、形、意的统一,又要讲究节奏、押韵、平仄等。从语法角度上看,动词一般充当谓语,是一句话的核心,主要的动作、行为、状态都要通过动词表达,所以动词是诗歌创作中遣词造句的重要手段。如果某个动词用得贴切而巧妙,整句诗因此而生辉。最出名的是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和“敲”的故事足见诗人在动词使用上的斟酌。

动词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在写人、状物、描景、叙事中都必不可少。首先动词如在诗歌中运用得当能展现事物的立体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鸣”对仗“上”,“含”对仗“泊”,形成了诗歌的结构美,创作出富有动感的画面。其次,动词使诗歌结构严谨有序,有机衔接上下文,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动词“绿”以及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的“见”都有一种动态美,丰富了诗句的涵义。动词的妙用还能起到传神的作用,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把月出之象描写得出神入化。诗歌的意境就是客观形象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契合,而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动词的作用不可低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如韩愈《春雪》中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嫌”和“穿”两个动词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灵性,也增加了诗的趣味性。因此,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特别要注意诗中的动词,对动词的翻译更是衡量一位译者语言驾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尺。

三、古典诗歌中动词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采用动词原义进行直译,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特色,这也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例1.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The slender beauty’s dressed in emerald all about;

A thousand branches droop like fringes made of jade.

“妆”译为“dress”,“垂”译作“droop”,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而成,万千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这句译诗抓住了垂柳的特征,翠玉般的枝条在风中摇曳生姿,通过柳树之美来赞美春的活力。

例2.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

本句诗中的“下”和“落”分别译为“dash”和“fell”,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让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通过直译,读者也能真切感受到庐山瀑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二)变换动词改译法

动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为求语句通顺、语义明确,翻译时可不按动词所指称的概念翻译,而是依据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模糊语义,变换动词译出其语用含义即可。

例3.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月光照射”如果直译应为“the moon shines to me”,而译者这里巧妙地把“照”译为“peep at”,即为“偷看、窥视”之意,赋予了月亮拟人化的色彩。这句译诗人景合一,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月夜幽林的意境。诗人虽僻居深林却悠然自得,虽无人知晓也并不孤单,空中的明月已然成为他的知心朋友。

例4.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Mute,it wets everything.

一个“潜”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其意为“暗暗地,悄悄地”,这场春雨来得悄无声息,却滋润了大地万物。译者将其译为“steal”可谓异曲同工,颇具情趣地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增添动词意译法

有时原诗并没有出现动词,但为了使译文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思想或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在个别情况下可酌情增加一些动词,使译文更具感染力。

例5.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In boundless desert lonely smokes rise straight;

Over endless river the sun sinks round.

这句诗中的“直”和“圆”本身都是形容词,而在译诗中翻译为“rise straight”和“sink round”。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动词而使译文衔接更加自然、流畅。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一缕青烟袅袅升起,远处一轮圆圆的落日使整个画面既壮美又温暖,描绘出一幅荒凉中略有生气的大漠风光图。

例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isputing for sunny trees,early orioles thrill;

Pecking vernalmud in,young swallows come and go.

译诗在原来“disputing”和“pecking”的基础上增加了“thrill”和“come and go”,更加形象地写出莺儿们鸣叫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梢栖息,燕子则忙来忙去衔着泥巴筑巢,译文通过增添动词再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四)省略动词法

有时诗歌中的某些动词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诗人为了凑足音节或促成叙事人和读者直接对话,使其出现在诗句中。这种情况下省略动词也不会影响诗句的意义,而且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例7.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译诗省略了“知”,却不影响这句诗的押韵和意境,一夜的暴风雨后,有多少花儿落下呢!体现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和无限遐想。

例8.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My friends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虽然译诗没有翻译“下”,但与上句结合,不难理解老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诗人辞别,正值花红柳绿的春天去往扬州。诗句并没有表现出离别的哀伤,而是有一种清爽、欢快之情。

(五)词类转换法

词类转换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古诗英译时常常要将原文里的动词转换成其他词类,如形容词、副词、分词等等。有时也会将原诗中的其他词类转换为动词。

例9.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The dreaming greenhills stretchas far as the blue streams;

At autumn’sendgrassseemsstill greenon southern shore.

首先将“隐隐”和“迢迢”这样的形容词转换为动词“stretch”,这对叠字的翻译描绘出山清水秀的江南美景。而后将“未凋”译为“still green”,即将动词转换为形容词,暗示虽已过深秋,草木仍有绿意。全诗情趣盎然,可见诗人对江南青山绿水及故人的思念。

例10. 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Insoughing westernwindyoublossomfar and nigh;

Your fragrance is too cold to invite butterfly.

译诗巧妙地将副词“难”转译为“too…to invite”,所谓“难”也就是天气太冷而不能邀请蝴蝶。秋末冬初,寒风萧瑟,满院菊花虽散发着幽冷的清香却难以吸引蝴蝶。作者既赞赏菊花迎风而开的顽强生命力,也为它们所处的环境而惋惜不平。

四、结语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古典诗歌传承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凝聚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财富。古典诗歌的翻译既是重点,亦是难点。而动词是诗歌语言艺术的灵魂,精心提炼的动词对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诗歌创作中动词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动词的翻译策略:直译法、变换动词改译法、增添动词意译法、省略动词法、词类转换法。动词翻译得恰当与否关乎整首诗的美感,翻译时要将某一动词放在其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并剖析全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使其在最大程度传达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1]王建平.汉诗英译中动词的锤炼[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29-132.

[2] 吴汉伟.诗歌鉴赏及创作中动词的作用和使用特点[EB/OL].http://wenku.baidu.com.

[3]汪玉美.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古典诗歌中的动词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7-78.

[4]许渊冲.中英文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张韵韵.从唐诗英译看汉诗英译的动静转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69-71.

作者:周芬,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诗歌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译诗词类原诗
次要任务对词类判断任务中权力空间表征激活的影响*
中文词类信息在副中央凹中的加工*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杨宪益写诗与译诗
峨眉山月歌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诗与译诗:锦绮之两面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