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化县“小规模、大群体”养牛的思考与启示

2016-03-10伍平征

湖南畜牧兽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化县养牛母牛

伍平征

(湖南省新化县畜牧水产局,湖南新化417600)

新化县“小规模、大群体”养牛的思考与启示

伍平征

(湖南省新化县畜牧水产局,湖南新化417600)

新化县根据养殖户各自的资源、经济、技术条件,按照区域特点和养殖习惯等实际情况,引导养殖户由养牛耕田向役肉兼用及肉用方向转变,由传统养殖、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的科学养殖转变,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千家万户养牛”肉牛生产模式。并充分运用政策导向,引导养牛户“退村入园、退户入场”,种植牧草养牛,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使肉牛产业真正带动畜牧业发展,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小规模;大群体;肉牛产业化;养殖方式;存在问题;对策

牛是草食动物,饲料利用率高,养殖成本低,增值空间大,产业链条长[1],是我国农业产业中最具潜在竞争力、不与人类争粮食的节粮型产业。新化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西的湘中丘陵山区,是集石灰溶岩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也是农业大县。县域总面积3 642km2,辖26个乡镇、2个林场、1个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146.6万。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草料资源丰富,是全省的养牛大县。据新化县统计局统计:201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82%。生猪年末存栏85.28万头、出栏150.73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4.%、-9.63%;牛年末存栏23.15万头、出栏9.07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6%、4.7%;羊年末存栏10.89万只、出栏10.8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0.6%、4.4%;肉类总产量达120 995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猪肉产量102 496吨、牛肉产量10 249吨和羊肉产量162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7%、4.7%和4.4%。在经济下行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猪生产呈下降趋势明显,出栏下降一成,肉牛业出现逆势增长,成为农村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与畜牧部门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养牛息息相关。

1 新化县肉牛产业发展优势

1.1 “小规模、大群体”养牛模式

新化县根据养殖户各自的资源、经济、技术条件,按照区域特点和养殖习惯,引导养殖户采取冬圈夏放或育肥圈养、繁育散放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一般每户养牛5头以上,集合形成千家万户养牛的养殖模式。这一“小规模、大群体、千家万户养牛”的模式被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称为“新化模式”,并在全省推广。2015年底,新化县有1 086户养牛10头以上,其中存栏母牛就达17 982头。

1.2 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

在河谷平原和高山草甸,在“小规模、大群体”肉牛养殖基础上,已出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2015年,全县肉牛养殖大户已达521户,其中年出栏牛50头以上的有117户,100头以上的有46户。年出栏肉牛1 000头和500头的肉牛养殖场在上梅镇大水坪村和孟公镇双龙村在2014年竣工投产。

1.3 有扶持肉牛生产政策

随着国家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扶持政策逐渐向节粮生态型肉牛产业倾斜。自1992年以来,新化县先后列入全国农区“秸秆养畜示范县”、秸秆联户养畜示范续建县,全省草食动物生产基地县、南方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有菜蓝子工程项目、基础母牛扩群项目、肉牛冷配项目、石漠化种草项目等项目资金支持的政策优势。

1.4 境内草料资源丰富

新化县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约11.3万hm2,以草山草坡为主、间林间草的湘中丘陵农牧区,分布成碎片化[2]特点。每年可利用农作物秸杆100万吨以上,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载畜量达50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全县牛羊存栏不到28万个黄牛单位。按新增牧草面积6 666.6 hm2(10万亩)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新增近7万个黄牛单位。加上人工种草养畜技术的推广应用,2015年全县人工种植墨西哥玉米、桂牧一号、苏丹草、冬麦70、牛鞭草及良种萝卜等优质牧草共计5 533.3 hm2,产量29.5万吨;低产草山草坡改良1 333.3 hm2。

以及牛羊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载畜量可在目前水平上再提高一倍以上。

1.5 肉牛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形成

1.5.1 品改体系日趋完善

新化县自1977年开始引进良种公牛本交和冷冻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已有30多年的品改历史,以黄牛为主的品改工作一直走在湖南省前列,至2015年底,全县形成1个县级中心品改站、20个基层品改站的品改服务体系,品改业务覆盖了全县20多个乡镇和重点养殖区,年冷配达2.66万胎次,受胎率达82.5%。孟公镇品改站高级品改员伍芬和2015年冷配量达2 892胎次,吉庆镇品改站高级品改员彭华清2015年冷配量达2125胎次。2015年全县发展32.22万头牛,年末存栏23.15万头,出栏9.07万头。

