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思想从中医体质论月经不调的防治
2016-03-10张翼宙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金 秀,张翼宙(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理论探讨
基于“治未病”思想从中医体质论月经不调的防治
金秀,张翼宙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治未病;中医体质;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的病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月经不调常见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等病症,日久可致崩漏、闭经及不孕等严重问题,对女性危害较大,极易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故应积极防治。中医“治未病”思想及中医体质学说为月经不调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患者的偏颇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月经不调防治的关系
1.1“治未病”思想解析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作“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即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阐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开创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先河,从多个层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与方法,充分体现了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防寓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1]。其基本思想经过各代医家的充实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内涵及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治未病”思想的首要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防治理论的第一要旨[2]。其主要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截断病因,重视养生调摄,以防止疾病的产生。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已发生而病情尚轻时,尽早辨证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和传变,避免病情加重,正如《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在疾病初愈之时,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若饮食不节,起居过劳,则疾病容易复发。很多疾病初愈之时或愈后都需要正确的调护,民间即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此为瘥后防复。
1.2“治未病”与月经不调防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女性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月经不调的发生率急剧增高。中医药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针对月经不调的致病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通过饮食、情志、劳逸等各种调摄方法,改善易患病人群的体质,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的平和状态,在疾病发生前,即可预防和控制月经不调的发生及发展。因此运用“治未病”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对易患病人群进行干预,是降低该病发生率的关键。
2 中医体质学说与月经不调证候特点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质,其具有可分、可调、体病相关的特性[3]。人的体质不仅与先天因素有关,还与后天多种因素有关[4],包括个人性格、爱好、形体素质等,故而不同的环境情况下人的体质是可分的。体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自然、社会环境、饮食习惯、药物等都可以改变体质,故体质是可调的。不同的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的不同,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同样,月经不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均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与人的体质相关,体质共分9种,王蕊芬认为与月经不调相关的体质共有7种: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及气郁质[5]。因此根据不同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调养,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消除月经不调发生的内在机制,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月经不调的发生与多种偏颇体质相关,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一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血气亏虚而发病,此类为气虚质及阳虚质;二为情志失调,肝气不舒,血脉瘀滞而发病,此为气郁质及血瘀质;三为饮食失宜,过食肥甘厚腻、香燥辛烈之品,聚湿生痰而化热灼血所致,此为痰湿质及湿热质;四为劳欲过度或年老肾虚,阴精不足所致,此类属阴虚质。如《沈氏女科辑要》中王士雄即有“阴虚者多火,经每先期。阴愈虚,行愈速,甚至旬日半月而一行”的论述,阴虚体质之人,热扰冲任,迫血旺行,经血先行或行而量多;韩莹等[6]对158名阳虚体质女大学生的初潮年龄、经期及经量等进行研究发现阳虚体质与这几种特点有显著关联性;明代万全《万氏女科》中有“月经后期,肥人而多食者,为痰湿壅滞,躯脂阻塞”的论述,指出肥胖者多为痰湿质,脉络阻滞,而常致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月经不调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因此,在月经不调进一步演变成崩漏、闭经甚至不孕等严重问题之前,通过调整偏颇体质,对防止疾病的发生、阻止病情的发展极为重要。
3 从中医体质论月经不调的防治
3.1未病先防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证候密切相关,是因为体质具有易感受性和倾向性。月经不调主要由七种体质,多种病因所致,那么在月经不调发生之前,对这7种体质的人进行辨证调理,便可达到预防月经不调的发生。
