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工诗歌:打工者生活原生态的诗性观照

2016-03-11金子懿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名作欣赏 2016年21期
关键词:湘南打工者底层

⊙金子懿[辽宁大学文学院, 沈阳 110036]

打工诗歌研究

打工诗歌:打工者生活原生态的诗性观照

⊙金子懿[辽宁大学文学院, 沈阳110036]

打工诗歌确实存在缺乏艺术的打磨、过于直白、艺术性不强等缺点,但其中蕴含的原生态的力量和对时代与社会的呐喊却格外震人心魄。我们将从打工诗歌入手,关注这群诗人的创作特点与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打工诗歌底层道德批判苦难

导师推荐语

打工诗歌的文学生态与精神品格

以“朦胧”与“后朦胧”为标志的新时期诗歌与一般读者的距离相对较远,下半身写作以身体解放与文化诉求彰显特立独行,但又因赤裸裸的表达而遭诟病。在这样的诗歌生态中,打工诗歌“在底层”的写作无疑具有挑战的意味。打工诗人的双重身份——家乡的“外出务工者”和城市的“外来人口”使他们难以找到身份的认同,在焦虑、痛苦、孤独与困窘之中,他们以血和泪零距离地反映打工生活的原生态。他们的深切体验与真诚呐喊撼动了曾经一度远离诗歌的读者。在他们的笔下,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灵与肉、生存与死亡、疾病与健康等充满矛盾与悖论,他们试图在对洁与不洁的审美观照中寻求城市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平衡。虽是同在底层,但打工诗人对于打工生活的书写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品格,有的诗歌关注寻梦者的情思,有的诗歌聚焦打工者的体验;有的诗人表达城市流浪的悲凉,有的诗人哀叹青春流逝的惋惜;有的诗歌是欲言又止的节制,有的诗歌是声嘶力竭的呐喊。无论他们是打工诗歌的引领者还是打工文学的接班人,他们都以“孤傲”甚至“决绝”的姿态在文学生态中确证自身,展现出与“为底层”的居高临下的写作完全不同的精神品格。

(吴玉杰,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新媒体时代,中国诗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渠道,一时间大量的新诗作品不断涌现。然而近些年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诗人逐渐走上技术主义的创作方向,过分强调声音的象征意义、关注叙述的结构与解构等“文本”的写作模式,导致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新诗面临空前的冷遇。而这时一群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打工者创作的“打工诗歌”却走进人们的视野,虽然打工诗歌艺术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但是来自底层的呐喊却震动文坛。

一、题材指向:底层生活的反映与苦难体验的依赖

打工诗歌通常以“苦难”“痛苦”等敏感的字眼反映当代打工者生活现状,也是这些进城务工者生活的象征。打工诗歌,追根溯源就是这些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徘徊于温饱线上的打工者在压抑的现实中渴望舒缓和发泄内心痛苦而创作出的诗歌,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底层苦难而展开。打工者当初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而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以极大的勇气冲破心理和条件的束缚,挣脱那片乡村的土地。他们别无所求,只是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力量和年轻的时间来换取一份体面的薪水和体面的生活。然而在陌生的城市中,他们却面临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不被接纳的痛苦。伤害、忽略、不理解,甚至是歧视,让这群建起了城市中一座座高楼却仍旧没有一所像样的房子、亲身参与了城市建设多年却仍旧不能被城市接纳的打工者怎能不痛苦和彷徨呢?

“部门:注塑/工种:啤机/入厂时间:970824/啤塑时,产品未落,安全门/未开/从侧面伸手入模内脱/产品。手/触动/安全门/合模时/压烂/中指及无名指/中指2节,无名指1节/属“违反工厂安全操作规程……”①谢湘南的这首诗正如题目《一起工伤事故的调查报告》所写的那样,真真正正是一篇对于工伤事故的汇报,只是加入了诗歌的断句而已。这种简单直白的调查报告源于一种冰冷的体验,“冷漠”“悲哀”,这是这首诗带给读者最直观的感觉,相信千千万万的打工者在看到这样一篇调查报告时正是这样的心理感受。与之相似,另一位诗人刘大程有一首名叫《南方行吟》的长诗同样用苦难意象表现底层生活的苦楚和辛酸,诗人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未被城市接纳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造者,一群建筑工地上简陋的工棚里的衣衫褴褛的人们,盖起了城市中一座座大楼却仍然无处安身,这种底层生活的悲哀和痛苦的表达力透纸背。

打工诗人群体身处社会底层,对打工者的遭遇有着切身感受,所以他们的诗歌才能比知识分子诗人近乎于“向下看”的审视和关怀有更为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他们身处其中,他们笔下的正是自己的故事,“由于她们有更深的体验,更让人感觉到平实”②。然而,这种创作方式也有其弊端。苦难的生活环境确实比较容易诞生诗作,但是打工诗人群体往往都过于依赖这种苦难,他们不愿意甚至害怕脱离原本的底层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他们诗歌的创作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正如打工诗人郑小琼自己所说的那样,她没接受在作协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要完成她的打工手记③,而留在打工“第一线”则更能让她时刻保持对苦难的切身感受,不至于淡忘这种切身的痛感。这似乎是这些打工诗人创作上的“通病”,也是“打工诗歌”可以上升一个层次的突破口,因为诗歌在宣泄情感的同时还是审美艺术,一个好的诗人应该站在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也需要一些更为理性的表达。谢湘南做过相关的尝试,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对感情抒发做了控制,这在当下的打工诗人群体中比较突出。

二、身份焦虑:家乡的“外出务工者”与城市的“外来人口”

