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洞《劝学篇》的史料价值

2016-03-11李文辉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21期
关键词:张之洞变法思想

⊙李文辉[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张之洞《劝学篇》的史料价值

⊙李文辉[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说起张之洞《劝学篇》一书,往往使人联想到“中体西用”的思想。众多研究者集中于探讨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等思想,而关于本书史料价值的讨论则稍显不足。本文认为,《劝学篇》可以作为研究张之洞关于维新变法态度、清末新政和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文本材料。

张之洞 《劝学篇》 史料价值

光绪二十四年(1898),洋务派代表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一书。全书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①史学界关于《劝学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书所反映出的“中体西用”思想等方面,而对该书本身的史料价值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笔者拟结合学界已有成果,对《劝学篇》的史料价值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析。

一、研究张之洞关于维新变法态度的重要资料

曾有文章提出,张之洞对维新变法并不诚心拥护,所著《劝学篇》反驳了维新派的“民权说”。②笔者认为,不能仅从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表现来判断其是否支持变法。仔细考察一下张之洞在维新变法前后的活动及其思想,不难发现,张之洞支持维新、赞助维新有其内在的思想基础。

《劝学篇》集中体现了张之洞的变法思想,其内容分内外两部分:《内篇》教育人们恪守孔孟之道,尊奉三纲五常,忠于满清统治者,即“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号召人们努力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即所谓西艺和西政;仿照西方先进体制,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军事等加以改造,以达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目的,即“务通以开风气”。因此,张之洞的主要变法思想可概括为“中体西用”。《劝学篇》发表于维新变法前期,故许多对“中体西用”思想持否定者据此也将《劝学篇》看作反维新的宣言书。③学界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已由早期的全盘否定变为批判中肯定其顺应历史发展的一面,有关此点本文不再赘述。与其说《劝学篇》是反维新的宣言书,倒不如说是张之洞的变法纲领。

首先,来看《劝学篇》的发表时间。虽早于百日维新,却晚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④按张之洞自己的话来说,他觉得“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而近来又“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用,权衡新旧”。由此看出,张之洞对顽固、维新两派的主张都不满意。著此书,是提出自己的一条中间路线来代替顽固派的守旧主张与维新派的菲薄名教学说。

其次,从《劝学篇》的要旨“五知”即“一知耻……二知惧……三知变……四知要……五知本……”⑤来看,张之洞把知“耻”“惧”“变”“要”,放在了“本”之前,“变”已成为该书强调的重点。而从《劝学篇》外篇所提出的众多主张来看,也同维新派这一时期的主张几乎没什么两样。如张之洞也主张变法、变通科举,“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⑥,百日维新中的科举改革基本按其蓝图而来。在《农工商学》《铁路》和《矿务》等篇中,他也大力宣扬发展工商业、铁路和矿务等。因此,《劝学篇》外篇基本反映了戊戌时期时代发展的两个主题,即思想上的启蒙和政治上的变法救亡,正如张之洞在该书提出的“学以益智”“智以救亡”“救时必自变法始”。

《劝学篇》及其思想,我们应肯定其顺应历史发展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而对其思想中同维新派相通的东西,我们更应看到,因为它是张之洞赞助维新、参与维新的又一思想基础。

二、研究清末新政的重要资料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由两江总督刘坤一领衔,湖广总督张之洞主稿,立宪派张謇、沈曾植、汤寿潜等参与策划。洋洋三万余言,由三折一片组成(即《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请筹巨款举行要政片》)。《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清末新政提供了变法纲领和具体操作指南,构建了从教育改革到整顿中法、再到采用西法的一套改革方案,成为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蓝图。

虽然,张之洞在起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过程中有多人参与,但将其视为张之洞变法思想的结晶应是毋庸置疑的。显然,张之洞不可能仓促间形成如此务实的想法,其中大部分内容在《劝学篇》中确实是有迹可循,也就是说,《劝学篇》为《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主要思想渊源,尤其是《劝学篇》中的外篇诸章。《劝学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张之洞将外篇的宗旨概括为“外篇十五:曰益智,昧者来攻,迷者有凶也。曰游学,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曰设学,广立学堂,储为时用,为习帖括者击蒙也。曰学制,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师有定程,弟有适从,授方任能,皆出其中,我宜择善而从也。曰广译,从西师之益有限,译西书之益无方也。曰阅报,眉睫难见,苦药难尝,知内弊而速去,知外患而豫防也。曰变法,专已袭常,不能自存也。曰变科举,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曰农工商学,保民在养,养民在教,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曰兵学,教士卒不如教将领,教兵易练,教将难成也。曰矿学,兴地利也。曰铁路,通血气也。曰会通,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曰非弭兵,恶教逸欲而自毙也。曰非攻教,恶逞小忿而败大计也”⑦。虽然其与“三折”相比略显单薄,具体措施不如“三折”之详细,但二者以采用西学或西法富国强兵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外篇十五条与“三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学者采用表格进行了比较⑧:

