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初步调查
2016-03-10方显明广西中医药大学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陈远平张以昆莫云霄张清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3
方显明 潘 璠 广西中医药大学 530001 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陈远平 张以昆 莫云霄 张清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200例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初步调查
方显明潘璠广西中医药大学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
陈远平张以昆莫云霄张清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3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冠心病相关临床信息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西医诊断、合并疾病、中医证候等,对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重点分析冠心病中医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总体证素分布以血瘀证常见,其次为气虚证和痰湿证,均在60%以上。其中,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证素分布与总体分布基本相同;心律失常患者以血瘀证、气滞证、热蕴证、气虚证居多,均在60%以上;心力衰竭患者以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水饮证居多,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结论: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随临床分类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以血瘀证、气虚证和痰湿证为主要证素,且各证素常交互出现,多表现为复合证型。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临床调查
随着中医病证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地对冠心病中医分型和证候要素(证素)的临床调查陆续见有报道,但由于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的不同,其证型证候标准仍未统一,故需要作进一步临床调查与研究。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收治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冠心病住院患者200例,按其临床分类进行了前瞻性中医证候要素的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本组200例患者,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28例,女性72例;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45岁;临床类型:心绞痛106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心力衰竭36例,心律失常39例。其中有的临床类型合并出现。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1]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
1.3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中的诊断标准,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①以冠心病为第一诊断住院的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②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或曾行冠脉造影至少有1支冠脉狭窄≥50%。③有明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
1.4排除标准凡符合下列中任1项者:①患者虽有冠心病病史,但入院后第一诊断不是冠心病者。②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入院,但其基础疾病不是冠心病者(如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X综合征等)。③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④不愿意接受调查者。⑤有精神异常状态、智力障碍等原因不配合者。⑥重要临床资料不全者。
2 研究方法
2.1调查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及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临床调查分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西医诊断、合并疾病、中医证候等内容,制定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符合诊断的冠心病住院病例进行临床问卷调查,并将收集到的各种临床信息填入临床调查表中。
2.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3]《中医诊断学》[4]及《中医内科学》[5]的相关内容。为便于分析,对辨证分型采用证候要素分析法,即将冠心病各个复合证型分拆成10个主要证素,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寒凝证、热蕴证、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水饮证。
各证候要素中医辨证标准如下:①气虚证:气短,乏力,自汗,动则加重,神疲懒言,淡白舌,脉细弱或结代。②血虚证:心悸,头晕,失眠健忘,手足麻木,面色苍白或淡黄,唇甲色淡,脉细。③阴虚证:心悸,心烦不寐,口干,潮热,盗汗,或两颧潮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④阳虚证:气短,自汗,乏力,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弱或沉迟。⑤寒凝证:胸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⑥热蕴证:面红,口干欲饮,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⑦气滞证:胸闷,胸痛,胸胁胀满,善太息,症状发作多与情绪有关,苔薄,脉弦。⑧血瘀证:胸痛固定不移,口干不欲饮,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迂曲,脉涩。⑨痰湿证:胸脘痞闷,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如裹,或形体肥胖,苔腻,脉滑。⑩水饮证:面部及肢体水肿,身体困重,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2.3统计学处理采用频数分析法,计算各证素例数与总例数的百分比(%),并进行分析比较。
