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敏恒在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活动中的作用

2016-03-09罗浩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路透社通讯社外国

王 海 罗浩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州 510420)



赵敏恒在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活动中的作用

王 海 罗浩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州 510420)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中国局势引发世界瞩目,政府组建全国性通讯社并收回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权,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路透社驻华记者及其远东分社负责人,赵敏恒利用其特殊身份助成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进而在推动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合作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赵敏恒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活动及其国际新闻观,为当今中国对外报道和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亦是纪念这位中国现代新闻(教育)家的最好方式。

赵敏恒; 中央通讯社; 路透社; 收回在华发稿权; 国际话语权

1931年“九一八”事件以后,国民党中央及其宣传部认识到国际新闻的意义与建立国际性通讯社以争取发稿主动权的重要性。于是中央通讯社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收回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在华外国通讯社中英文发稿权的活动。

中央社收回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权,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迂回过程。从1931年10月中央社收回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在华中文发稿权算起,至1939年11月中央社接收德国海通社电台并抄收和编发其新闻广播,中央社历经8年才完全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中英文发稿权,这实际上是一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及其中央社与路透社斡旋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斗争。路透社驻华记者赵敏恒(1904—1961,江苏江宁人,英文名Thomas Chao)亲历了中央社与路透社签订交换新闻合约的过程并助成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

1928—1945年间,赵敏恒历任路透社驻南京特派员、汉口特派员、重庆分社社长、中国分社社长,兼为多家外国媒体报道中国新闻。作为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新闻界的华人记者,赵敏恒以轰动世界的“藏本事件”、“西安事变”、“开罗会议”报道而享誉海内外并获得路透社颁发的“金烟盒奖”。当代国内新闻学界将其誉为“最了不起的华人记者”(陈玉申,2007)、“一代新闻奇才”(黄建东,2013)、“特立独行的民国著名记者”(刘亦实,2006)。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赵敏恒以其路透社驻华记者和负责人的身份,一直在利用机会帮助中国同行并为中国媒体发展出谋划策,他呼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把中央社改组为全国性通讯社并助成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旨在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我是中国人,替外国通讯社作事,用英文写新闻稿,总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不问将来能不能用中文写新闻,能不能参加中国新闻事业,至少我应当往那方向去努力”(赵敏恒,1994:26)。

赵敏恒著有《采访十五年》《新闻圈外》《外人在华新闻事业》《伦敦去来》等著作,其中记录了他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系列活动并反映了其国际新闻观。马星野在给1994年版《采访十五年》作序时说该书是“赵敏恒先生努力新闻事业十五年经验的总汇”。而《新闻圈外》系赵敏恒主编的业务读物(肖沱,1997)。另有《外人在华新闻事业》中有关“中国外报”的系列文章,试图对某些主流外报和报人的故事进行论述,每一页内容都足以扩展成独立的一卷书”(赵敏恒,2011:5)。《伦敦去来》系赵敏恒受时任《新民报》社总经理陈铭德(1897—1989)之请,在1944年11月18日至1945年4月中国访英团由重庆到伦敦往返旅行和考察过程中撰写的日记体裁之通讯。

当代大陆新闻学著述在援引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民初中国通讯社建设状况及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的过程:“1934年11月14日,它(上海国民新闻社)与德国海洋通讯社合组‘国民海通社’,在南京发稿。1937年,中央通讯社与德国海通社签约,收回该社在中国的发稿权,国民海通社即告结束”(王润泽,2011:244)。随着中央通讯社的逐渐完善,收回外国通信社的发稿权渐成事实,原先在国际电讯中所冠有的“路透社某某日伦敦电”、“哈瓦斯社某某日巴黎电”,自此都改为“中央社某某日伦敦路透电”、“中央社某某日巴黎哈瓦斯电”,“中央社获得了过滤外国通讯社的权力,使得来自国外的谣传或歪曲报道鲜现报端”(向芬,2012:57)。

