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电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
2016-03-10刘光磊孙墀
刘光磊 孙墀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基于微电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
刘光磊 孙墀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诞生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微电影正在成为国民接受视频信息重要的媒介载体和艺术形式,其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微电影既是新媒体形式,又是新艺术形式,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积极作用。研究微电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之间的关系,发挥微电影的媒介功能和艺术功能,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电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时代;媒介属性;艺术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为它再现了科技、资本、意义和娱乐活动的交叉关系,也必然会反映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列宁对电影所具有的宣传作用有着深刻的阐述:“当群众掌握了电影时,并且当它掌握在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手中时,它就是教育群众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1]微电影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影像艺术形式,它对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具有比传统电影更具优势的传播方式和更广大的接受群体。它借助于互联网、IPAD、手机等高科技传播终端,以短小精博、引人入胜的内容和传播主体的全民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接收时间的碎片化、作品生动的故事性、传受双方的互动性等特征迅速崛起,满足了新媒体时代人们追求自由互动的情感诉求。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独特优势。
一、微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媒介属性与艺术属性
微电影既具有新媒体传播属性也具有影视艺术属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为媒介,它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具有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等基本特征,同时它又是电影艺术的一个种类,具有电影的故事性、视觉化、大众化、娱乐化等特征。兼具二者优势的微电影很容易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其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媒介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2]构成媒介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物体、符号和信息。微电影的产生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互联网和移动信息终端(如手机、IPAD),而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本身属于新媒体。因此,微电影的媒介属性勿庸置疑。微电影的信息系统是由影像符号所建构的电影故事,它具有主题集中、情节简单、节奏紧凑、人物关系简洁、矛盾冲突集聚等特点。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传播媒介,其产生、发展与基本特征皆由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所决定,它的出现给影像制作、传播、接受带来一系列本质变革,进而给社会存在和社会结构带来一系列影响。正如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所言:“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兴趣爱好、愿望抱负和道德观念的革命,这些革命教会我们一条基本格言:由于传播是根本的社会过程,由于人类首先是处理信息的动物,因此,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3]施拉姆的论断或多或少有“技术决定论”的嫌疑,但也切实揭示了媒介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规律。就目前来看,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与高度发达带来的是全社会的革命性变革与根本性的转型,这种变革在影视娱乐领域呈现的是与新媒体携伴而生的微电影,以及大众化的微电影创作与传播活动。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表述的那样: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4]。麦氏的观点虽然在工业社会饱受诟病,但是在信息社会中却显现其价值。依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正是出现了微电影这样的交互式数字媒介,普罗大众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个性化的影像创作和传播活动。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微电影内含一般电影所具有的特征和构成元素,具备电影所应有的艺术属性。从电影发展的历史看,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这种艺术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创新,电影本身也不断行走在更新换代和推陈出新的进程中: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模拟到数字化,人类社会的每次技术革命都促使电影艺术更新换代,催生新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就是在高科技信息技术大潮的席卷下由传统电影演变而来的新形态,其作为电影艺术的形式和本质内涵并没有被彻底抛弃。
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微电影同样具备传统电影所具有的影视语言和叙事方法。与传统院线电影的区别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电影的话语垄断,转向了民间和大众。如学者所言:“微电影的制作、放映、传播自成一个系统,而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其中的参与者是动态的,人员并不固定,不是靠人依附于某个单位或组织,而是靠兴趣随时组合在一起。”[5]此言道出了微电影和传统电影之间的血脉渊源和个性差异。具体来说,微电影与传统院线电影相比,其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主题而言,微电影具有微言大义,集中鲜明的特点。有人认为微电影限于长度,无法像院线电影那样在相对宽裕的时长和空间中充分展现丰富的社会背景与典型环境,难以表现社会人生的广度和深度,其文化内涵和终极意义就会缺失。事实并非如此,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在自觉适应制作环境与传播环境的情境下能够实现比传统院线电影更具针对性的主题提炼与艺术呈现。
2. 在题材方面,微电影可以做到微观取材,观微知著。有学者认为,微电影在重大题材的叙事上无法做到院线电影那样表现或再现广阔的社会画卷,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6]。事实上,微电影确实在题材选择上无法与传统电影的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等类型电影相比,但就其表现当下生活的全面性与丰富性来看,微电影自有其特色和价值。如微电影《老男孩》,讲述现实生活中的80后群体面临结婚、买房、就业等压力时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这一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们对未来梦想的追求,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微电影低成本、易制作、易传播、参与群体广泛,更易于从多侧面、多维度、多视角选取题材,呈现包罗万象的社会现实与人的生存境遇。微电影通常避开重大题材和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的片段式影像展现社会现实的多元层面。这种取材方式往往可以窥斑知豹,以小见大,以“碎片化”的题材反映全面的社会真实,塑造多元化的人物形象。
3. 在影片结构方面,与传统电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模式相比,微电影的叙事结构往往省略过渡,突出高潮,弱化两端。微电影在省略传统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过渡场景的同时,通过剪辑和转场等技巧来完成两个冲突点之间的连接。此外还可以用画外音讲述或者字幕形式交代故事的衔接,揭示主题以完成叙事,尽量做到节奏紧凑、压缩片长。微电影这种结构方式符合新媒体的特征和对传播内容的要求,适应观影者对作品高潮情节的期待和碎片化的观影需求。
4. 在人物塑造方面,微电影同样可以塑造丰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由于受微电影自身时长所限,人物很难做到像传统电影那样用足够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塑造,这确实是其不足之处。但微电影并非无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现实中确有一些微电影成功地塑造了观众喜爱的人物并留下深刻印象,如《老男孩》着重刻画的人物王小帅和肖大宝。微电影中的人物设置往往删繁就简,主角和配角人数少、关系简单,有时甚至一人成戏。微电影更善于关注现实,表现当下和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主角常常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物。