李细珠曾将二者的内容进行过细致比对,发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二十七条变法措施中,有二十一条可以从张之洞的《劝学篇》和其他关于变法的两折两电(两折即1895年《吁请修备储才折》和1895年《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两电即1900年《致东京钱念劬》和1901年《致江宁刘制台发后转成都奎制台等》)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表述,而且大都不只出现了一次,据此我们认为,《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张之洞长期以来变法思想主张的一个总结。⑨若仅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与《劝学篇》比较,便会发现前者有十一条出自后者,二者有明显的继承性。意即《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和《遵旨筹议变法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二折”的思想源自《劝学篇》。所以,对于《劝学篇》是《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思想渊源的看法,其核心未溢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笔者也比较赞同李细珠的论点。但是,《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对《劝学篇》的突破与发展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三折”内虽不乏“修中华之内政,采列国之专长,圣道执中,洵为至当”的“中体说”,但其更侧重于整顿中法与采用西法,并且整顿中法是采用西法的前提,而西法又是中法变革的标准。在“第二折”中,张之洞明确提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第三折”中,“中学”与“西学”并重,二者之间体用之说的界限已非泾渭分明而是渐渐淡出,至于《劝学篇》内篇的保种、保教等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也处于次要的地位,因而在“整顿中法”的建议中不时彰显出张之洞以“西法”为目的而变革“中法”,正如他在“第二折”的末尾说道:“羡外国之富而鄙中土之贫,见外兵之强而疾官军之懦,乐海关之平允而怨厘局之刁难,夸租借之整肃而苦吏胥之骚扰,于是民从洋教,商挂洋旗,士入洋籍,始由否隔,成涣散,乱民渐起,邪说乘之,邦基所关,不胜忧惧。”所以,必须先将中法之弊端一律划除,再采用西法,才能真正达到富国强兵。因此,在“第二折”中,张之洞提出了以上十二条建议整顿中法。甚至可以说,这十二条建议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采用西学。

综上所述,整顿中法和采用西法构成了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主题,虽然他并未从文字上触及到“中学为体”的思想,并且只是从“用”的方面去整顿中法,进而采用西法,但是张之洞在新政实施过程中的提议,已超出《劝学篇》的“中体西用”之论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劝学篇》为清末新政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研究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重要资料

工业化是近代各国积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近代国家的一个标志。洋务运动的兴起,机器工业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开始。张之洞深刻认识到实现工业化刻不容缓,他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⑩同时,他认为建立近代工业体系,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自在其中矣”⑪。这样,张之洞便把中国工业化放置到“养民、富国、御侮”的高度来认识。

按产品的功能与用途,可将工业化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根据当时中国机器工业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张之洞提出了轻重工业并举的主张,这是他工业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担任两广总督时他就积极着手近代工业的创建,如在两广地区筹办炼铁厂和枪炮厂。后署理湖广总督,“专就湖北铁、布、枪炮三厂通筹互济,相机赶办,期于必成”⑫。

轻重工业“通筹互济,相机赶办”,称为“棉铁政策”或“棉铁主义”。张之洞在推行“棉铁政策”的过程中,尤其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他看来,重工业以钢铁工业为核心。为改变中国无铁厂的现状,张之洞购买英国冶铁炼钢设备,积极筹办炼铁厂。后因调任湖广总督,炼铁厂移往湖北汉阳,从1890年开工筹建,三年时间便顺利建成投产。汉阳铁厂,无论其规模还是技术设备,在当时亚洲可说是首屈一指。列强把汉阳铁厂比作中国之“黄祸”,认为汉阳铁厂比当时中国的全部军队还有份量。张之洞始终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他认为:“铁厂如果大举不懈,实为利国利民之举。此正今日讲求西法之大端,振兴工艺商务之始基也。”⑬张之洞从思想到实践上,对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道:“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⑭张之洞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细读《劝学篇·外篇》,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在该部分当中也有所体现:在《农工商学》中,张之洞主张以兴学促农工商各业的发展,进而达到富国之目的。篇中所述农工商各自内部的关系,农工商各业之间的关系⑮,农工商诸业与政治的关系,农工商各业之兴学措施,内容具体而思想深刻。例如,张之洞靠科学技术振兴农业的主张,与现今之科技兴农基本一致,颇富科学眼光。在工商方面,张之洞“商为主,工为使”的主张,已为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大企业所实施,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足见张氏之深远。