关于赵敏恒及其新闻活动的研究,大多数新闻学著述聚焦于他留学美国后回到祖国从事新闻事业并在有关中国国际事务的重大报道中大放异彩上面,个别文章从新角度分析赵敏恒的国际新闻活动,如《论民国名记者赵敏恒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鲍晓明,2010)、《著名记者赵敏恒留美学习新闻的经历及启示》(邓绍根,2010)等文章分别对赵敏恒新闻专业精神及其影响、赵敏恒留学美国在中外新闻交流中的作用加以分析。至于赵敏恒利用其特殊身份助成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并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史实,大多数著述只是提及其中的细节,缺乏系统的分析。

本文旨在梳理关于赵敏恒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著述和文献,分析其在倡导中国政府组建全国性通讯社以立足于国际传播领域、助成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探索中国报刊和通讯社与国外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等争取国际话语权活动中的作用,为当今中国对外报道和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一、呼吁政府组建全国性通讯社

从法国哈瓦斯社、德国沃尔夫社和英国路透社三大世界通讯社的崛起至20世纪30年代初,在进入中国新闻市场的外国通讯社中,路透社独占鳌头。1872年,路透社总社派科林斯(Henry W. Collins)来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其业务范围包括中国、俄属西伯利亚、朝鲜、日本、菲律宾、婆罗洲等地,开启了在华外国通讯社角逐中国新闻市场的竞争。美国合众社于1922年打进北京和天津报业市场,1929年3月正式在上海成立分社并扩大供应中国报纸的新闻;美联社于1926年征得路透社的同意在日本和中国推广业务;哈瓦斯社于1927年进入中国市场,1931年10月正式成立上海分社并给中国报纸发稿;日本日联社、东方社等在1926年之后相继打入中国新闻市场。早期在华外国通讯社活动仅限于采访中国新闻并发往世界各地,继之则在中国重要城市发稿,将在华采访的新闻供给中国报纸采用。

在中央社改组并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权之前,外报和外国通讯社垄断着中国新闻市场。在华外报,尤其是英语报刊对中国国内外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为分布在天津、北平、上海或者汉口的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或者日本报刊提供日常信息。外报也是中国人获悉外国信息的惟一信息来源。在赵敏恒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华外报的通讯员和记者主要依赖该国的外国报纸来传递信息资料,驻华外国记者或通讯员的捷径和惟一出路就是从当地的外国报刊中获取所需要的邮件和传真资料。中文报纸通常从路透社得到有关世界和英国的新闻,从美联社得到美国新闻,从日本新闻联合社和日本电报通信社得到日本新闻。因此,在中国创立一个全国性的新闻通讯社是非常必要的。全国性通讯社一旦建立,就可以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通讯社结成联盟,中国通讯社发布的新闻将自动通过路透社、合众社、日本联合通讯社、塔斯社等国际性通讯社发送到国外(赵敏恒,2011:3-4)。

当其时,中国记者地位低下,其采访新闻的能力远不及外国记者,尤其是战地新闻的采访水平更低。因此,“我国报纸仍不能不饮鸩止渴采用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稿件”(冯志翔,1974:140),“当年新闻传播,国内通讯零乱复杂,不易微信;国外通讯取舍由人,无法运用。而且外人在华所办之通讯社,往往凭其主观之好恶,作为发布消息之依据,以致讹传臆测,莫衷一是,影响视听,至为重大”(方治,1974:17)。中国需要一个国家通讯社来报道中国事务并向世界表明政府对于国际事务的立场和态度。

赵敏恒从自身新闻生涯中感受到,在新闻发布方面,中国的电报和交通困难是让人最感觉头痛的,“我国的国际交通工具,确有改善和充实的必要,不然将时时感觉到我国消息太慢和不够的缺点”(赵敏恒,1994:97)。中国发布消息的时间,应当尽力赶早,予记者以充分时间,发往国外既可以按时见报,又可以增加发往国外电报的字数;应效仿英美普遍采用的预先发表新闻的方式,“其最简单办法,国府厅秘书外交部宜每周定期接见外报记者,答复质问。倘有重大政治问题,外报记者欲谒见当局得负责谈话时,在可能范围内,当局宜不拒其谒见。倘虑其记载失真,则可检阅电稿。此外政府宜设有专员,常以非公式的方法,与在华有信用之外国记者,有交际之周旋,代谋其职务上之便利,此亦息谣之道,应为政府所留意者也。”(《大公报》,1931-04-13)

