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

2016-03-09康宇

法制与经济·上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康宇

[摘要]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不断上升,因此,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这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应从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加强校园法律文化建设以及优化地方社会法治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合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对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推进依法治国做了全面部署,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境界新阶段。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法律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法律素质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法律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民主法治状况。理论和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不可能自发形成,应该有意识有目的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大学生自身是法律素质培养的主体

在依法治国的建设中,大学生有责任与义务主动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做到懂法、遵法、守法和用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法律素质的主体,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吸收和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上,大学生要认真听讲,勤于思考与探索,积累一定的法律基本常识,主动培养自己的法治观念,为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注重法律实践的参与和运用。在课外,要多参与法院旁听、法律宣传服务、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等,通过法律实践教育,要注重观察法律的运作与实施,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以实际行动践行法律的要求,提高自身运用法律的能力。最后,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增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都处于成长期,情感丰富,遇事易敏感冲动,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主动学习相关的心理课程,寻求相应帮助,调适自己的情绪,增强应变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高校校园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阵地

高校校园不仅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主阵地。高校要把此作为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措施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课堂进头脑,并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法治教育,与任课教师的接触时间最长,受任课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大学生在高校中对法律的直接感知是来源于教师,教师的法治观念、法律行为等都会在课堂中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法律知识的多少、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相关规定等,会影响学生对法律的感知、认同和接受。法律学科是一门世俗的学问,融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等于一身,需要一批受过专门法学教育训练的、具有一定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任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方面都能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具有相应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招聘或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同时,可以聘用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专业人士作为兼课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和师资专业水平这一基础问题。教师的水平提升上去,学生的法律素质才有培养和提升的可能,否则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2.深化法律教学改革。任课教师首先应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精神,要以法律素质为中心优化法律部分课程内容,突出公平、正义、自由、秩序、平等、人权等法的基本精神,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方式,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专业情况等,选取一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就业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讲授;更新教学手段,引入案例讨论法、课堂法律辩论、创设法律情景、角色扮演、模拟法律实践等,增加学生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社会上的法律资源,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如在课堂上引入“今日说法”等法律栏目,增加课堂生动感和现实感。在课外,要进行一些法律实践活动,如到法院旁听、到法院检察院参观、访问监狱拘留所等,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大学生不仅能直接感知法律的权威,同时能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自身的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需求感和紧迫感。

3.加强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校园法律文化即是将法律文化应用于大学校园,营造一种利于教育者管理、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氛围,使大学校园里学习的学生,工作的教职工在此氛围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发形成的一种法观念、法意识。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们的主要学习和活动场地,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这个特殊的文化传递空间,建设校园法律文化,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学法、讲法和用法的法治氛围,使大学生、教师都在一种讲法律的环境下学习、工作,在此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法治观念和法律行为会慢慢渗透到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事,保证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相应法律的要求;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合法权益,这能对大学生起到一种示范、教育和陶冶作用。其次,把校园法律文化建设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设定校园法律文化宣讲月、法律咨询宣传日、优秀法律电影展播、优秀法治人物报告会等;与当地司法机构联系,开展法律活动进校园,如校园模拟审判、法官、检察官、律师与学生面对面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践行法治的信念。

三、改善地方法治环境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外部保障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是在某一个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的法治状况有着更为切身和直观的感受,地方法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如果地方社会现实法治环境较好,就能巩固和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他们也能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相应的法律行为;反之,则会明显消解他们十分脆弱的法律素质。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地方社会也要承担起重要责任。

1.优化地方社会道德环境。法律与道德二者密切相连,法律否定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法律肯定的行为,也就是道德倡导和赞扬的行为,法律的实施以及实现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素质的高低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表现,但人都是在一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在创造人”。在个体的道德素质养成中,社会道德环境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道德环境是指道德主体所处的道德生活背景,指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从价值观出发,道德环境可以分为优良环境和恶劣环境。良好道德环境有益于道德修养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加速道德社会化;恶劣道德环境不利于道德风气的形成,反而还会强化不道德风气的泛滥。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观念和行为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渗透、感染作用,提升和巩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反之,地方社会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价值观混乱,则会严重败坏了地方社会风气,会对生活和学习在该地的大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摧毁他们的道德素质。因此,对地方社会而言,要坚持法治和道德建设相结合,积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地方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地方民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最终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法治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共同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育创造优良的社会道德环境。

2.借鉴地方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法律问题从开始就明显不仅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种文化问题”,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注重从本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吸收养料,将中华文化精华与依法治国相连接,为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治理,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