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索
2016-03-10叶巧群秦媛
叶巧群+秦媛
【摘 要】分析药学类大学生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以桂林医学院为例分析广西地方高校药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出地方高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 药学类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81-02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药企事业的发展,社会对药学类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如何根据社会的市场需求,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合格人才,让药学类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促进药学生的充分就业,是地方医药类高校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药学类大学生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一)医药行业的改革和快速发展为药学类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医药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加强对医药市场的规范管理与监督,医药市场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在上升,与药品相关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药品研发部门、生产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流通领域如营销、商务推广、培训师及临床监察等部门)都需要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中小型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仍在逐年上升,尤其是药品生产和营销部门等,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急需大量药学类人才,药学服务行业如社会药房在不断崛起,使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广阔。国家对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实行GMP、GSP管理与验收,对质量、技术及管理岗位的人员受教育情况做了要求,促进了企业对药学类毕业生的吸收。
(二)地方高校培养的药学类人才与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稀缺的人力资源,加大了就业竞争。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存在差距,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而高校的素质教育效果仍成为瓶颈所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部分毕业生就业冲劲不足。目前药学营销、药店销售员等岗位居多,具有尖端技术的科研、企事业单位及普通的医疗事业单位对于普通二本院校药学生的需求却在萎缩,如科研院所、国家药品管理机关及医院、学校等单位,且容易趋于饱和。医药研发部门等单位由于对本科、专科层次毕业生需求较少,虽然对毕业生有很大吸引力,而今高层次人才不断涌出,加大了普通高校药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贫困毕业生比例较大,其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都相对较弱。
二、近四年来广西地方高校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表明和标志就业工作进展及就业状况,而且对高校教学改革、结构调整、办学方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是反映就业质量、就业层次与结构特点的重要指标。以桂林医学院为例,该校药学类毕业生在2012年至201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2.12%、90.11%、90.23%、87.98%,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具体情况见表1。
上述的数据表显示,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药学类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能适应市场的社会需求,就业期望值已降低,就业目标逐渐趋于务实。药学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已向医药企业类单位转移,比例平均为79.44%,其中医药营销高职进企业比例达90%左右,药学类本科毕业生进企业的比例递增明显,所占的比例平均达54.3%,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大多数属于县级单位以下的单位。
第二,近几年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扩大规模增强了药学本科毕业生的吸纳力。本科生到医院、药监等事业单位就业所占比例比较大,几乎与到医药企业的比例相当,近两年有所回落。这是与近几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发展扩大规模(如目前各大医院都在筹备开设临床药师,三级甲等医院至少需要5名,以及设置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等),提升了药学毕业生吸纳力。
第三,就业流向以面向基层就业为主,就业区域范围立足于广西,向全国各城市覆盖,但就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在医药相关企业就业中,从事营销岗位居多而从事生产、技术、质量、化验等岗位的相对比较少。本科生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就业的空间与结构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通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使一批能力强的学生逐渐向国内大型的企业或合资、外资企业分流就业。
第四,升学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职生升学比例与政策相关,药学本科的升学是在5%-7%左右徘徊,升研情况不是很理想,平均报考率有30%,但录取率偏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须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争培养一批专业基础好、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向高一次层的学历深造上进军,力争提高考研率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或层次。
三、地方高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以四种能力为主线,深化学生的成长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提高就业能力。为提高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桂林医学院药学院着力推进“零适应期”药学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以培养学生具备“药厂实践能力”、“生药鉴别能力”、“药房认知能力”、“营销管理能力”四种能力为主线,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的系列主题活动,全面铺开与专业相结合的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药康之行”活动,立足地方医药行业,与桂林吉尔康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百姓大药房、桂林天和医药公司等医药企合作,学生积极参与“药康之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药房认知能力。充分发挥药学院GMP模拟车间的作用,面向学生开放,结合与桂林高新区医药企业合作开发的中试平台,组织学生见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药厂实践能力及科学研究意识。举办“大参林杯”生药鉴别大赛,向学生普及生药知识,增强生药鉴别能力。创办导航论坛,并开展了多期丰富的论坛活动,邀请成功校友回学校作报告,引导毕业生进行正确就业定位,树立就业信心。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结合素质,举办“3+X”才艺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营销技能竞赛,“教授面对面”、“博士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展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上述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桂林医学院药学院紧密与企业合作,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建设,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交流与沟通,不定期通过走访单位并邀请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定期举办实践教学研究会,及时了解追踪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实习生的质量,结合人才市场需求,针对毕业生存的问题与单位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加强了校企对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别探索教学方法与课程考试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零适应期”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综合一体化实验的教学改革即在第六学期对本科生开展综合一体化实验的考核,并作为限定选修课,要求学生对大一、大二、大三学年所学的实验综合运用,开展实验设计,并对其考核,提高毕业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针对高职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修订教学进程,改革药学高职的教学课程安排,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长时间来处理就业、毕业相关手续等问题,促进就业。加强专业导师制,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实施《药学院卓越鸿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药学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服务为宗旨,提高指导水平,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动力。就业工作始终坚持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职业、就业指导师资团队力量,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工作动力,整合心理指导与就业指导师资,加强职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系列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指导的理论修养与业务能力,并组建一个就业指导师资团队,结合工作实际,加强交流与研讨,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就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使其制度化,为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提供了重要保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与就业市场分析,实施全面辅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切实加强深层次的分类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引领作用,为学生的锻炼与发展搭建平台。发挥药学院导航论坛的载体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就业与职业指导专题活动,分析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市场需求,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与操作技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调整好心态,降低或适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避免求职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反差和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最终失去就业机会。最后,加强“家校”联系,使“家校”形成合力促就业。辅导员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督促、指导学生务实、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明确就业目标。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就业机制,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试用过程中的就业困惑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针对性地推荐困难学生就业。
(四)以“平台”建设为保障,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与确保就业信息畅通并举。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以确保提升就业层次,优化就业的结构,提高就业的质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回访交流与沟通巩固原有的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调研摸底工作,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多渠道调研社会需求,主动走向市场,努力从地域范围,企业的规模包含国内中小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涉及医院药房、连锁药店、医药营销、制药等领域拓宽就渠道,力争满足学生的务实的就业意愿。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下基层服务和就业,引导药学类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服务基层的行业中。提高标准,抓实做细,切实做好学生考研指导工作,大力鼓励一批学习能力强、专业素质好的学生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师的社会资源,进一步对学生的考研复习、报考学校、报考导师等方面做好指导工作,力争提高学生的考研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探索“订单式”就业新途径,推动“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有效开展,力促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田婧.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0
[2]张勇,李书慧,等.就业胜任力模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7)
[3]张振华,徐鹏.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