与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报人一样,赵敏恒在记者生涯中经常感受到中西媒体运营与文化差异、中外政治势力挤压所带来的尴尬窘态。赵敏恒在南京任记者时,时常感到对于当时的政治人事,军事演变缺少认识,事情发生的意义和将来发展的趋势,毫无头绪。因此,他就请教于京报馆主笔赖景瑚、总编辑石信嘉和采访部主任罗佩秋等人。外方记者和媒体对中方记者和媒体的歧视,使得赵敏恒深刻认识到,中国自己须有健全的全国性通讯社,中国政府应该尽快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权。他曾经提议,在加强中央社的基础上,由中央社与路透社成立新闻交换合同,一则可以提高中央社的国际地位,二则也可开始收回新闻发稿权(赵敏恒,1994:22)。

自1916年北京新闻编译社成立各地通讯社先后继起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办和官办、外资通讯社发展迅速。从数量而言,民初创建的中国新闻通讯社不在少数,然而它们并未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通讯社进而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应有之作用,“惟多仅有招牌,实际之设备既简,主持亦不在意,或为一党一派之喉舌,或假以为活动之阶级”(黄天鹏,1930:118)。国闻通讯社、复旦社、中央社等通讯社所发布新闻虽然为各报所采纳,然而其规模小且依赖路透社或美联社之新闻来源;国民通信社与美联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中华通信社稍显灵活而规模尚小。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于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建中央通讯社,作为其官方通讯社。宁汉分流后,中央社迁址南京并在中央宣传部部长胡汉民主持下进行改组,1924年7月16日发布的国民政府通令称:“鉴于国内缺乏中央通讯机关,特筹设中央通讯社,现经筹备就绪,于六月十六日正式发稿……”(思胜,1930),主要业务是报道党务消息,后其报道内容扩大至国内外新闻并向全国各地报纸供稿,成为国民政府的舆论机关。

“九一八”事件激起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热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中国组建全国性通讯社并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权,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近觉悟人士极力主倡组织一国际通信社之议,以谋发展独立矣”(黄天鹏,1930:119)。《中央日报》连续报道,“蒋主席昨召见东北民众代表 垂询日军蹂躏东北现状 代表等请通缉亲日汉奸否认非法组织 设立国际宣传社俾世界明瞭日军暴行”(《中央日报》,1931-10-20),“首都各界抗日救国会呈请中央设立国际宣传机关 组织方案已经昨日常务会通过”(《中央日报》,1931-10-20);“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布雷和程天放组织召开系列记者招待会”(《中央日报》,1931-10-10),在推动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同时,为全国性宣传机构的设立营造了社会氛围。时任美联社东京分社经理服安(Miles W. Vaughn)说:“关于中国的消息,应由中国新闻界组织的通讯社采访搜集,以供给中国之各报纸……。美联社不相信,外国人所办的通讯机构越俎以专访中国的新闻,能使中国的读者满意。换言之,若一国能自行组织通讯社以传递本国之消息,则可使国民最为满意”(赵敏恒,2011:5)。

1931年12月,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调查中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争端。1932年10月2日,调查团发表关于日本侵略行为“九一八”事件的李顿调查报告,24000多字的中文译本下午四时从外交部送达,次日京、沪两地报纸刊出,调查报告全文同时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刊出。李顿调查报告在国内外的刊出,终使得国民党当局认识到建立国际性通讯社之必要,“直等到二十年沈阳事件发生,大家才感觉到国际宣传的重要”(赵敏恒,1994:22)。1932年5月,国民党当局将中央社与《中央日报》一同改组,任命萧同兹为社长,旨在把中央社打造为国际性通讯社。

