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里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2016-03-10明露陈艳芬唐春萍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明露,陈艳芬,唐春萍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温里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明露,陈艳芬,唐春萍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温里药是临床常用的一类中药,通过对近10年的相关文献整理分析,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温里药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概述,为深入开展温里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温里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治则,温里药性温热,温里散寒主治里寒证,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本文综述了11味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对近年来所取得的温里药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为中药药性理论及温里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化学成分研究

1.1挥发油

温里药大多味辛,现代研究认为“辛”味与药物所含的挥发油有关,能体现其辛散之性。研究表明,除附子外其他温里药的化学成分中均明显含有挥发油。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柠檬醛等[1];肉桂含挥发油1.98%~2.06%,主要成分为肉桂醛,并含有少量的肉桂酸、肉桂醇乙酸酯等;吴茱萸挥发油主要成分是月桂烯,另外还含有β-蒎烯、罗勒烯、柠檬烯等;小茴香中含挥发油约3%~6%,其中茴香醚占50%~60%、小茴香酮18%~20%,还有爱草脑;丁香含挥发油16%~19%,主要成分是丁香酚,其次为β-丁香烯、乙酰丁香酚;高良姜含挥发油0.5%~1.5%,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另外还含有β-蒎烯、莰烯、α-松油醇、樟脑和葑酮乙酸盐等挥发性成分[2];胡椒的挥发油成分主要是石竹烯、柠檬烯、蒈烯、蒎烯、胡椒醛等;花椒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沉香醇、β-月桂烯;荜茇挥发油主要为石竹烯、十五烷等,且不同年份、不同采收期荜茇挥发油成分含量变化很大[3];荜澄茄含挥发油2%~6%,主要为异戊二烯萜类结构,如α、β-柠檬醛、柠檬烯、6-甲基-5-庚烯-2-酮、蒎烯、茨烯、月桂烯等[4]。

1.2生物碱

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乌头碱型生物碱,既是附子的生理活性物质,也是毒性物质,以C-19型二萜生物碱为主,此外还有C-20二萜型、酰胺类、季铵盐类、阿朴啡类等生物碱。生物碱也是吴茱萸成分研究的主流,主要包括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和小檗碱等[5]。小茴香中生物碱的含量为2.9%,主要为胆碱和乙酰胆碱;胡椒碱在胡椒科植物中大量存在,是荜茇、胡椒、荜澄茄中生物碱的主要部分;花椒中含有N-去甲白屈菜红碱、茵芋碱、香草木宁碱、白藓碱等,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花椒中生物碱含量有明显的差异[6]。

1.3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很多,迄今为止已从高良姜中分离得到了13个黄酮苷元类化合物和2 种黄酮苷类化合物,如高良姜素、山萘酚、槲皮素等[2];肉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烷醇及其多聚体;丁香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山萘甲黄素等;荜澄茄也含少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等。

此外,附子还含有多糖及蛋白质、油脂类等成分;高良姜还含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吴茱萸还含苦味素类,其中柠檬苦素是吴茱萸的重要活性成分[5];小茴香还含有脂肪油、甾醇及糖苷和维生素E、B1、B2等活性成分;花椒还含有酰胺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等化合物[6]。

2药理作用研究

里寒证常见两方面病证:一是脾胃虚寒证,与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道疾病相似;二是心肾阳虚甚至亡阳证,与现代医学的心功能不全甚至休克相似。因此,温里药的药理研究主要侧重在对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李洁,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一线已扎根近30年。说她是“心中有群众、监管有担当、技术有创新”的食品药品安全忠诚卫士,一点儿也不为过。作为上海市践行“三严三实”基层先进典型之一,李洁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并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和“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2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监督先进个人,2015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早期研究表明抗溃疡、调节肠运动、抗腹泻等是大部分温里药的共有作用[7],也被认为是其温中止痛的药理学基础。我们结合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试验考察温里药与温中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高良姜、吴茱萸、干姜、肉桂有不同程度的温中解痉止痛作用[8];近期尝试从机体的寒热感受角度,研究温里药温中止痛作用与寒冷感受器TRP 通道的关系(论文待发表)。

