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英灵活运用黄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
2016-03-10游旭军
游旭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510405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指导 袁少英
袁少英灵活运用黄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
游旭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510405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指导 袁少英
慢性前列腺炎;黄芪;中医药疗法;袁少英
慢性前列腺炎是困扰广大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以服用a-受体阻滞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以及相关对症处理为主,但在临床上疗效不甚满意,需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使疗效进一步提高[1]。袁少英主任医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男性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男科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已近30载,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丰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配伍将黄芪运用在各证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中,取得良效。余有幸跟师随诊,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湿热下注证
岭南地区气候多潮湿,故袁师认为湿热下注证型最为常见。该证型多以湿邪为患,辨证当“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现代青年人多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正气不能卫外,湿邪内侵,湿性黏滞,阻遏气机,郁而化热,当下焦水湿运化失常时,湿热之邪则下注精室,表现为湿热下注证。此证主要表现以下尿路症状为主,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灼热,或伴尿有余沥、小便黄赤、尿后滴白、阴囊潮湿、大便干结、心烦气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法宜清热利湿、托毒外出为主,拟千雪清精方加减,常用药物有野葡萄根、积雪草、生黄芪、藤梨根、蛇莓、败酱草、琥珀、车前草、灯心草、瞿麦、槐花、千里光、荷包草、六月雪、荔枝草、六一散。千雪清精方是袁师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方,研究表明千雪清精方可通过下调IL-8、TNF-α水平以消除慢性前列腺的炎症,通过下调IL-10水平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2]。《神农本草经》载黄芪“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其“内托生肌散”后云“黄芪必用生者,生者则补中有宣通之力”,可以看出,黄芪具有托毒外出的作用。袁师认为生黄芪配伍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具有扶助正气、托毒外出的作用,在临床运用上生黄芪在千雪清精方中也占据臣药地位;同时,取生黄芪之微温的性质,以防大队寒凉药物伤及脾胃。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黄芪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增加IL-22等免疫调节因子生成,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在临床上,常以生黄芪15~20 g,配野葡萄根10 g、藤梨根10 g、蛇莓10 g、败酱草10 g、积雪草15 g,车前草10 g、灯心草10 g、瞿麦10g、六月雪10g、荔枝草10 g,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托毒外出之效。
2 气滞血瘀证
袁师认为此证型多缘于青壮年工作强度、生活压力过大,所愿不遂,气行不畅,精不外出,或由于房事不节,忍精不泄,气血失和,气机紊乱,或湿热之邪瘀阻精道,气行不畅,精道气血瘀滞,则成气滞血瘀证。此证临床表现为以疼痛为主,痛引小腹、睾丸、腰骶部、肛门、腹股沟及耻骨上区,疼痛时重时轻,或伴有小便涩痛,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法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拟丹红通精方加减,常用药物有丹参、桃仁、红花、川牛膝、水蛭、穿破石、三棱、莪术、生黄芪、延胡索、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丹红通精方是袁师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方,研究表明丹红通精方能促进炎性分泌物排出,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使药物深入前列腺组织而发挥作用,消除炎性病灶,从而消除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4]。《景岳全书本草正》中提及黄芪,曰“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生黄芪入脾肝经,袁师认为黄芪在此证的作用一是加强行气以活血化瘀,二者取黄芪补虚之效提防久病入络之虚证发生。需注意的是,袁师认为,对此证黄芪的运用,宜小剂量酌情用之,当出现有声音高亢、气实积滞、胸膈气闭、三焦火动等一派实证明显者;或此证到后期出现阳盛阴虚者,勿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明显改善微循环、减轻血管阻力、解除血管痉挛、减轻炎症反应和渗出、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改善缺氧及局部营养等作用[5]。研究显示,黄芪含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报道称APS(黄芪多糖)具有明显减少全身耗氧及增加组织耐缺氧两方面的作用,提示黄芪也具有抗缺氧的效果[6]。在临床上,常以生黄芪5~10 g,配红花6 g、丹参10 g、川牛膝10 g、水蛭3 g、三棱10 g、莪术10 g、延胡索10 g、失笑散10 g,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