二、助成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在华各外国通讯社纷纷以极低的待遇雇佣当地临时记者,这种做法使得记者队伍的水准参差不齐,新闻报道中出现了很多笑话,成为在华外国通讯社所犯严重错误(赵敏恒,1994:49)。他们的立场与背景与中国媒体不同,所以时常有意或者故意在报道中造谣,刊出离奇或者不利中国的消息。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于国际消息的接收和发布严格把关,副部长陈布雷和程天放因中央社误发国际消息而自请处分,“中宣部两部长自请处分 为中央社误发国际消息”(《中央日报》,1931-10-22),“关于中央通讯社误发国际消息,致引起社会种种误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布雷、程天放应予警告,中央通讯社负责人交宣传部查明严予处分”(《中央日报》,1931-10-23)。从中看以管窥,国民党中央及其宣传部对于国际新闻之重视及其把中央社建设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之决心,而收回在华各外国通讯社发稿权,确有必要。萧同兹就任之初就极力加强中央社的组织和工作并着手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的事宜,“萧先生很希望能收回各国通讯社在华发稿权,路透社既然首先与中央社有合作关系,就先由路透社方面下手,那时各国在外国租界享受领事裁判等治外法权,在华各地记者所发消息,不仅在外国也在中国发表”(赵敏恒,1994:50)。

根据《伦敦去来》的记载,在1943—1944年中国访英团考察路透社时,路透社总经理张士乐(C. J. Chancellor)说他本人当时同意路透社在华英文稿交由中央社发稿,中央社有望成为中国代表通讯社,外国通讯社不得再在中国发稿。张士乐旅居中国20年,与中国新闻界相处至为友善,曾目睹中央社的发展,与萧同兹从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交涉时起过从甚密,渐次成为老友(冯志翔,1974:146)。但是,当时路透社的多数董事反对。他们认为,国际和平的唯一保障在言论自由,各国人民可以看到各方面的意见,国家观念的新闻就可以制造国际战争(赵敏恒,1945:86)。

在赵敏恒看来,路透社最初反对中央社收回其在华发稿权的提议,其理由是路透社是纯粹商业性组织,中国内政统一,新闻事业日渐发达,正是他们所希望而决不愿放弃的良好商场;各国通讯社彼此竞争极为激烈,你退我进,随时都在短兵相接,他们怕将发稿权交予中央社后,被其他通讯社压倒(赵敏恒,1994:50)。

赵敏恒亲历了中央社与路透社签订交换新闻合约的过程并在助成此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事后回忆说:“我事先毫无把握,路透社方面究竟愿意不愿意这样作……”(赵敏恒,1994:23)据赵敏恒回忆,1932年7月的某一天,程天放打电话给他并告之,“你以前所谈的办法,能否进行?如果可以办,合同随时可以签”(赵敏恒,1994:22-23)。赵敏恒即可电邀路透社远东总经理邓尔勒马上到南京。次晨,邓尔勒偕同继任远东总经理张士乐乘飞机到南京,立刻与程天放会同起草中央社与路透社交换合同,中央社接收路透社在南京、上海两地电台设备并收回其在北平、天津两地发行中文稿的权利,当天上午得到最高当局同意后,即在国际联谊社客厅内签字,中央社方面代表为陈布雷部长和程天放副部长(赵敏恒,1994:22)。

萧同兹社长向路透社方面说明中方收回发稿权是迟早问题,终究必得办到,发稿权交中央社后,路透社稿在华发布范围和效率,只有增进。在中方“有理有利有节”的催促下,路透社最终决定在华中文发稿权完全交予中央社,其暂时保留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汉口、青岛、广州等地的英文发稿权。1931年10月,中央社先后与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法国哈瓦斯社、俄国塔斯社签订交换新闻合约,收回各通讯社在华发行中文通讯稿的权利(中央通讯社,1971);1933年12月,与路透社续订交换新闻合约;1934年1月,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上海以外中国各地的中文发稿权,“[天津]路透社在华北发稿权已移交中央社办理。自五月一日起,路透社不再发稿(二十五日专电)”(《申报》,1933-04-26)。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发稿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路透社对中国新闻市场之垄断地位结束。

1937年1月,与美国合众社订立交换新闻合约并与路透社、哈瓦斯社续订交换新闻合约,“到抗战爆发之前,合众社、路透社等通讯社都将发稿权交给中央通讯社”(赵君豪,1938:79)。中国成功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中文发稿权,中央社所获得的大量国际新闻提供给国内报纸,国人可以及时获悉全世界发生的重要消息。

