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姆雷特》浅析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流露

2016-03-11郭凤婕山西大学初民学院太原030009

名作欣赏 2016年21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郭凤婕[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太原 030009]

从《哈姆雷特》浅析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流露

⊙郭凤婕[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太原030009]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受到读者的关注。这个年轻又略带忧虑的丹麦王子,肩负着为父报仇的重任,面对着人生最艰巨和痛心的挑战。他的故事,百年来让无数人扼腕叹息,也带来了一个时代的觉悟。“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更反映了莎翁妙笔生花。值得研究的是,莎翁在这个丹麦王子复仇记里倾注的不光是文学之美,还有哲学、史学等文化韵味,更彰显的是作家对社会的人文道德关怀。本文旨在从三方面分析《哈姆莱特》来找寻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流露。

《哈姆雷特》 人文尊严性

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而这场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最为引人注目。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哈姆莱特》作为此潮流下的大师作品,其中流露的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不容忽视。

人文主义精神核心是人,那么由人为圆心,所划范围是极为广泛的。而笔者从天文、人的尊严、性三方面展开其实有关系可循。正是对天文方面大胆的想象和怀疑,人们开始发现科学规律,摆脱愚昧。这也增强了人的自信,他们不再被宗教神学束缚,也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所以他们终于看到了自己,追求人之自由和尊严便是水到渠成。人的尊严较之于其他生物,最璀璨的便是思想。思想包罗万象,有理性也有人性。人性脱不了人欲,性——这个最正常又最容易不正常的话题自然也摆上了台面。这是一步步的解放,是一步步的自我发现,是一步步人文关怀的体现。而莎士比亚,在他那囊括宇宙的故事里,也处处显露着人文主义精神。

一、天文方面

《哈姆雷特》一文中归魂的出场是令守卫们震惊又胆怯的,他们看到是死去的英武的国王的魂魄,随即联想到国内紧张的局势和未来的动向。在一开篇,霍拉旭以凯撒为例指出同时出现的彗星和日食所带来的厄运:“从前在富强繁盛的罗马,当那雄才大略的裘利斯·凯撒遇害以前不久,披着殓衾的死人都从坟墓里出来,在街道上啾啾鬼语,星辰拖着火尾,露水带血,太阳变色,支配着潮汐的月亮被吞蚀得像一个没有起色的病人;这一类预报重大变故的征兆,在我们国内也已经屡次出现了。”①

在莎士比亚时代,决疑占星学是一种主流观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大众将一切无法预知和操控的事情都推到了命运的头上。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把17世纪的决疑占星学分为四种,包括一般性语言、星盘/星图、择日和卜卦。在这一处,莎士比亚所用的就是一般性语言。彗星、日食等被视作是上天对政治变化、国家动荡的警示。②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对天象的热情是极高的。而早在那个时期,莎士比亚就流露出无际的想象和对主流的怀疑。

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一般就是指托勒密的地心说。宣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被一种有序的、和谐的循环运动所支配,整个宇宙是完美的、有限的空间。第谷·布拉赫1596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有一幅描绘祖先的纹章的插图,其中祖先的名字就有Rosenkrans和Guldensteren,这与克劳迪斯派去刺探哈姆莱特的两位同学罗森克兰(Rosencranz)和吉登斯丹(Guldenstern)十分相似。阿瑟进一步指出克劳迪斯(Claudius)暗指地心说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而波洛纽斯(Polonius)暗指克劳迪斯的坚定追随者普利尼(Polonio)。他更进一步指出文中罗森克兰和吉登斯丹的死代表第谷式宇宙模式的推翻,克劳迪斯的死恰是说地心说的终结。③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这一处佐证了莎士比亚的思想先进,紧跟科学前沿。

《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年,在到1607年这七年时间里是莎士比亚集中创作悲剧的阶段。第谷于1601年病逝,他的未完成的事业由开普勒完成。开普勒未负所望成为日心说的引领者。而莎士比亚对此的支持在上文中可见一斑。哈姆莱特对霍拉旭这样说:“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科学所没有梦想到的呢。”哈姆莱特还在给奥菲莉亚的信中说:“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这应是莎士比亚对宇宙问题的怀疑和积极构想。正如波洛涅斯那坚定的自信:“只要有线索可寻,我总会找出事实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一直藏在地球的中心。”联系其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也是莎士比亚对真理探寻的态度和对主流思想的反抗。这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先进新潮的。长期以来,对星空的探索、对上帝的信仰、对科学的追问局限于神学领域和人类的自大,而莎士比亚不屈从于神学,将人世的一切归为神的安排,还对地心说充满质疑,可见《哈姆莱特》在天文学方面闪烁着光辉。