1.5.2 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全县共有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28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321人,其中高级畜物师、高级兽医师8人,畜牧师、兽医师20人,从品种、养殖技术、饲草饲料、疫病防治、粪污处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形成肉牛疫病防控为主的立体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了以桑梓镇尖山涧养牛专业合作社、勤龙养牛专业合作社等36多个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为主的经营体系,从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作,促进养殖示范户与养殖大户的良性发展。

1.6 湘中黑牛养殖基地初具规模

在孟公、西河、琅瑭、油溪、游家、圳上、田坪等15个乡镇建立湘中黑牛养殖基地。湘中黑牛群体迅速扩大,至2015年底,全县有1.1万户农户养殖湘中黑牛2.1万头,其中常年存栏3~5头能繁母牛的小规模养殖户有1 561户,湘中黑牛基础母牛存栏扩大到8 962头,出栏4 600头,产值1.5亿元。西河镇品改养牛大户伍芬和、油溪乡罗慧星、游家镇伍贤春等都是年出栏黑牛100头以上。其中36个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扩建栏舍18 616 m2、改造栏舍28 053 m2、建青贮窖3 099 m3,采购饲草机械233台套,引进黑麦草、紫花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品种15个,规模养殖场种植牧草6.5 hm2以上。全县牧草种植3 466 hm2,其中改良草山草坡746 hm2。

1.7 形成了稳定的消费市场

我国仅人均占有牛肉不到世界人均占有牛肉量的一半,南方各省人均占有牛肉量又不到全国的一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如今,健康意识逐步增强,消费理念日渐成熟,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牛肉的市场巨大,牛肉需求快速增长[3]。在新化,梅山人素有喜食“三合汤”的习惯,“三合汤”由牛肉、牛肚和牛血组成,是梅山传统的地方名菜,在娄底市及周边地区的饭店或夜宵摊上,深受众多人的青睐,形成了稳定的牛肉消费市场。

2 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养牛的主要做法

2.1 观念创新,拓宽肉牛产业发展视野

以基础母牛扩群等政策扶持为契机,引导、鼓励和重点扶持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肉牛养殖场,推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肉牛产业发展推动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资金项目,设立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培育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主体,投资肉牛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社会环境、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创客”、更多的资本、更多的人才进入肉牛养殖产业。推动肉牛产业由散养向“小规模、大群体”发展,再向“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肉牛养殖发展。

2.2 管理创新,探索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突出、规模发展的原则,建立肉牛养殖基地,改变肉牛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状况,形成规模化优势。积极引导养殖户“退村入园、退户入场”,在适养区域内规划建设一批畜禽排泄物得到充分利用、规模适度的生态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园区。扶持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科学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体制机制运转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养殖业企业集团,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不同发展模式。以大型肉牛养殖为依托,发展一批组织化程度高、附着力强、运转规范的合作社,围绕优质牧草产业开发、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和高端市场营销等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开展立体服务[1]。

2.3 技术创新,助推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在“新化模式”发展过程中,推广现代舍饲、直线育肥、高效繁育等先进的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养殖模式[1],即户养一群牛(每户饲养3~5头能繁母牛)、建设一栋栏(建设牛舍或羊30 m2左右)、种植一片草(每户种植牧草0.2~0.4 hm2)、建好一个池(建6~10 m3的氨化、青贮池)、配套一个灶(沼气灶)的养殖模式,促进了全县肉牛产业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3 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1 存栏母牛数量下降

由于母牛繁殖周期长,见效慢,加之近年来牛肉价格不断上涨,部分养殖户为图眼前利益大量宰杀母牛,导至存栏母牛逐年下降。

3.2 产业化程度不高

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分散饲养为主、中小规模育肥场为辅。大多是役牛淘汰后进行短期强化育肥。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产业链,产品依靠活畜销售和初级屠宰销售,产品附加值不高,肉牛养殖的整体效益差。县内无一家肉食品深加工企业,畜产品深加工滞后。

3.3 资金短缺

作为贫困县的新化,农村经济条件差,相当一些农户虽然有养牛积极性,但因缺乏资金,无力养牛。银信部门对肉牛产业发展支持疑虑重重,门槛高、程序繁、额度小,缺乏政策性引导和支持,养殖户基本上无扩大再生产能力。有的肉牛育肥场,建设标准高,配套设施齐全,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而闲置,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

3.4 传统观念强环保意识差

部分养牛户观念保守,小农意识强,对科学养殖技术难以接受,青贮、氨化、冷配和牧草种植等技术得不到全面推广,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没有建氨化池和青贮池,也没有种牧草。相当多的规模养殖户和养牛小区没有按环保要求建设粪污处理系统或沼气池,粪污排放不规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4 应采取的发展策略与对策