3.1.1宜食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气虚质之人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气虚统摄无权,致使冲任不固,除表现为月经过多,还表现为月经提前,语声低微,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等,故在发病前可遵医嘱服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饮食则宜清淡滋养,可食用山药、茯苓、人参等补气之物。阴虚体质之人虚热内生,热扰冲任,可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及经期延长等,此类体质之人勿熬夜吸烟,勿食辛辣之物,宜食沙参、麦冬之品。痰湿及湿热体质之人勿食肥甘厚味,宜食陈皮、茯苓、白术等。
3.1.2养性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气郁体质者气机不宣,冲任阻滞,除表现为月经后期外,还可表现为月经过少,前胸乳房或小腹胀痛,精神抑郁等,宜保持心情舒畅,心境豁达,勿忧郁,禁暴怒,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阳虚质者应“避寒就温”,适当增减衣被,注意培补阳气。阴虚质者节制色欲,珍惜精气,起居有常,不忘作劳。
3.1.3运动孙思邈曰:“身体常使小劳,则百达和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适当运动使人元气旺盛,肝气调达,脾气健运,无血瘀、痰湿之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预防月经不调。
3.2既病防变月经不调中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日久可发为崩漏,月经过少或月经后期可发展为闭经,最严重者可导致不孕。故已患月经不调者应尽早诊治,防止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3.2.1防崩漏崩漏属严重的月经病范畴,《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明确指出:“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上述论月经不调病因有四,而发展为崩漏亦由这四个病理基础演变而成。脾肾气虚日久未得到及时治疗,致使虚而下陷,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如《妇科玉尺》云:“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故此属脾肾气虚型体质的患者应尽早施以补脾益肾,固冲止崩之剂,如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卓雨农著《中医妇科治疗学》),使气得升。若属七情内伤或痰湿中阻而致血行不畅,淤阻胞宫或郁而化热,血不归经,迫血妄行而发崩漏,应尽早施以行气、活血、祛湿之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苍附导痰丸等,使肝气调达,痰湿得除,瘀无所生,火无所化。
3.2.2防闭经预防闭经应从调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入手。《万氏女科》有云:“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防治本病需避免喜怒优思过度或过于激动,应保持心情调和愉悦。《女科切要》云:“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故饮食应清淡,避免肥甘厚味之品。有曰:“寒主收引”“寒主凝滞”,故要避免寒冷,居处寒温适宜。《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认为:“因虚、积冷、结气”是“经水断绝”即闭经的病因。故气虚质月经不调患者,其本质为脾肾亏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发为闭经,故应尽早投补脾益肾之品,如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属痰湿质者,痰湿阻滞冲任二脉,使血不得下行而闭经,此型患者应早投化痰祛湿之方,如二陈汤、苍附导痰丸等,使痰湿及时祛除,气血通畅。气郁质者,肝失舒泄,气结血滞,血不下行而发闭经,此型患者若早用逍遥丸、柴胡舒肝散,则可使气机舒畅,无发闭经。
3.2.3防不孕 《万氏女科》中有言:“女子无子,多因经候不调……此调经为女子种子之紧要也。”因此月经不调病久不愈,肾中精气耗损,肾阴亏虚,肾阳亏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命门火衰,冲任空虚,天癸乏源,致使不能摄精成孕,发为不孕症。所以月经不调病久属阴阳两虚者,应尽早予以育补阴阳之剂,如金匮肾气丸,起到阴中求阳,益火之源,使命门之火不衰,肾中精气充足,方能摄精成孕。
3.3瘥后防复临床上通过中医辨证和辨质相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疗效显著,但症愈体质未复或久病脾肾两亏者致月经不调再次复发亦不在少数。《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言:“妇人久病宿疾脾肾必亏。”又云:“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贵当病情进入恢复期后,此时突现两大病机,一为脾虚、二为肾虚。脾肾亏虚本为月经不调的病理基础,病后脾肾更亏,形成恶性循环,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因此在病后,可适当运用药物巩固疗效,与患者之形体、习性及禀赋相结合,适当用药,调节机体气血阴阳,使之平和。
3.3.1健脾气患者恢复期要预防再发,首先要补脾气,所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虚者以补气为主,适当加以活血药物,如补中益气汤重用人参、黄芪,使气旺血行,佐以当归、陈皮养血理气,使月经不调无再发。
3.3.2补肾虚肾为先天之本,《傅青主女科》提出“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先导,调经以补肾为主。恢复期属肾阴虚者,多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属肾阳虚者,多用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属肾气虚者,多用肾气丸、大补元煎之类。
偏颇体质与月经不调的产生密切相关,体质是人体内的脏腑阴阳气血和机能代谢活动的反映,其具有可分、可调、体病相关的特性。体质和证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月经不调患者证候以及体质特点的不同,运用“治未病”理论,从调整偏颇体质入手,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纠正月经不调患者偏颇体质,解决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难题,为月经不调的防治开辟了新的思维方式。
[1]张芳.“治未病”起源与发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6-8.
[2]商庆新.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J].山东中医杂志,2008,74(4):226-228.
[3]王琦.中医体质三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653-655.
[4]禹宏.中医体质调理在防治月经不调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4,27(3):663-665.
[5]王蕊芬.中医体质学说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8):78.
[6]韩莹,侯丽辉.158名女大学生阳虚体质与月经关系的调查报告[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5):88-90.
(编辑汤敏华)
R271.915
A
2095-4441(2016)03-0053-03
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