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燥综合征伴白细胞减少与年龄、病程、节气的相关性及病机探讨※

2016-03-10谢曜联

河北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节气并发症

谢曜联 汪 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经 验 交 流

干燥综合征伴白细胞减少与年龄、病程、节气的相关性及病机探讨※

谢曜联汪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对符合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白细胞减少的42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该病发病年龄、病程与发病节气进行统计,并从中医的理论探讨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干燥综合征伴白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发年龄、病程与发病节气与中医的理论皆有相关。其病机为阴虚血少、燥毒内结,治法应以滋阴养血、润燥解毒为要。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并发症;白细胞减少;节气

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为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症状以口眼干燥为多,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SS多发于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免疫性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其合并白细胞减少的病例近来在临床常可见到,因此以安全有效的方法从根本上对本病合并细胞减少进行干预和治疗相当重要。2012-09—2014-01,在临床中共收集SS伴白细胞减少42例,就其发病年龄、病程、节气与中医理论关系,并探讨病因病机及治法,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为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病科SS伴白细胞减少女性患者,年龄33~74岁,平均(53.21±9.32)岁;病程45 d~20年,平均(5.06±5.00)年;主要发病节气:寒露4例,冬至、春分、小暑及秋分各3例,白露、霜降、小寒、大寒、谷雨、立秋及霜降各2例,处暑、秋分、立冬、小雪、大雪、夏至、大暑、处暑、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各1例。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采用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1];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

1.2.2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SS西医诊断标准伴白细胞减少标准者;②SS出现脏器损害已得到控制者;③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

2讨论

2.1古代医家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干燥综合征”这一病名,现代中医常用燥痹一词作为中医病名并概括此类疾病。历代医家依据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之后对其疾病的认识有不同的阐述,并散见于各医书中。针对口干、目赤、鼻干等,古代医家归之于燥证,而就其关节疼痛则依痹证论治。其命名虽有燥证、内燥等诸多说法,但所指系同一类疾病。举例上述医家之见,古代医家对SS的认识和治疗,经过千余年的经验传承,为现代中医提供治疗SS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法则。根据其临床特征,多数学者从燥、虚、瘀角度考虑SS的病因病机,认为其基本病机乃阴液亏损以致津液枯涸、脏腑不荣而燥象丛生。目前,国内在SS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百家争鸣,方法众多。多以养阴润燥为主,兼以活血解毒之法。

2.2年龄因素与SS关系探讨SS发生多为中年后妇女,本次临床观察所得平均年龄为(53.21±9.32)岁。《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说明人从五十岁以后机体已经开始衰老。该篇又首先提到老年患病的病机:“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在说明机体脏腑气血虚衰,难以抵御外邪侵袭,“乱而相引”是导致夭折的重要病机。而SS的发生也有极大的可能是脏腑气血虚衰等因素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此处的阴气是指与阳气相对的,就脏腑而言,属五脏之气;就营卫而言,阴气指营气,为行于内之气。《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五脏藏阴,宜静不宜动,静则五脏之神,各安于其脏,躁则心将气浮,火动而发燥。因此,阴气内守对五脏而言极为重要。阴气失盈,阳气过余,气有余便是火,火热致燥,燥为本病最大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天癸指藏于肾精之中,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须的物质。女子六七之后,因气血已经衰退,头为诸阳之会,循行经过头面的三阳经,其经脉气血都在衰退,故见面容焦枯,白发渐增,而头面部老化或干燥现象较为明显。七七时任脉已经空虚,而冲脉气血衰弱,任主胞胎,冲主血海,故七七时天癸枯竭,经闭不行,肾阴阳渐衰,肾阴虚则诸脏失于濡养,故可见SS热象和燥象。肾阳虚则命门火衰致无力行血而成瘀,血瘀则津停化燥,也可见到SS症状。肾阴阳俱虚则为肾所藏之元阳亏损及阴或所藏元阴亏损伤及阳时,精血亏虚,肾阳失煦,阴阳不能相互激发,机体正常功能受损而有与SS相似症状。其中肾阳虚与肾阴阳俱虚证型中的部分症状又可与白细胞减少所出现症状相似,因此年龄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联。

2.3气候因素与SS关系经统计后,本次临床观察42例患者中发病较多的节气为:寒露4人,冬至、春分、小暑、白露及秋分均为3人。其余出现2人的节气为:霜降、小寒、大寒、谷雨及立秋等。虽然发病人数无明显集中于某些节气,未出现特定高峰期,但出现于秋冬两季较频繁。中医理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主张大气环境气候变化与机体是密切相关。《灵枢·卫气行》对此有“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指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又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SS主要在于燥,阴液伤则致燥,经统计得知本次研究的患者多发节气与秋冬有关的节气依序分别为: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至、小寒及大寒。秋冬二季共十二个节气就占了七个节气。上述内经中的所述秋冬养阴与本次统计显示秋冬发病较高较多有关联。《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机体生理变化和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较多的学者认为SS与肺、肾二脏相关。中医学认为,肺、肾二脏分别相应秋、冬二季,六淫邪气中,燥邪胜于秋,寒邪胜于冬,故认为秋多燥病,冬多寒病。SS即是以“燥”为明显症状的疾病,而合并白细胞减少的病情,倦怠乏力、易外感发热、低热、畏寒等,则与“寒”相关,据此本次观察的病例较多集中在秋冬二季。