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实现了中国新闻发布权的独立。赵敏恒看来,中国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英文发稿权之后,租界和治外法权撤销后驻华的外国通讯社就应该向中国政府登记,接受中国政府规制的一切管理新闻事业法令来开展其业务;为了与路透社、合众社等外国通讯社展开业务上的竞争,中央社应保持和加强其全国性通讯社地位,而外国新闻事业在华组织应当成为中国公司,资本和主持人员大部分应当是中国人(赵敏恒,1994:51)。

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英文发稿权并崛起为国际性通讯社,具备了国家通讯社处理新闻的迅捷、确实、公正、平衡、完整之准则(冯志翔,1974:188-189),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及时而有效地将中国战事发布至世界,担当起国际性通讯社的责任并维护了国家利益。

三、探索中外新闻界合作的新途径

在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之后,赵敏恒继续探索两家通讯社之间合作的新途径。从1943年11月18日到1944年5月2日,以时任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为团长、由教育部常务次长杭立武(1904—1991)、国民政府要员李惟果(1903—1992)、新记《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胡政之(1889—1949)、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与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王云五(1888—1979)、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处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温源宁(1899—1984)、路透社远东分社记者赵敏恒等为团员的中国访英团历经半年的考察中,中方代表团积极争取中央社与路透社交换新闻与合作,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

辛亥革命之前,英国人通过所谓的买办和通事来认识中国,由于沟通不畅和中西文化差异,两国间有过战争和冲突。世界大战时期,同一军事联盟的两国应该彼此认识并建立良好的邦交关系,否则将有损于两国人民和政府的利益。赵敏恒在英国游历时不断劝服英国报纸应当多派记者到中国去,并希望英国新闻界领袖应当设法去重庆,看看战时中国(赵敏恒,1945:35)。

在赵敏恒看来,为促进中英两国人民的认识和友谊,中国应该使英国报纸多登中国的消息,政府应该改进拍发电报的方式:简单战报或官方公布消息,没有希望可以见报,只把最重要的消息拍发,加上解释即可;插进有趣的特写,使得消息兴趣化;每星期三发一篇校长(蒋介石)的电报,说明一周内中国大事的背景,使英国人士能明瞭中国各发面发展趋势(赵敏恒,1945:39)。

在考察战时英国广播业的过程中,赵敏恒认识到中英在电报发送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他呼吁路透社改进中国新闻发布,同时建议中国政府改进新闻电报的发送设备和效率并有效接收路透社相关国际新闻。在赵敏恒看来,重庆中央社接受路透社新闻渠道不畅,在游历伦敦时他极力与英方电务部交涉力图改善。结果,路透社用专机直发重庆,缩小电波宽度,增加了三倍发电力量;于重庆收报情况较好时间内,择要备发重要电讯(赵敏恒,1945:32)。

1944年1月4日,中国访英团一行访问伦敦。当日下午,英国新闻界在伦敦记者联谊会接受中国新闻学会公函,受到路透社董事的招待,总经理张士乐在致辞中说,路透社在中国已有70年历史,与中国报界向有密切与友好关系,过去12年与中央社有密切合作关系。胡政之先生发表英语演讲,得到路透社同行的赞许(赵敏恒,1945:69)。在1944年2月8日召开的路透社全体董事会议上,董事会主席斯考德表示,英国报界希望与中央社保持友好关系,具体办法由赵敏恒和张士乐研究出方案,待赵敏恒回到重庆再与当局磋商(赵敏恒,1945:87)。

1944年1月5日上午,路透社总经理张士乐曾经约中央社伦敦记者任玲逊、路透社编辑部电务部主任与赵敏恒讨论如何改进供给中央社新闻稿的问题并提出了5条建议:第一,把发印度和发重庆的两个电台完全分开,过去是两个电台发同样新闻,现在决定分开,发重庆的电台不发去印度的电报;第二,编辑部选择新闻,只供给重庆,不受印度影响;第三,注意重庆收报较好的时间内,尽量供给新闻;第四,增加中央社由伦敦重庆电报字数并改订发报时间;第五,更改电台天线,使电波直达重庆(赵敏恒,1945:70)。