2.1.1对胃肠的影响魏娜等[9]研究表明,高良姜各提取分离部位中水提物、80%乙醇洗脱物具有较好的抗胃溃疡效果,抗溃疡作用可能通过减少血浆GAS、IL-1、TNF-α浓度,提高血浆COX-2、PGE2浓度产生。吴茱萸中的吴茱萸多糖和吴茱萸内酯对胃溃疡有治疗作用[10]。干姜醇提物具有较好的抗溃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有关[11]。研究显示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丁香和吴茱萸6味温里药对肠活动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尤其在肠活动异常时,这种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得更明显[7],还表明干姜醇提取物对亢进状态的小肠运动抑制作用可能与胆碱能受体有关[12]。秦华珍等[13-15]研究表明温中散寒类中药可通过改善胃实寒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甲状腺机能,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而发挥温通血脉作用;还可通过升高胃组织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与cAMP 含量、降低磷酸二酯酶含量,调节cAMP/cGMP 稳定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2.1.2对肝胆的影响吴茱萸和花椒有保肝作用,高良姜、干姜、肉桂、丁香、荜澄茄、吴茱萸等有利胆作用,其中桂皮醛、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6]-姜酚和[10]-姜酚分别是肉桂、丁香、干姜的利胆成分。通过豚鼠胆结石形成模型实验发现,荜澄茄不同极性提取物都有抑制豚鼠胆结石形成作用,不同极性提取物都能够增加胆结石豚鼠胆囊中的胆汁量,降低胆汁中的总胆红素和胆固醇含量[16]。胡椒碱在体内和体外均对叔丁基过氧化氢和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及肝毒性具有保护作用[17]。

2.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2.1强心、抗心律失常及保护心肌作用附子及其不同制剂在多种动物模型上均证明有强心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心肌耗氧量。还发现附子对多种因素造成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心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中生物碱可诱发心律失常,但同时也有研究证明附子中非生物碱的水溶性成分可以对抗生物碱引起的心律失常[18];干姜醋酸乙酯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室颤发生率、室性早搏、心搏停止3 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干姜水煎液可能通过升高血压,改善心功能,保持冠状动脉舒张,增强心肌收缩力等血流动力学效应,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状态[19];肉桂能够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和心肌营养状况;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可刺激内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心脏停搏引起的损伤、缺血性心律失常均有显著作用;去氢吴茱萸碱可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抑制钙超载引发的心律失常[5]。荜澄茄挥发油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脑血栓和冠心病有明显作用[20]。

2.2.2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荜茇、丁香、干姜、花椒、吴茱萸有较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荜茇中荜茇环碱、胡椒碱酸铵、荜茇十八碳三烯哌啶及荜茇酰胺等四种生物碱可以通过胶原、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激活因子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21];丁香具有抗缺氧、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还可以有效抑制休克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2];干姜里的姜酚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肾上腺素、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明显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活性和血栓素合成[23];花椒能明显延长血浆凝血酶原、部分凝血酶时间[6];吴茱萸次碱通过抑制磷脂酶C活性,减少磷酸肌醇破坏,抑制血栓素A2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激动剂引起的钙内流,可明显延长出血时间,作用强于阿司匹林[24]。

2.2.3调血脂附子、高良姜、荜茇及花椒对高血脂、高胆固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附子多糖能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显著上调肝脏CYP7α-1 mRNA 水平和蛋白表达并明显降低HMG-CoA 还原酶的mRNA 水平[25];高良姜总黄酮也具有显著的调节血脂作用,并能调控肥胖相关因子的表达[26];荜茇及单体成分胡椒碱、荜茇宁、荜茇环碱均具有降脂作用[27];花椒麻素是花椒中呈麻刺味的主要物质的统称,是一类链状不饱和脂肪酸酰胺,吕娇等[28]研究发现低剂量的花椒麻素不仅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和总三酰甘油,且对脂肪化病变产生显著的改善作用。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温里药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部分还具有解热作用。其中乌头总碱、高良姜素、吴茱萸次碱、姜酮类、肉桂醛及其衍生物、香柑内酯和茵芋碱、丁香酚等分别是附子、高良姜、吴茱萸、干姜、肉桂、花椒、丁香的有效成分。