张之洞在《矿学》中说道,“矿学者,兼地学、化学、工程学三者而有之,其利甚博而其事甚难”。他深刻地认识到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张之洞在本篇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矿学、矿业的好意见、好措施,其很有价值。其中以下几条,借鉴意义较大。(一)“窃谓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故煤矿较他矿尤急。”⑯他把煤炭的重要性摆在五金之上,这种首重能源的认识是很有见地的。(二)“先讲实学,缓求速效”的实业方针是可取的。这比起盲目开工、胡乱马上来,乍看似迟缓,实际效益好。(三)包与外人一矿,借以培养人材的“借矿山为矿学堂”的矿业和矿学措施,是开发矿山、引进技术、培养人材一举数得的好办法,是极为高明的措施。(四)“更有一策,与西人合本开采……不远胜乎?”⑰中外合资开办矿业的设想,在当时也称得上是极高明的经济策略。这些意见和措施体现着较先进的经济和教育思想,在那样的年代,张之洞能提出这一系列意见和措施,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这些意见和措施仍不乏其使用价值。

《铁路》专述铁路的作用和筑路的意义,“有一事而可以开士农工商兵五学之门者乎?曰:‘有,铁路是已。’……西法富强,尤根于此”⑱。张之洞认为,铁路之益,决不止于征兵转饷,它是国之足、人之脉,兴此一事,可开士农工商兵五学之门。基于这种认识,他积极主张多修铁路,并建设缓修辅助边防和漕运的线路,先修腹地干线,再由干线向两旁辐射。于是他提出先修芦汉线,并拟出了具体修筑方案。清廷批准了他的方案,并将他从两广调督湖广,以便兼筹芦汉路南段的修筑事宜。他在第一次暂署两江期间奏请筹办江浙铁路,为江浙铁路的修建奠定了基础。晚年,他又参与了粤汉、川汉铁路的筹建。总之,修筑铁路是张之洞实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八步: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等形式。练兵完毕后,应由两队战斗班组组长对练兵情况进行互评,中队长做总结,查找练兵时出现的问题,供其他人员借鉴、提升;其他练兵人员,应引以为戒,在后续的练兵过程中杜绝同类行为发生。

四、结语

张之洞的《劝学篇》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折射出其保守性,但它又不同于顽固派的完全守旧和盲目排外,因为其思想内容还含有一大部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具有“调和中西”和“折衷新旧”的意识色彩。在《劝学篇》中,张之洞以他的丰富阅历和博学多识,参照西学、针对国情,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社会、宗教等诸多领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思想观点和行之有效的方略措施。这些思想观点和方略措施在当时是先进的,有些至今尚未过时,有些甚至现今的实践也还未能达到其高度。笔者认为用“博大精深”来评价《劝学篇》一书,并不为过。简言之,《劝学篇》还很值得我们研究。

①陈山榜:《颇值一读的劝学三篇——〈中外劝学名篇系列〉总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7期。

②冯天瑜:《张之洞与戊戌维新》,《清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③彭九松:《张之洞〈劝学篇〉是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④ 《孔子改制考》发表于1898年春,张之洞于4月份发表了《劝学篇》。

⑤ (清)张之洞撰,陈山榜评注:《劝学篇》,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5页。

⑥张之洞:《劝学篇·外篇·变科举第八》,第175页。

⑦张之洞:《劝学篇·序》,第4页。

⑨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⑩⑪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37,《筹设炼铁折》。

⑫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33,《豫筹铁厂成本折》。

⑬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39。

⑭转引自《纪念范旭东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中国化工报》1985年10月5日。

⑮张之洞认为农工商各业之间的关系是,“大抵农工商三事,互为表里,互相钩贯”。

⑯⑰张之洞:《劝学篇·外篇·矿学第十一》,第205页,第206-207页。

⑱张之洞:《劝学篇·外篇·铁路第十二》,第210页。

作者:李文辉,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张之洞变法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张之洞的“三不争”
徙木立信
思想与“剑”
张之洞治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徙木立信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