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是否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2016-03-10段泽文
段泽文
【摘 要】 采用投入产出表的时间序列数据,从生产性服务的特性出发,深入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的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最少,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门之间有差别;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明显大于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说明服务业产出离不开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对服务业整体而言,反映后向联系的影响力系数和反映前向联系的感应度系数均较小,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独立性”,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或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均不明显。由此,我国应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其产业关联度,以此促进新常态下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表; 系数变动; 产业升级; 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16-05
一、引言
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经济规模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占比,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次序发生新的变化。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演化,国民经济服务化成为了必然趋势,研究表明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关键因素。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产品的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贯穿于制造业生产的上、中、下游,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我国步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正如叶青和杨晨光(2015)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基本特征。当前形势下消费升级将为生产性服务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作用如何?本文使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采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Marshall(1988)利用英国1968年和1979年投入产出表发现生产性服务投入服务业的比重高于其投入制造业的比重。Khayum(1995)运用投入产出法从产业关联角度对美国服务业进行了研究。Guerrieri & Meliciani(2005)利用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投入产出表发现各国的FCB(金融、通信和商务)服务用于中间投入的比重增长很快。
国内学者如程大中(2008)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和13个OECD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部门结构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陈伟达和张宇(2009)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并和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庄惠明和陈洁(2010)通过建立包含27个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的31国服务业投入产出评价模型,发现我国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度依赖第一和第二产业。马风华(2012)利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05年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5个发达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分析发现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一、第二产业中生产服务业占比不断下降。倪红福和夏杰长(2015)运用我国省级投入产出表具体研究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与制造业的关系。
现有研究文献更多集中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比或我国国内不同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比,主要讨论制约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因素,较少从服务业生产投入结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继续使用投入产出表的时间序列数据,从生产性服务的特性出发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对三大产业的影响,以期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提出有利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指标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指标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产品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另一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直接依赖性越强,反之则越弱;数值为0说明两部门没有直接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指某一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另一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公式为QUOTE B=(I-A)-1-I,I为单位矩阵,其中矩阵中的元素表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另一产品部门的完全需要量。
3.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指国民经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反之则等于或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4.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时,某一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提供的生产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受到其他部门需求的影响越大。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反之则等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二)数据来源
本文经验研究涉及中国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这四年的投入产出表均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学会。本文采用的投入产出表中,包含三大产业共涉及42个部门。其中服务业涉及以下16个部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四、中国服务业发展变化衡量指标
(一)直接消耗系数
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最少,对第二产业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门之间有差别。结果表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服务业部门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第一产业货物的价值量最少,消耗第二产业货物的价值量和消耗第三产业服务价值量相差不多但存在部门间的细微差别。
由表1中具体行业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这三类行业直接消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相差不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大于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小于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上述结果表明,服务业产出离不开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即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在不同细分行业之间有差别,“金融保险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类新兴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大于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表明新兴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低。
(二)完全消耗系数
从完全消耗系数表(表2)来看,加入间接消耗之后,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消耗增多,但仍小于对第二产业与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完全消耗相差不多以外,其他14个服务业部门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明显大于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由于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完全消耗系数是这种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全面反映,它更深刻地展现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以上分析表明服务业部门对第二产业的间接消耗不容小觑,服务业部门的产品依赖于制造业提供的产出,所以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通过表3、表4和图1、图2可以直观地比较我国国民经济服务业分部门的产业关联效应。
从服务业整体的经济关联效应看,中国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呈现一致性:反映后向联系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其中服务业整体的影响力系数在2002年为0.895,2005年为0.891,2007年为0.845,2010年为0.826;反映前向联系的感应度系数较小,其中服务业整体的感应度系数在2002年为0.779,2005年为0.692,2007年为0.639,
2010年为0.646。在2002—2010年期间服务业整体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几乎未发生较大变动。
若分行业比较,则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服务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在部门间波动较小,折线较平缓,而其中影响力系数较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该行业影响力系数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1.184;除此之外,“科学研究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力系数也较大,说明上述服务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能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剩余服务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低于1。感应度系数在部门之间波动较大,其中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其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1.880;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其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1.811;感应度系数较小的部门是“邮政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些服务部门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不大,从侧面反映公共事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弱联系。公共事业部门由于市场垄断和国家所有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市场竞争,降低了服务生产效率。总体而言,中国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大部分小于1,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或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均不大。
由于我国服务业产业关联系数③较少越过分界点1,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服务业整体及其有关分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联系水平较低,并且在2002—2010年期间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均未发生较大变化。上述结论说明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并未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匹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增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五、结论与对策
(一)基本结论
本文利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的服务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最少,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门之间有差别。
第二,加入间接消耗之后,服务业对第一产业消耗增多,但仍小于对其他产业的完全消耗。此外,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明显大于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说明服务业产出离不开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即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互为表里,只有保持应有的匹配度,才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三,对服务业整体而言,反映后向联系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反映前向联系的感应度系数较小。中国经济的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在部门间波动较小,折线较平缓,感应度系数在部门之间波动较大。观察2002到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近年来我国服务业部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未发生明显变动,说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独立性”,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或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均不大,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性不强。
(二)相关对策
第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倡导科学技术创新。现代科技的进步能够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倡导学术创新的氛围有利于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研发,可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实现大的发展。
第二,加快体制改革。经济服务化的新常态将为我国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机遇,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关注物流业与互联网等领域的新动态,努力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速推动服务业转型,进行创新、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适应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大趋势并加强服务业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联系,实现彼此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加强对人才的重视。“靠人兴业,靠才强国”,服务业发展人才是关键,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成为制约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诱因。为满足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应着力培养大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叶青,杨晨光.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新机遇[J].会计之友,2015(3):11-16.
[2] MARSHALL J N.Services and Uneven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 MOHAMMED F K. The Impact of Service Sector Growgth on Intersectoral Link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5,15(1):35-49.
[4] PAOLO G,VALENTIAN M.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489-502.
[5] 程大中.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和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 经济研究, 2008(1):76-88.
[6] 陈伟达,张宇.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7-71.
[7] 庄惠明,陈洁.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基于31国模型的投入产出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5):53-60.
[8] 马风华.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J].国际经贸探索,2012(6):46-54.
[9] 倪红福,夏杰长.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级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1):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