2.4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作用是温里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附子抗癌机制主要与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有关[29]。国内外大量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吴茱萸碱的抑瘤活性,且抗瘤谱较广,其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遏细胞周期、诱导细胞死亡和抑制浸润转移,从而能够抑制肿瘤生长、转移[30]。高良姜中的总黄酮、挥发油以及单体高良姜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如A549、SMMC-7721、SGC-7901等。此外桂皮醛和桂皮酸、丁香酚、荜茇明碱等都具有抗肿瘤活性。

2.5抗菌作用

高良姜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菌、枯草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1];肉桂的水浸出液在体外可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同时肉桂的挥发油在体外也可很好地抑制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主要活性成分是肉桂醛[32];吕世明等[33]发现丁香酚对12 种常见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花椒油对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和黑曲霉菌的抑制作用显著[34];胡椒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黑曲霉等有一定的抑菌效果[35]。

温里药除了具有以上药理活性之外,还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同时在促进透皮吸收、免疫调节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

3临床应用

温里药药理作用的多效性决定了其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临床应用有的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四逆汤、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等温里剂治疗里寒证,有的在解表、泻下、祛湿、祛痰、补益、固涩、开窍等多类方剂中广泛配伍应用治疗多种病证。温里药的温中散寒功效用于治疗多种脾胃病均获得满意疗效,如呃逆、反胃、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症,或消化性溃疡、胃炎、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征等病。顾春燕等[36]用丁香柿蒂汤(公丁香,柿蒂,党参,生姜衣)治疗腹部手术后而产生的顽固性呃逆,效果良好;张建英[37]用小茴香、吴茱萸等热敷腹部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减轻腹胀;肉桂、小茴香、吴茱萸等对小儿腹泻也有一定的疗效[38]。温里药可通过其芳香开窍、温通血脉而治疗胸痹,临床上常用荜茇与高良姜、檀香、延胡索、细辛、冰片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9]。实验证明丁香、小茴香、高良姜、肉桂、胡椒、花椒等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或抗真菌作用,临床应用复方丁香搽剂治疗体股癣及手足癣,应用复方荜茇酊治疗牙本质敏感症[40]。此外,近年来温里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也逐渐受到重视。

4展望

温里药作为一类常用中药,用药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温里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不断深入,获得了一些进展,其抗肿瘤、降血脂作用以及与其他药联合抗多重耐药菌株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温里药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有必要结合先进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其发挥防治疾病的科学本质,为临床更好地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哲. 干姜化学成分的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3.

[2] 李洪福,李永辉,王勇,等. 高良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7):236-244.

[3] 容蓉,邱丽丽,张莹,等. 水蒸气蒸馏与顶空进样GC-MS法分析荜茇挥发性成分[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10):740-742.

[4] 李曦,董小萍,程永现. 温里药的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0,6(4):130-133.

[5] 文丽梅,马超英,余德林,等.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9):1976-1977.

[6] 梁辉,赵镭,杨静,等. 花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华西药学杂志,2014,29(1):91-94.

[7] 张明发,沈雅琴. 温里药“温中散寒”药理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30-32.

[8] 明露,唐春萍,陈艳芬,等. 主成分分析法对温里药温中止痛作用的评价[J]. 时珍国医国药,2015,26(4):1008-1010.

[9] 魏娜,谭银丰,魏晴,等. 高良姜不同提取部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2):158-160.

[10] 杨炳友,宋佳欣,孟永海,等. 吴茱萸多糖和吴茱萸内酯抗胃溃疡作用的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2,29(3):11-15.

[11] 蒋苏贞,廖康. 干姜醇提取物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79-80.

[12] 蒋苏贞,陈玉珊. 干姜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J]. 医药导报,2011,30(1):11-14.

[13] 秦华珍,余腾飞,黄燕琼,等.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组织AC,PDE,cAMP,cGMP及cAMP/cGMP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967-3969.

[14] 秦华珍,刘颖,柳俊辉,等.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2):237-239.

[15] 柳俊辉,秦华珍,刘颖,等. 基于胃实寒证的10味温中散寒药温热药性与温通作用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25(4):414-418.