微电影正是以其短小精悍、灵活多元、交互传播等优势占据了新媒体空间的广阔领域。德国著名电影导演施隆多夫曾说:“依托于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的短篇幅电影是一场电影技术革命。它要求从它的内容、创作到一系列的完成,都必须高度简单化,包括整个叙事风格。”事实的确如此,随着视觉化大潮的到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社交平台和其他即时的传播工具接受和欣赏微电影作品,这也是它具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素质和前提条件。
二、微电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载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做了全面布置和全新概括,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导社会各项事业,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与微电影的积极创作是良性互动,相互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向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领域,指明了方向;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交互式、个性化的艺术呈现方式。传播学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载体是思想得以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
首先,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承载与传播的重要形式,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因素,不同国家生产的影视作品总是隐含着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论是美国好莱坞的大片还是我国的主旋律影片,都可以从中找到蕴含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诉求。影视作品能够把对价值观的理性思考艺术化地呈现出来,让公众在获得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蕴藏其中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判断。作为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形式,微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其教育和审美功能的综合体现。
其次,微电影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从现实的物理空间带到了网络空间,由静态观看转向动态欣赏,由单向接受变为双向互动。电影内容的传播形式也由说教式、灌输式向形象化、渗透式、感召式、情感式转变。微电影的特征和功能加之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议程设置”使其具备了引导、协调与整合信息传播的作用,能够成功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在微电影的创作、微电影传播与接受、反馈的全过程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电影接收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
微电影具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庞大的受众基础和模式优势。作为影像化的崭新媒介和艺术形式,微电影满足公众日益高涨的对视频信息接收的需要,吸引着海量公众的眼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截止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高达88.9%;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61亿,占网民总数的69.1%;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3.54亿,比上一年增长13.3%;手机端视频用户占手机用户的76.8%,比上一年提升4.6个百分点,移动视频用户的增长依然是网络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7]。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和手机移动视频用户的持续增长刺激了大众创作微电影的欲望,也造就了广泛的观众群体。
第三,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与规范。在微电影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之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微电影的内容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离了正确的轨道,缺乏正能量,给观赏者尤其是青少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于微电影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来说,首先要深切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作为创作的指导准则,从创作的源头把好关。在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中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规范作用,促进微电影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媒介的作用。在信息社会,互联网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议程设置”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强大,大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科学合理地运用微电影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可以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微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精神内核必须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才能有效地送达,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用。如上所述,微电影既是新兴媒体,又是公众接触较多的影视艺术形式,它凭借先进的媒体技术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在向公众提供娱乐的同时还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传播功能。微电影的有效传播是公众熟悉、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并付诸具体行动的重要途径。
1. 处理好微电影的创作、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当前,在新媒体时代,我国主流价值观正在受到各种非主流思潮的侵袭,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思想道德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党的十八大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并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与践行,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民族自信,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保障。在网络信息社会,传统的报纸(刊)、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主体地位受到以网络、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强劲挑战。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在传播的功能和效果方面正在赶上,甚至超越传统媒体。微电影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互动平台,在欣赏电影、获得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传播。它的出现调动了普通民众参与传播活动的热情。这就要求我国传媒机构、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对微电影独特的传播价值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规范当前微电影创作,克服部分微电影作品内容低俗、格调低下、艺术性不高、审美价值欠缺等弊端,把它引导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轨道上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宣传价值。