3 肾虚血瘀证
袁师认为单纯肾虚血瘀证患者毕竟少见,多由湿热下注证或气滞血瘀证转化而来,表现为虚实夹杂。由于湿热瘀阻是慢性前列腺炎最常见的病机,因而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及活血化瘀等治法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大法,其中因炎症长期使用大量苦寒或活血药物是最常见的误举。病程日久、失治误治,或禀赋不足,或饮食生冷,则湿浊伤及脾肾,脾气伤而中气不足,肾精亏而虚象显;或湿浊不化、湿热壅滞,气机不畅,瘀血不行,虚实之间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则成肾虚血瘀证。本证往往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后期表现,主要表现以肾气虚为主,尿频、尿不尽、尿有余沥、滑精早泄,伴有会阴部、少腹、睾丸、腰背骶部隐痛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听力减退、纳差、气短等正气亏虚之候,舌淡或胖大,苔白或薄,脉沉细无力。治法宜扶正益气、活血补肾为主,拟活血补肾方加减,常用药物有炙黄芪、川断、杜仲、川牛膝、山茱萸、沙苑子、金樱子、益智仁、桑螵蛸、党参、山药、丹参、桃仁、红花。唐代甄权所著的《药性论》载黄芪“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袭,疗寒热”[7],提示黄芪可能有益肾的作用。王好古在《汤液本草》扩大了黄芪的补虚范围,称其为补“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明确提出黄芪具有“补肾脏元气”之能[8]。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提及黄芪“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虛损”。炙黄芪主健脾,益气补中的效果更佳,袁师认为炙黄芪运用在此证上一来益气补中,通过补后天脾胃之气以防虚象更显,二来也有益肾作用。在临床上,常以炙黄芪30~50g,配沙苑子10 g、金樱子10 g、川断10 g、川牛膝10 g、益智仁10 g、党参15 g、山药10 g、山茱萸10 g、桃仁10 g、红花6 g、丹参10 g,全方共奏扶正益气、活血补肾之效。
4 肝肾阴虚证
袁师认为此证型多见于素体阴虚的青年男子,也可由湿热下注证或气滞血瘀证转化而来。因青少年素体阴虚、房事不节、手淫过度,后复感湿热之邪、或气机不畅、血行受阻,阴津更伤,则成肝肾阴虚证。本证病程较长,反复不愈,部分患者可伴有性功能障碍及不育症,早期肾阴亏虚,相火妄动,以早泄与阳事亢进为主;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亏损,则转为阳痿不举,性欲低下,甚至精冷不育。此证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尿道灼热,伴有遗精早泄、阳强易举,或健忘眠差、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腰酸膝软、阳痿精冷等肝肾阴虚之候,舌红或裂纹,苔少,脉弦细。治法宜滋阴泻火、化气回津为主,拟泽地通精方加减,常用药物有生黄芪、熟地、山茱萸、黄精、泽泻、牡丹皮、淮小麦、淮山、失笑散(蒲黄、五灵脂)、知母、菖蒲、野葡萄根、怀牛膝。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提示可利用黄芪上升之气助阴津气化。因此,袁师在此证中选用生黄芪,一来其可泻阴火,去虚热,二来与大队滋阴药物配对助阴化气以防阻碍脾胃之嫌。在临床上,常以生黄芪10~15 g,配熟地10 g、山茱萸6 g、黄精10 g、泽泻10 g、牡丹皮6 g、怀牛膝10 g、菖蒲10 g、野葡萄根10 g、失笑散10 g,全方共奏滋阴泻火、化气回津之效。
5 结语
慢性前列腺炎在中医学中属于“淋证”“精浊”“白淫”等范畴。袁师认为,现代人多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房劳不当,致湿浊之邪下扰精室成湿热下注证;又因白领青年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前列腺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成气滞血瘀证;病程日久,素体阴虚者则表现为肝肾阴虚证、肾气不足加重瘀血程度,表现为肾虚血瘀证。在临床上,袁师则擅长通过辨证将黄芪运用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各证型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通过不同的配伍,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中可体现出托毒外出、行气活血、益气补肾、化气回津等诸多功效。袁师以经典为依据,结合黄芪现代药理研究,在临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将黄芪运用在每一证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不仅丰富了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治思路,而且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这种尊古而不泥古的研究精神及辨证灵活的治疗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郭军,耿强.《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8,22(11):62-64.
[2]袁少英,覃湛,张兆磊,等.千雪清精方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65-671.
[3]孙延涛,孙琦.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J].2007,20(3):256-257.
[4]黄志洪,袁少英,覃湛,等.丹红通精方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73-75.
[5]陈斌.运用前列腺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7,24(2):129.
[6]李卫平,明亮,张艳.黄芪多糖耐缺氧作用实验研究[J].安徽医大学学报,1995,30(3):184.
[7]甄权.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
[8]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9.
(2016-05-26收稿/编辑刘强)
R697+.33
B
1003-0719(2016)04-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