打工诗歌中时常能看到“漂泊”“流浪”的表达,这是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中很直观的心理感受,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一边是一年回不了一次的故乡;另一边则是不接纳他们的城市,这让打工者们难免有漂泊流浪之感。他们在城市中找不到身份的认同,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不属于这里,正如谢湘南《走在城市与乡村的线上》所写的:“譬如说我现在居住的城市深圳/我出生的地方湖南省的罗渡村……很多次我从出生的小村子奔到深圳/很多次我从深圳回到我的小村子/朋友们,你能告诉我我走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你能告诉在这条线上我都看到了什么?/朋友们,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我只想打瞌睡。”诗人用冷静的笔触表现打工者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真实状态,这是他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众多打工者们都有相同的困境,离开家后,家乡叫他们“外出务工者”,城市叫他们“外来人口”,他们同时被两边排在外面,身份得不到认同从而苦闷和孤独。

郑小琼有一首《生活》更好地表现了这个问题,从作为流水线工人的那一刻起,她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家住何方都已不再重要了,唯一可以用来辨认出她的信息,就是她工作服上的工号。郑小琼在诗中将这种状态称为“包养”,形象的比喻将工人被一纸合同束缚住青春的现实血淋淋地呈现出来,一种近乎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荒诞感受在现实中再现。工人们变成流水线上的一个步骤,甚至是一个零件。这里没人关心他们叫什么,他们的姓名被一串冰冷的工号所替代,就像前面提到过谢湘南创作的那张受伤女工“汇报单”中的“z0264”。刘大程这样写道:“又有多少人吐丝般燃烛般呕血般把智慧、汗水/和青春撒播在这块热土上,分娩了财富却被财富嘲笑/哺育了城市却被城市驱逐,最终还得弃妇般拾掇行囊/回到遥远的依旧寒瘦的故乡。”正是这些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正是这些只用一串工号表示的人,在颠沛流离的生存状态下建起了整个城市,而最后面临的却仍旧是不被接纳的尴尬境遇。

三、情感表达:“欲言又止”的节制与声嘶力竭的呐喊

打工诗歌有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分别以谢湘南和郑小琼为代表。谢湘南的诗歌倾向于理性节制的表达方式,而郑小琼则用激情的痛苦画面如杜鹃啼血般喊出内心承担着的所有苦难和不平,常常近乎于声嘶力竭。

《一起工伤事故的调查报告》中冰冷的调查报告看似不掺杂作者谢湘南任何的思想感情,但诗人越是冷静,带给读者的触动却越大,这种近乎压抑的沉默就更让人想要爆发和舒解。《歌谣》中,谢湘南营造了这样的意象,从空间到时间,再到“手掌的汗珠沾着油”的真实的人们,诗人用一组生活意象来表达心理感受,吊扇、军帽、日历、青辣椒、手掌,这些事物是诗人从底层生活和自身情感中细腻地提炼出来的。谢湘南作为打工诗人也有对于漂泊和被歧视的不平,但诗人在创作中有意地将其冷却,避免做过于外露的感情抒发。他的《在中英街的金铺前眺望金饰》中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来描写内心的感觉,表现打工者站在城市灯红酒绿中内心的波动,他形容自己穿着破旧的衣服,看着来来往往的女人都有姣好的容貌、“一袭的香气将我挤瘦”。诗中通过众多敏感字眼的罗列形象地写出打工者面对城市时的胆怯、卑微和心中强烈的不平衡感,这种感觉非常真实地碰撞着诗人的心,但他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抒发。正如他在《关于打工诗歌:我为什么欲言又止》中所说的那样:“我很反对那种大大小小的‘苦难秀’,总是去强调自己某种‘流亡’的身份。”④而在当下的打工诗人群体中,谢湘南无疑是控制情感的佼佼者,这种理性的情感表达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在诗歌创作上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比较而言,以郑小琼为代表的另一类诗人则采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她用近乎嘶喊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失望、痛苦甚至是仇恨,如她的《铁具》:“她被生活不断的车、磨、叉、铣……/她无法拒绝那些巨大的外力烘烤与锻打/最后,她目睹自己被滚烫的钢片烙上:/合格!”郑小琼的诗作给读者带来的第一感受就是强烈的画面冲击,她把血淋淋的镜头不加修饰地直接呈现给读者,力求用最简单直白的表述、声嘶力竭的呐喊向社会最阴暗的角落倾诉她的不满与反抗。这种直观冲击的力量巨大,但又有过于冒进的嫌疑,少了些韵味,与诗歌本身那种余味曲包的特点不尽相符。相比之下,谢湘南的作品则有更多值得读后再细细品味的东西,尤其对于打工诗歌来说,这样更容易抓住观者的心绪和更多的关注,也就达到了打工诗歌本身的存在意义——让观者都了解打工者的生活,关注这些急需改变现实生存状况的人。

诗歌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谢湘南与郑小琼,他们各自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记录着他们的打工生活和境遇。与此同时,还有许许多多与他们一样的打工诗人也在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打工者们的心声,这其中有不平,有不甘,有彷徨,也有对内心的审视,同时也是对这个社会良心的拷问。

[1]许强,罗德远,陈忠村.1985-2005中国打工诗歌精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许强,罗德远,陈忠村.2009-2010中国打工诗歌精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金子懿,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在读本科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辽宁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注特殊群体——打工诗人的诗作与当代打工者,项目编号x20151014008

猜你喜欢

湘南打工者底层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嘎爷的一把火
冬瓜谣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湘南写生作品选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谢湘南的诗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
论打工漫画与打工者的文化契合
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