3 结 果
3.1一般情况
3.1.1性别与年龄本组200例中,男性128例(64.0%),女性72例(36.0%),男女比例约为1.78∶1;年龄:40~49岁者25例(12.5%),50~59岁者46例(23.0%),60~69岁者54例(27.0%),70岁以上者75例(37.5%)。
3.1.2合并疾病本组病例中,合并高血压病142例(71.0%),糖尿病84例(42.0%),脑血管病62例(31.0%),高脂血症52例(26.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8.0%),其他24例(12.0%),其中有的合并2种或2种以上疾病。
3.2中医证候要素
3.2.1按单证素分类本组200例中有的合并2种或2种以上证素,按单证素分析,其证候要素总体分布情况,血瘀证145例(72.5%),气虚证137例(68.5%),痰湿证122例(61.0%),阴虚证93例(46.5%),阳虚证81例(40.5%),热蕴证75例(37.5%),气滞证66例(33.0%),血虚证64例(32.0%),水饮证43例(21.5%),寒凝证27例(13.5%)。以血瘀证、气虚证和痰湿证所占比例较高,均>60%。
3.2.2按临床类型分类本组冠心病可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等四种类型。
①心绞痛患者106例,其证素分布与总体证素分布相同。
②心肌梗死患者34例,证素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30例(88.2%)、痰湿证27例(79.4%)、气虚证25例(73.5%)、气滞证22例(64.7%)、热蕴证20例(58.8%)、阴虚证15例(44.1%)、阳虚证11例(32.4%)、血虚证9例(26.5%)、水饮证8例(23.5%)、寒凝证6例(17.6%)。以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居多,均在70%以上。
③心律失常患者39例,证候要素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36例(92.3%)、气滞证33例(84.6%)、热蕴证30例(76.9%)、气虚证25例(64.1%)、痰湿证21例(53.8%)、阴虚证19例(48.7%)、阳虚证17例(43.6%)、血虚证12例(30.8%)、水饮证7例(17.9%)、寒凝证3例(7.7%)。以血瘀证、气滞证、热蕴证和气虚证居多,均在60%以上。
④心力衰竭患者36例,证素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33例(91.7%)、气虚证30例(83.3%)、阳虚证28例(77.8%)、水饮证27例(75.0%)、气滞证24例(66.7%)、痰湿证21例(58.3%)、热蕴证20例(55.6%)、阴虚证15例(41.7%)、血虚证11例(30.6%)、寒凝证8例(22.2%)。以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水饮证居多,均在70%以上。
4 讨 论
4.1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在提取有效信息基础上制定了“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临床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男性患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最高,这与中医“六十岁,心气始衰”(《灵枢·天年篇》)的理论相符合。中医认为,年过半百,形气渐衰,肝肾精血亏虚,五脏失于濡养,以致脏气不足,气血津液营运不畅,易致络脉瘀滞而为病。冠心病合并疾病较多,其中,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疾病,单纯冠心病较少见。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且常易并发脑血管疾病。因此,重视这些基础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十分重要。
4.2冠心病的证素分析证素亦即证候要素,是构成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基本证候群。据吴焕林等[6]报道,对31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证素中气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占87.1%,血瘀和痰浊分别占79.9%和78.7%。李鸥等[7]采集京津地区9家医院1 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中西医诊断信息,将冠心病复合证型拆分为寒凝、火热、气滞、痰浊、痰热、血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水饮11个证候要素,发现中医证候中最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占81.4%),其次为气虚(占56.8%)、痰浊(占48.5%)和阴虚(占25.1%)。毕颖斐等[8]对102例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以血瘀证为主,其次为气虚、痰浊、阴虚、阳虚、热蕴、气滞、湿阻、血虚、水停和寒凝证。本组病例调查结果表明冠心病总体证素中以血瘀证最为常见,依次为气虚证、痰湿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按冠心病的临床分类,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证素与总体证素分布大体相符,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证素分布则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以血瘀证、气虚证和痰湿证为主,且各证素常交互出现,多表现为复合证型。因此,把握冠心病各证候要素的辨证标准,采用证素组合方法,构建中医证型,是中医辨病辨证规范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中医辨治冠心病水平和建立中医行业标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5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3]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6-181.
[5]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8-115.
[6]吴焕林,阮新民,杨小波,等.319例冠心病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498-500.
[7]李鸥,徐浩,高铸烨.1 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385-386.
[8]毕颖斐,毛静远,陆一竹,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的初步调查[J].环球中医药,2011,4(6):434-437.
(2015-12-11收稿/编辑刘强)
·手法医学·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719(2016)01-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