2. 繁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电影创作。随着4G手机的普及和宽带升级,越来越多的国民投入到微电影创作的行列中。在整个微电影的创作队伍中,专业机构的创作也在整个行业中发挥着主导力量。从我国电影的发展史看,主流电影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就在于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故事的讲述中融入了更多的现实人生、现实生活的因素,准确地把握住时代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愿望、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成功地建构了具有强烈感召力的主流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优秀的微电影故事都蕴含着一定价值判断,能够获得广大观众的价值认同,启发观众从故事中思考、感悟,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校准生活的航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说来,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主要包含三大类型:一是弘扬主旋律的作品。这类微电影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以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为主题,如微电影《遗落的红伞》,该电影根据2013年度感动贵州省思南县十大教育人物“宋长城”的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他独自坚守一个教学点28年而无怨无悔的事迹;又如被网友称为最能真实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这个冬天有点冷》,主人公祥子毕业即失业,作为一个普通人,当他面对比他更可怜的人时却表现出空前的博爱。这些微电影通过艺术化创造彰显了主流价值观的内涵。二是挖掘传统文化,体现历史精神的作品。这类微电影从历史题材入手,展现历史长河中星光闪烁的一瞬,给今人以启发。所表现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文化贤达,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华传统文化百集系列微电影》,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递跨越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从侧面批判现实的作品。这类作品关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矛盾以及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微电影《城市最边缘》,表现了城市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批判了社会中某些不公正现象。《我爸》讲述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坏爸爸”对儿子非常规的父爱,批判了当代社会中扭曲的人际关系。用微电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符合大众审美情趣,促进核心价值观内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传播。
3. 制定微电影创作的评判标准,引导微电影创作。在微电影的发展进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推进微电影创作,引导微电影良性发展。如举办微电影创作大赛,评选内涵深刻、艺术价值高的作品,把它们作为优秀作品加以推广,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微电影作品中,使微电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艺术形式。
4. 微电影技术服务商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微电影传播的途径上,新媒体服务提供商应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利用技术优势给优秀微电影的传播提供强大支持。服务供应商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技术服务者在媒体的醒目位置设置适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电影频道或栏目,吸引公众眼球,提高点击量和浏览率,同时设置主题分类和观看频次统计,监测传播效果。其次,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实时同步功能和页面提示功能引起用户对有关议题的注意,引导公众进入设置的主题内容观看和讨论。第三,服务提供商可以主动发起议题,针对国家和公众关心的核心话题,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讨论,解答微电影创作中的思想问题和技术问题,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创作。
5. 做大做强微电影文化产业,提升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微电影健康而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微电影自出现到现在时间较短,虽然创作和传播蓬勃发展,但还是处在自发状态,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微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发挥,就必须扶持其形成产业并做到积极、健康地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微电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提高对微电影的重视程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若干优秀的创作团队,打造知名微电影品牌,从选材、策划、拍摄、制作、传播等方面扶持和引导,推出一系列主流价值观微电影精品,让微电影产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微电影融合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电影艺术的影像魅力,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创作者们需要积极探索微电影的传播策略和表达艺术,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作品中,引导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
【参考文献】
[1] 【苏】伯恩奇•布鲁叶维奇.列宁与电影[J]. 徐谷明 译.电影战线,1927, (3):3-4.
[2]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98.
[3]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传播学概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 18-19.
[4] 马歇尔•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精粹[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89.
[5] 王一川, 胡克, 吴冠平. 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J]. 当代电影, 2012, (6):102-105.
[6] 宋丽丽. 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思考[J]. 新闻界, 2013, (4): 63.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责任编辑: 微风)
A Stud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via micro-films
LIU Guang-lei SUN Chi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665)
Abstract:Createdwith IT, network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microfilmsare becoming an important national media and art form, increasingly impacting the main stream values. They play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role in dissemin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y are not only a new form of media, a new form of art, but are also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 emotions, meeting the needs of entertainment and aesthetics, by means of making use of the public’s fragmented time pieces. It is therefore worthy and meaningful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ilms and dissemin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media and artistic functions of the films.
Key words:microfilm;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w media time; media property; artistic property
【作者简介】刘光磊(1965-),男,山东邹城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孙墀(1964-),男,辽宁营口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14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2015年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科普微视频创作”(2015A070710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2016)01-00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