4.1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引导调整养殖结构

扶持发展肉牛生产,已成为各级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耗粮型养猪业,由于猪周期的存在,每隔3~5年就要经过1次大起大落的“生死轮回”[4],饲料投入成本高,价格波动大,养猪户往往出现亏损;利用身边的养猪、养牛专业户,对比其投入产出的效益,用比较优势来引导养殖户发展肉牛产业。充分利用扶持肉牛生产的产业政策,鼓励养牛户开展“小规模、大群体”适度规模养牛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使肉牛产业真正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4.2 加强基地建设扩大湘中黑牛基础母牛群

继续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加强对能繁母牛财政补贴,特别是湘中黑牛能繁母牛。引导养殖户“退村入园、退户入场”[1]。在适养区域内,以尖山涧养牛专业合作社、棋盘山养牛专业合作社等大型养殖场为基础,培育湘中黑牛核心群[5]。规划建设一批粪污得到综合利用、规模适度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园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带动湘中黑牛基础母牛群的扩大[6]。

4.3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肉牛产业发展

肉牛养殖投入大,周期长,所需资金较多[1],要做大做强,一是农业产业化资金要向肉牛养殖倾斜,相关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向肉牛养殖投入。二是项目建设要紧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积极储备一批肉牛产业链发展项目,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项目资金。三是优化金融环境,协调银信部门与企业、养殖场、农户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探索适合肉牛产业发展的融资政策,多渠道投入肉牛产业发展。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力借助民间资本,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延伸肉牛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产业链,带动养殖户创办高标准高质量的肉牛养殖示范场,带动肉牛产业发展。

4.4 推进养殖技术创新构建生态种养

要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促进肉牛产业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粗放经营向科学养殖转变[5]。依托养殖大户,示范推广肉牛舍饲、直线育肥、高效繁育、放牧补饲以及种草养牛等新技术。不断完善品改体系建设,对品改站、品改员给予适当的补贴奖励,扩大肉牛品改面[6]。抓住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坚持抓好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的“级进杂交”,在此基础上开展安格斯牛的引进繁育推广,通过多元杂交等技术手段,培育出繁殖力强、生长快、高品质的“湘中黑牛[1]”品牌。改良现有草山牧草质量,推广人工牧草种植,开展“种草养畜”[1];以秸秆养牛示范、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为依托,开展秸杆氨化、饲料青贮,提升草料生产综合利用率。推广“牛—沼—茶”、“牛—沼—菜”等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

4.5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开展全方位服务

通过政策和机制改革,吸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科班生”加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立稳定、结构和人数合理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围绕优质牧草产业开发、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和高端市场营销等环节,建立健全繁育服务、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立体服务,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支撑作用,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培育地方品牌,加快湘中黑牛培育速度,生产高档优质、绿色、无公害肉牛。开展肉牛生产保险,扩大补贴政策覆盖面,提高养殖场(户)风险防控能力。按照产业政策要求,争取建立层次高、功能全的县级专业市场,创建大型冷鲜肉、冷冻肉批发交易商场或超市,延伸产业链条,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

5 结论

我国是人口大国,将长期面临粮食不充裕问题,利用现代养殖技术,走节粮型养牛之路,发展生态型肉牛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内容[1]。充分利用向肉牛产业倾斜的政策,从基础母牛保护、幼犊繁育、疫病防控、养殖大户培育、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青贮氨化窖建造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促进肉牛产业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粗放经营向科学养殖转变,达到改变肉牛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目的。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肉牛产业发展特点,鼓励养牛户开展“小规模、大群体”适度规模养牛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抓品改、农户抓繁育、园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站所抓服务、企业抓加工”的肉牛产业化发展模式,使肉牛产业真正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3]。

[1]刘庆丰,李继仁,祝远魁.新化县肉牛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湖南畜牧兽医,2015,(5):23-27.

[2]江小云.丘陵地区发展养牛的几点建议[J].湖南畜牧兽医,2015, (4):23-25.

[3]杨振燕,李淑梅,杨振波,等.莱芜市肉牛产业发展思路探索[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2):69-70,74.

[4]甄云肖.专家支招新行情下养猪业如何应对[J].中国猪业,2009,4 (7):4-12.

[5]史传义.多伦县肉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基层农技推广,2015,3(6):84-85.

[6]郭太雷.织金县肉牛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 2013,13(9):68-70.

S8-1;F307.3

C

1006-4907(2016)05-0035-04

10.3969/j.issn.1006-4907.2016.05.015

2016-06-01

猜你喜欢

新化县养牛母牛
家乡的大石栎树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母牛的发情鉴定和配种
新化: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母牛发情的鉴定方法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