2.4肝肾亏损、精血内夺为病因本次临床观察的患者,少有身高体壮、形体结实者,素体阴虚体质者较多。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血生精,精化血,精血两相互化,阴虚体质者易致肝血不藏,气血失衡。“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妇女以血为重,肝血不足或肝血亏虚也是造成SS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女子七七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精少血亏常致脏腑功能失衡,肾精亏损或不足时诸脏之阴将充养无源,肾水匮乏则无以上济心火,则易致心火上炎而成燥化火。肾水不能上滋于肝,化血不足肝失充养,“水不涵木”则使肝阳独亢。肾阴不润及肺,则肺阴更亏,燥象易显。肾精亏耗亦可造成化血不足而致血虚,因此肝肾阴液亏损,精血化生无源为其主要病因。本次观察的患者年龄较大,或兼有其他疾病,或多病,或久病。久病伤肾,久病耗血伤精则津液化生无源,津无化生则诸燥皆至,且久病伤血亦可致白细胞减少。

2.5阴虚血少、燥毒内结为病机本次临床观察的患者,素体阴虚体质者较多。素体亏虚,肝、肾两脏精血常亏,形体诸窍失于濡养,诸脏阴津亏损,因此认为阴虚血少为SS伴白细胞减少的主要病机。阴津与血液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津血同源”,因此阴虚常与血少并见,阴虚则热生,血少热生则成瘀,瘀则血不前行,精血不能涵养脏腑,络阻脉滞,津液不能布散周身,故可见舌质偏紫,唇色紫黯,肌肤甲错,甚则血压升高等。血少可见低热、疲乏、纳差等症状,血象检查常有白细胞减少迹象。燥邪为SS之本亦可为标,于本可因燥邪炽盛而伤阴耗液,亦可因阴液亏损,精血化生不足而致燥。燥毒在SS既为本亦是标,在阴虚血少为病机前提之下仍不忽略“燥毒”的觊觎。本次观察的患者大多以燥伤肺、心、胃等为主。燥邪犯肺,则肺宣降功能失调,津液布散失常,口干、鼻燥、皮肤干燥等。本次研究的患者陈述与燥邪伤肺相关。燥伤心阴可见心火上炎,心主血脉,阴血不足则血行滞涩或瘀阻,舌为心之苗,因此可见舌红或绛,或光剥无苔等。其中心主血体现在本次研究中又可见白细胞减少表现。燥伤胃阴则使受纳腐熟功能受限,胃气不能上泛于舌苔,常见舌面光滑无苔即为胃阴虚的表现。

2.6滋阴养血、润燥解毒治法对SS的治疗施以滋阴之法为医家的共识,随着中医学对SS研究深入,逐渐意识到“津血同源”,“燥必入血”,阴虚津亏渐显,病久则致血虚失养,常法治疗后或有疗效不彰,喻嘉言《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曰:“若但以润治燥,不求病情,不适病所,犹未免涉于粗疏耳。”SS主要病机为阴虚血少,因此治疗手段当以滋阴、生津、养血为首,次以去燥毒助之。不管疾病如何发展,病程长短,皆需以治“燥”为最终目标,治则佐以解毒,其作用除应用中医认知外,在免疫学等检查方面也可看出成效。SS是免疫类疾病,如果治疗不对免疫方面进行涵盖,则病情往往难以掌控,故治疗时润燥解毒需同时进行。导师汪悦教授依据其多年治疗SS的经验,认为治疗应首重阴液匮乏与血虚失养两方面,并兼以扫荡燥毒,采取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策,拟滋阴养血、润燥解毒治法施治。

3结语

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与讯息的交流,SS不再是陌生的疾病,患病率和就诊率都在增高。SS伴白细胞减少的患者近来有渐增趋势,应用中医药治疗已成为有效方法之一。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对SS治疗及其并发疾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及成效。中医讲求整体观,“未病先防”及“已病防变”等,在SS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于各种症状的改变,防止其他脏器损害,免疫功能调整及血液系统变化都能起到全面地、较好地效果,这是中医在SS治疗的亮点。但本次观察对象范围较小,样本量较少,所测指标及使用方法较单一,还需进一步完善课题设计,多方面探讨并验证疗效,使中医治疗SS得以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Vitali C, Bombardieri S, Jonsson R, et al.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jögren's syndrome: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European criteria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Group[J].Ann Rheum Dis,2002,61(6):554-558.

(本文编辑:董军杰)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3.033

通讯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作者简介:谢曜联(1967—),男,中医师,博士。研究方向:免疫疾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3.22; R7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3-0427-03

(收稿日期:2014-06-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102525)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节气并发症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Toll样受体4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