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分析
2016-03-09杜彦艳郝冀洪李顺义
杜彦艳,郝冀洪,李顺义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检验科,石家庄 050011;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石家庄 050000)
·个案与短篇·
1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分析
杜彦艳1,郝冀洪2,李顺义2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检验科,石家庄 050011;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石家庄 050000)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人类细小病毒B19;再生障碍危象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再生障碍危象与细小病毒B19感染的关系,已有研究报道。虽然其他病毒性疾病可引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失代偿表现,但由B19病毒感染诱发者非常少见,且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B19病毒感染导致的再生障碍危象,多数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现报道1例33岁成年男性由B19病毒感染诱发的再生障碍危象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3岁,5 d前由于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8 ℃,伴畏冷,无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有头晕等贫血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输液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3月2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2 结 果
2.1家族史患者母亲曾因黄疸、贫血行切脾治疗;2个女儿均贫血。
2.2机体检查体温38.5 ℃,呼吸25次/分,脉搏104次/分,血压122/58 mm Hg,神清,皮肤巩膜黄染,无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等,无触痛。
2.3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WBC)4.3×109/L,NE% 43.0%,LY% 43.2%,MO% 11.4%,EO% 1.9%,BA% 0.5%,血红蛋白(Hb)51 g/L,红细胞(RBC)1.5×1012/L,红细胞压积(HCT)11.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7.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30.0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42 g/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8.8×109/L,血小板计数(PLT) 139×109/L。(2)尿常规:尿胆原34 μmol/L,胆红素(-),尿沉渣检测红细胞计数增高57.5/μL,余阴性。(3)生化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9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39 U/L,尿素(UREA)4.3 mmol/L,肌酐(CREA) 47.3 mmol/L,血清总胆红素(TBIL)68.8 mol/L,直接胆红素(DBIL)17.8 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均在正常范围。乙型肝炎表面抗体32.72 IU/L,乙型肝炎核心抗体0.026 COI,乙型肝炎病毒DNA<1 000 copy/mL,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阴性,Coomb′s试验阴性,凝血常规检查均正常,自身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检测正常,补体C3 0.41 g/L,补体C4 0.054 g/L,类风湿因子79.5 IU/mL,抗链球菌溶菌素“O”181 g/L。人细小病毒B19 DNA测定(定量):7.83×107IU/mL(参考值范围小于1 000),红细胞脆性实验:开始溶血 0.48%,完全溶血 0.36%,冷凝集试验阳性1∶64,铁蛋白增高2 000 ng/mL,血清叶酸增高20 ng/mL,维生素B12正常。骨髓CD55和CD 59均阴性。
2.4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杆状核粒细胞13%,分叶核粒细胞40%,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7%,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10%。外周血涂片中可见较多球形红细胞,占36%。
2.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计数1 000个有核细胞,粒系占67.5%,红系幼红细胞少见,早幼红细胞占1.0%,中幼红细胞占0.5%,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多见球形红细胞。巨核细胞22只,血小板成堆可见,可见大血小板。形态学考虑为纯红再生障碍危象。
2.6骨髓活组织检查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粒红比例增高。
2.7临床诊疗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临床给予输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及林甲酸钠抗病毒治疗,待患者体温正常、感染治愈、贫血纠正、骨髓报告显示红系增生活跃,具备手术切脾条件后,转至肝胆外科行脾脏切除手术后出院。
3 讨 论
该患者血象RBC、Hb显著减低,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骨髓象中单纯红细胞系减少,而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球形红细胞多见,考虑为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PRCA临床较少见,是一种以贫血、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骨髓单纯红细胞系统造血障碍为特征的血液病。PRCA 可分为先天性PRCA和获得性PRCA,后者又可分为一过性获得性PRCA和持续性获得性PRCA[1]。Ammus等[2]提出PRCA的诊断标准:(1)显著的慢性正细胞正色素或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减少或缺如。(2)骨髓有核红细胞显著减少直至缺如,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3)周围血白细胞数和分类正常。(4)血小板数正常,无出血现象。(5)无髓外造血证据。该病例符合诊断标准。
该疾病应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所致继发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相鉴别。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有贫血、溶血性黄疸、脾大和球形红细胞增多。病程多为慢性贫血伴急性溶血发生。分子遗传学主要包括锚蛋白及膜收缩蛋白异常[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后天获得性疾病,是由于体内产生与红细胞自身抗原反应的自身抗体,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从而引起红细胞破坏的一种溶血性疾病,Coomb′s试验结果阳性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本例患者有HS阳性家族史且实验室检查Coomb′s试验阴性,支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之诊断。
该患者细小病毒B19(HPV B19)DNA测定阳性。 约90%以上的成人可检测到细小病毒抗体,病毒感染多发于40岁以内,25%的感染者可无临床症状,50%伴有皮疹,对潜在红细胞缺陷患者,细小病毒B19可引起严重的再生障碍危象[4]。HPV B19以红细胞表面P血型抗原糖苷脂(GP4)为受体,复制需处于分裂过程中的宿主细胞,因此红系的前体细胞成为HPV B19的靶细胞,从而导致骨髓红系造血的抑制[5]。有研究报道,再生障碍危象发病机制中HPV B19是诱发再生障碍危象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患有溶血性疾病[6]。Tavil等[7]和Carzavec等[8]分别报道1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HPV B19诱导的再生障碍危象,但国内罕有报道。一些患者由于骨髓的代偿功能,一般无贫血表现,仅有一些轻微的临床症状(如乏力等)而未被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直到由环境因素(如感染等)诱发急性溶血及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才被确诊。应引起临床重视,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出现红系增生低下时,应考虑再生障碍危象或纯红再生障碍危象的可能性。
[1]薛军,谢晓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再障危象或纯红再障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6):748-749.
[2]Ammus SS,Yunis AA,蔡学杰.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8,11(6):471-474.
[3]Bennett V,Healy J.Organizing the fluid membrane bilayer:diseases linked to spectrin and ankyrin[J].Trends Mol Med,2008,14(1):28-36.
[4]邵惠训.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的最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0):3063-3066.
[5]卢新天.溶血危象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5):273-274.
[6]王天有.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的研究进展[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1):75-76.
[7]Tavil B,Ozdel S,Ozkasap S,et al.Aplastic crisis induced by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 as an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J].Indian J Pediatr,2010,77(10):1191-1192.
[8]Carzavec D,Gaina P,Vasilj A,et al.Aplastic crisis induced by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 as an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J].Coll Antropol,2010,34(2):619-621.
10.3969/j.issn.1673-4130.2016.19.069
C
1673-4130(2016)19-2803-02
2016-02-11
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