[16] 张小丽,张涛,陈瑞明,等. 荜澄茄不同极性提取物对豚鼠胆结石形成及其生化指标的影响[J]. 西北药学杂志,2015,30(4):376-378.

[17] CHRISTINA A J M,SARASWATHY G R,HEISON ROBERT S J,et al. Inhibition of CCl4-induced liver fibrosis byPiperlongumLinn[J]. Phytomedicine,2006,13(3):196-198.

[18] 陈荣昌,孙桂波,张强,等. 附子及其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4,45(6):883-888.

[19] 沈云辉,陈长勋,徐姗珺. 干姜醋酸乙酯提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064-1065.

[20] 闫佳旭,刘慧,杜漠,等. 荜澄茄药学研究概况[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7765-7767.

[21] IWASHITA M,SAITO M,YAMAGUCHI Y,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ethanol extract ofPiperlongumL. on rab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through antagonizing thromboxane A2 receptor[J]. Biol Pharm Bull,2007,30(7):1221-1225.

[22] 朱金段,袁德俊,林新颖.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32-35.

[23] KOO K L,AMMIT A J,TRAN V H,et al. Gingerols and related analogues inhibit arachidonic acid-induced human platelet serotonin release and aggregation[J]. Thromb Res,2001,103(5):387-397.

[24] 闵慧,李元建. 吴茱萸次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2008,6(4):451-453.

[25] 周芹,段晓云,陆立鹤,等. 附子多糖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及其对肝脏CYP7α-1表达的影响[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5):991-995.

[26] 方月娟,夏道宗,王思为,等. 高良姜总黄酮对营养性肥胖合并高脂血症大鼠减肥降脂作用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907-2910.

[27] 麻春杰,领小,博日吉汗格日勒图. 荜茇及其有效成分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133-136.

[28] 吕娇. 花椒麻素降血脂的功能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

[29] 张亚平,杜钢军,孙婷,等. 附子总生物碱对乳腺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J]. 中草药,2012,43(10):1986-1990.

[30] 刘利琼,任伟,谢丽,等. 吴茱萸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0):1471-1474.

[31] 黄赛金,尹爱武,罗紫英,等. 高良姜挥发油抑菌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5,36(19):112-115.

[32] 李艳,苗明三. 肉桂的化学、药理及应用特点[J]. 中医学报,2015,30(9):1335-1337.

[33] 吕世明,陈杖榴,陈建新,等. 丁香酚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 食品科学,2008,29(9):122-124.

[34] 徐坤. 花椒油抑菌效果探讨[J]. 中国调味品,2011,36(5):25-27.

[35] 杨敏,袁佳依,陈文学. 胡椒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4):125-128.

[36] 顾春燕,李亚飞,査晓东,等. 丁香柿蒂汤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5,31(9):47-48.

[37] 张建英. 小茴香热敷治疗腰段脊柱手术后腹胀效果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2):144-145.

[38] 方红斌,吴茱萸、肉桂、丁香敷脐疗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观察[C]//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衢州:浙江省基层卫生协会,2012:78-80.

[39] 赵翠仙,王玉华,杨来秀. 荜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 北方药学,2006,3(3):32-33.

[40] 曹树喜,李德超,杨瑛玉,等. 自制复方荜茇酊治疗牙本质敏感症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6):351-352.

(责任编辑:王昌栋)

Progress of interior warming herb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pharmacological ac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MING Lu,CHEN Yanfen,TANG Chunping

(Schoo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Interior warming herbs are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clinic.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ior warming herbs is systemically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s,pharmacological ac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based on recent ten year studies. This paper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further modern study of interior warming herbs.

Key words:interior warming herbs; chemical compositions;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clinical applications

DOI:10.16809/j.cnki.1006-8783.2015120201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783(2016)01-0130-04

作者简介:明露,2013级硕士研究生,Email:janeming@163.com;共同通信作者:陈艳芬,女,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Email:xwnai@163.com;唐春萍,女,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Email:tchp66@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289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2012040006768)

收稿日期:2015-12-02

网络出版时间:2016-01-07 16:43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4.1413.r.20160107.1643.003.html

猜你喜欢

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山荆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九龙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核桃青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奥美拉唑的药学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浅析涌泉穴
珍珠的市场前景及药性成分、功效的研究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