赵敏恒可谓路透社中坚守正义与民族立场的爱国记者。他关注祖国新闻事业的建设,特别重视中国报刊和通讯社在国际新闻和对外报道方面的发展,以自身经历的国际新闻报道案例影响着中国记者的采写业务和新闻理念,其本人在长期的新闻实践基础上比较和总结了中西新闻业之不同运行方式及其中国新闻业需要改进的地方,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赵敏恒为中国组建全国性通讯社并改善新闻接收和发布渠道而奔走呼号,他利用服役于路透社的特殊身份帮助中央通讯社成功收回路透社在华发稿权,在1943—1944年中国访英团在国外访问期间不遗余力地与外国媒体洽谈合作事宜,终使中国争取了国际话语权。

大公报馆.1931-04-13.取缔外国通讯社问题[N].大公报(1).

鲍晓明.2010.论民国名记者赵敏恒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J].新闻世界(8):172-173.

陈玉申.2007.“最了不起的华人记者”——赵敏恒[J].春秋(6):114-115.

邓绍根.2010.著名记者赵敏恒留美学习新闻的经历及启示[J].新闻写作(3):75-77.

方治.1974.在兹集[M].台北:萧同兹文化基金会筹备委员会.

冯志翔.1974.萧同兹传[M].台北:坤记印刷有限公司.

黄建东.2013.一代新闻奇才赵敏恒[J].文史精华(8):54-58.

黄天鹏.1930.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

刘亦实.2006.特立独行的民国著名记者赵敏恒[J].文史春秋(11):56-58.

思胜.1963-04-01.中央社创办史证[N].中央日报(8).

王润泽.2011.中国新闻媒介史(1949年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向芬.2012.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肖沱.1997.缅怀名记者、名教授赵敏恒先生[J].新闻大学(2):53-56.

赵君豪.1938.中国近代之报业[M].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赵敏恒.1945.伦敦去来[M].南京:新民报.

赵敏恒.1994.采访十五年[M].上海: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赵敏恒.2011.外人在华新闻事业[M].王海,译.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中央日报社.1931-10-20. 设立国际宣传社俾世界明瞭日军暴行[N].中央日报(2).

中央日报社.1931-10-06. 首都各界抗日救国会呈请中央设立国际宣传机关 组织方案已经昨日常务会通过[N].中央日报(2)

中央日报社.1931-10-22. 中宣部两部长自请处分 为中央社误发国际消息[N].中央日报(4).

中央日报社.1931-10-23. 昨日中央常务会议准鄂省党部召开全省代表会议 关于中央社误发消息分别处分[N].中央日报(4).

中央日报社.1931-10-10.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布雷和程天放组织召开系列记者招待会[N].中央日报(2).

中央通讯社.1971.中央通讯社大事记[J].中央通讯社特刊(11):26.Thomas Chao’s Role in the Activity of Central News Agency Regaining Press Right from Reuters

[责任编辑:许莲华]

WANG Hai LUO Haoming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 510420)

After Shenyang Accident happened on September 18, 1931,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in China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than before. It wa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of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to establish a state news agency and regain the press right from Reuters of UK, the United Press of America, etc.. Thomas Chao, a Chinese journalist worked for Reuters, took the advantage of his position as Reuters’ journalist and helped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regain the press righ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foreign languages from Reuters, and thus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rporations between China journalism and foreign journalism fiel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omas Chao’s international news view and his activities to gain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right for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of China today and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memorize Thomas Chao as a Chinese modern journalist.

Thomas Chao; China News Agency; Reuters; regaining the press right;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right

2016-05-03

王海(1967-),男,河南新乡人,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史、国际传播与传媒翻译。罗浩明(1991-),男,江西南昌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

G214

A

1672-0962(2016)05-0099-06

猜你喜欢

路透社通讯社外国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外国公益广告
狄邦事件路透社报道原文
侦探通讯社
侦探通讯社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