二、人的尊严

人文主义信念的第二个特点是,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作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而哈姆莱特那亘古的疑问“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question”正是对这点的体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人文主义者的意见偏向于积极活跃的生活,争取掌握命运,在邪恶面前进行抵抗,而不是听天由命。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自由的体现。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有捍卫自己意志的权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所强调的核心“人”,正是要突出“人”的自由。命运不在神甫手里,而我们有追寻幸福的权利。其中的幸福,不光是我们寻常意义的快乐满足,还有决定人生方向、终结等选择权。哈姆莱特这番高谈阔论,虽是在“疯言疯语”,却直白地剖析了自由的渴望。自从见到父亲的亡魂,哈姆莱特其实已经被“命运的诅咒”束缚,他需要复仇来为父亲雪耻,他需要复仇来惩治恶人的罪孽,可这一切都是突然强加于他的不可选择的情节安排,他何尝不需要自由呢?如他所言:“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俊杰大才费劲辛勤所换来的得势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哈姆莱特是不自由的,他自己的爱情、才华、亲情在宫廷斗争中不被怜惜地连坐,所以他认为他必须不惜一切地复仇,来拿回他自己的尊严。这怎么不是莎士比亚人文精神的流露与慨叹呢?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文中,其他人的尊严也在觉醒。《哈姆雷特》中所表现的并不是人的尊严的一点点,而是很多人都已意识到人的尊严。比如奥菲莉亚,尊严于她的自由是对自己爱情的坚贞不渝,是面对情人“离去”她选择的投河自尽,是被一连串打击后对活着的放弃。所以说,尊严,是自由的分支,奥菲莉亚有选择的权利和勇气,她就是有尊严的。与此同时,她的尊严也并没有被全部肯定,这会在第三部分体现,奥菲莉亚的悲剧结局正是世俗旧伦理观点的牺牲品。

三、性

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将眼神投射到人的身上。那个时期的画作很明显地展示了这一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人的姿态是柔和丰腴的,灵动地洋溢着人的鲜活的美。同时期的圣母画像也有极大改变,不再是几何线条的呆板,而是与人形没什么两样的慈爱。人之重要的两性话题更是人文主义的一个风向标。薄伽丘的《十日谈》大谈特谈解放的性,莎士比亚在这方面也不拘泥。对性的方方面面的揭示,正是作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关怀的体现。他在这方面用词隐晦,情节之间有些许的悬疑,需要推敲,却也难掩他对自由婚恋、自然意志下人性正常现象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没有旁人的诱惑,少年的血气也要向他自己叛变。”这不就是对人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一种自然本性的流露吗?而与此同时,哈姆莱特、奥菲莉亚的悲剧形象更明确了,他们有了这样的追求幸福的意识,却因为复仇大计和社会地位、名誉、家族利益而扭曲,变得晦涩和不光明正大。而这种问题对于奥菲莉亚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对于哈姆莱特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误伤爱人的一大因素。

据载,《哈姆莱特》取材于一千二百年前后创作的欧陆历史传奇《爱姆雷特》,原故事中的王后在叔父杀死老国王时就与之有染,而奥菲莉亚的原型是叔父派去通过看爱姆雷特有没有被其美色诱惑的“美女”。而在文中也可以发现莎士比亚隐晦表达的性。奥菲莉亚因为哈姆莱特的装疯和父亲的被误杀精神失常,坚持见王后,并唱着这样的歌:“她进去时是个女郎,出来变了妇人。”“凭着神圣慈悲名字,这种事太丢脸!少年男子不知羞耻,一味无赖纠缠。你曾答应婚娶,然后再同枕席;谁料如今被你欺诈,懊悔万千无及!”看似一番胡话,却让人颇为生疑,要是所爱的刺激和离去致使奥菲莉亚如此就罢了,但是参考原著取材自《爱姆莱特》的情节,不能不怀疑奥菲莉亚最受伤的是爱人与她有了夫妻之实却“莫名其妙”地将她抛弃。而她便沦为贞洁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说一句老实话,要是这个死的不是一位贵族女子,他们绝不会按照基督徒的仪式把她下葬的。”小丑乙如是说。给奥菲莉亚掘墓的时候,小丑甲这样唱:“年轻时候最爱偷情,觉得那事很有趣味。”他们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唱这样的歌曲?联系全文,笔者认为这是对二人所做事的影射。而莎士比亚对此所要展现的是少年情爱的自然和理解,是对奥菲莉亚因为逃不过世俗眼光而殒命的哀叹。这正是人性光芒的闪现。“哈姆莱特要奥菲莉亚进尼姑庵,与其说是对奥菲莉亚的诅咒,不如说是为自己无法控制的欲火而愤怒,彰显了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冲突。”④哈姆莱特内心的纠葛,正是世俗观念和天然秉性的斗争。而人文主义倡导的自然不是“存天理,灭人欲”式的“残暴”,反而是宽容。

综上,我们从三方面可以发现这部剧中的人性之光。自然,因为时代的局限,他的天文、尊严、性观点还带着旧时代的影子,较之现代还有缺

点。但其先进就在于不和世俗苟同的声音和勇敢呐喊地自己的心声。戏剧作家和小说家有区别,他们需要用直白的话语点醒看戏人。而莎士比亚或俗或雅的金句,都召唤着新时代的到来。最好的作家必备因素之一应该就是对人世的无限关怀,他所看到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他所看到的未来是美丽勇敢新世界。故此,莎士比亚的伟大也不断被世人赞叹着。

①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哈姆雷特》,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②③胡鹏:《从占星学到天文学:莎士比亚的宇宙观》,《国外文学》2014年第4期(总第136期)。

④郝翠萍:《〈哈姆莱特〉的性书写》,《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5期。

作者:郭凤婕,山西大学初民学院2013级文科班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