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高校管理差异化比较下研究我国高校作风制度创新
2016-03-09程池超陈龙李静
程池超 陈龙 李静
摘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建设的视角加强和改进作风是当前我国高校机关作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作风建设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英两国高校内部管理差异的比较研究,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改进高校作风机制建设。
关键词:作风机制 管理模式 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作风”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常用于工作、生活、党的建设等方面,是个人或团体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高校机关作风状况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外在体现。在这方面,中西方高校基于社会文化、大学管理体制的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大学内部管理差异进行比较,试图为我国高校改进机关作风、推进作风机制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现状分析
为客观深入地了解目前高校机关的作风情况,本研究在南京部分综合性大学部分师生群体间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高校机关各部门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机关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公平民主的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进,已经形成了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高校机关管理人员的精神状态、服务意识、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虽然高校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校教职员工的期望,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拖拉松散、效率不高的现象在高校机关管理人员身上或多或少有所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思维陈旧,缺乏学习精神;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办事程序不够清晰,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
三、基于中英高校管理差异分析影响作风水平的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非常注重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并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本文选取英国为示例,从社会文化传统、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通过对中英高校内部管理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风状况的因素。
1.文化传统
英国社会所奉行的伦理实质是基督教伦理,大学的德育内容渗透了宗教的价值内核,受教育者受基督教教义的约束,对上帝赋予的事业充满神圣感、使命感,人们不敢随意破坏制度,也更愿意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没有宗教情结,对职业、工作的态度和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受教育后的自我“修炼”,主观随意性较大。
另一方面,英国是契约社会,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倡“公意”,公意是全体订约人的共同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公意既是自由的也是服从的。在此基础上,实现政治和管理上的“契约自由”,有利于公民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中国是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传统的中庸之道和由此形成的人格、思维与行为方式都使得“人情法则”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导致机关一些工作人员只对领导、熟人热情服务,对不熟悉的人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另外,即使有制度,由于没有契约约束下长期形成的“自觉”,在缺乏有效监督下,制度不能有效渗透。另外,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制度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导致了大学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等级化。
2.管理体制
(1)评价指标
早在1980年的时候,西方许多国家的高校中就广泛应用绩效指标对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数量化的测评,该指标具体、量化和标准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副院长、校长协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CVCP/UGC)的研究,他们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类:输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可利用的资源、人力和经费情况;过程指标,主要反映办学过程中有关资源的使用率、管理行为和组织行为情况;输出指标,主要反映教育的成效与产出情况。分类中的过程指标反映的就是对行政人员管理效率的考量。我国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作风状况的考核评价,多以听取述职报告及民主测评的定性考评方式为主,量化考评缺乏持续性、深入性,导致考核评价结果真实性不高,难以为高校管理人员作风建设情况提供有效依据。
(2)办学模式
中英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政府主导,高校在政府相关部门统一治理下,通过政府部门直接任命的校长行使对高校的管理职能,校长向上对政府部门负责,向下对高校行政人员以及教学与科研人员进行管控。英国高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都是由来自校外的非教育专业人士组成,管理大学各类事务,校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校长是CEO,具有职业化的特点,他对董事会负责,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 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寻找资金和在全球寻找人才。
(3)管理机制
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结构。学术理事会负责学术事务管理,董事会负责大学行政事务管理,二者代表大学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权力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权力制衡。中国的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部治理结构表现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三元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政治权力是中心,行政权力是重心,学术权力处于边缘。
在监督方面,英国政府对大学进行协调、支持、控制,社会力量1通过各种评估机构、咨询委员会、董事会等形式参与高等教育决策和管理,发挥咨询和监督作用。另外,政府机构要求高校尽量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以实现高校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在我国,政府部门对高校进行行政化管理,高校管理干部作风建设主要受到教职工代表大会、来信来访检举控告、工会、舆论媒体等四种形式监督。由于受到明哲保身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群众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不敢也不愿参与监督;另外,由于高校在政策决定等方面对外界不够公开透明,群众无法了解到干部的权力运作和办事程序,无法实行有效监督。
英国大学管理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服务功能,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中国的大学,行政权力往往大于学术权力,管理多于服务。
3.队伍建设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培训工作。英国高校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设置深度不同目标不同的课程。培训由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及特设的学校管理学院负责或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教育学会、协会等机构来承担,培训主体可以是大学内部机构,也可以是民间团体。培训内容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法律、时间管理、财务及账目管理、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发展领导视野及能力、学校管理策略、政策制定及执行、职业生生涯管理、正确处理面临的挑战及压力等。这些培训内容重点是帮助领导懂得“如何管理”,而不是“管理是什么”。
我国高校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由学校组织、人事部门承担,一些科研机构也会受委托开展短期业务研讨或培训。培训内容大多涉及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三个板块,较少针对不同人员的年龄、专业背景、职业愿景的差异提供个性化选择,培训与需求脱节,培训模式急需调整创新,培训绩效缺乏评估反馈。
四、对我国高校作风制度创新的启示
深入研究作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制度法规体系,使其具体周密、系统配套,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作风建设系统机制框架。
1.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
高校要用机制规范保证高校管理人员培训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管理人员不同职级、年龄、发展方向和岗位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探索丰富高效的以在职培训为主,以集中学习、在线学习、实践锻炼等灵活形式为补充的培训方式。重视培训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与反馈,把培训情况与任用、晋升和待遇等方面结合起来,保证培训务实、有效。
2.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高校作风建设的问责主体包含了政府、员工、学生、社会群体等,我国高校可探索理事会制,引入社会作为重要问责主体的作用,建立组织监督、师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考核体系。坚持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管理,探索建立动态、全面、客观的定量考核体系。注重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并切实实行,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
3.建立职员制下薪酬模型
对高校机关管理者推广实行职员职级晋升机制,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全部管理人员薪酬模型,从而稳定管理队伍,激励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模型可以用Y =A +F (X)表示,Y表示管理人员的总收入,A表示一个合格管理人员的最低保障收入,X代表影响收入的因素集,主要包括职员职级、工作业绩等因素,这些因素是非线性变化的,因此Y =A +F (X)是一个非线性曲线。
参考文献
[1]张卫杰.健全和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研究[J].党史文苑,2014(5)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劳帼龄.国外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对国内高校办学效益评估的启示[J][4]黄维德,牛凯云.中西方高校绩效考核体系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左彦鹏.析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6]李翠屏.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设计[J].2014(12)
[7]苏剑峰.职员制下高校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作者简介
程池超,1982—,女,江苏睢宁人,硕士,河海大学机关党委秘书,讲师,从事党建研究。陈龙,1977—,女,硕士,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离退休处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老龄服务管理研究。李静,1989—,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力材学院教学秘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