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身无私”
——《道德经》中自我管理的精髓解析
2016-03-09谢清果
谢清果,杨 芳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51010)
“无身无私”
——《道德经》中自我管理的精髓解析
谢清果,杨 芳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51010)
《道德经》中蕴含着特有的自我管理思想体系,即在“无身无私”自我管理的总体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开展自我约束、形象塑造、目标设计、自我积累与自我提升,最终实现“域中四大”之一的自我。
无身;《道德经》;自我管理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需要管理,甚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效的自我管理,并且自我管理是其他管理形式的基础和目的。何谓管理?雷恩认为:“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1]15霍得盖茨则指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1]15总之,管理是与人有关的活动,人作为一种具有主体能动性的高级生物,在参与有关管理活动的时候,各人的自我管理就显得极其重要,因为“管理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管理”[2]66,“帮助每一个人管理自己,提升每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是管理最基本的责任。让每一个人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管理才会有真正的前途”[2]79。
美国学者蒂姆认为:“在个人合理的价值观系统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时间与潜能,从而实现有价值的目标。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管理。”[3]在这个定义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蒂姆认为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一个人合理的价值观系统,也就是这个人的思想导向,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导向,自我管理才会产生对自身和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效果,否则,在错误的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无身无私:老子自我管理的终极指向
国内外对于自我管理的研究成果丰硕,如,蒂姆的《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对自我管理进行了总结性的定义和系统的分析、概括,是有关自我管理的代表性著作;马金海的《自我管理初探》是中国研究自我管理的早期代表作,主要是开启了研究管理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如何管理好自己;王永明的硕士论文《自我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主要是从当下的时代特点出发,论述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这些国内著述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人的自我管理,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自我管理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并且也主要是集中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方面,像邢文祥的博士学位论文《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系统阐述了老子的管理思想,自我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而且主要研究的是老子无为的自我管理思想。本文力求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探讨《道德经》与自我管理的关系,试图给予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自我以指导。
纵览《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总结了很多有关自我如何才能成为圣人的话语,像“不自见,不自明,不自彰”等等,对自我管理具有启发意义。其实这些都是具体的如何做的问题,而在最基本的价值观方面,老子提出了“无身无私”的思想。这个“无身无私”正是老子自我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精髓。
可以说,《道德经》所阐释的是一种精英管理的思想,因为从全文来看,老子是站在君王的角度向君王提建议的,而这些建议所针对的对象就是“百姓”。不过,这种精英管理的思想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这种精英管理思想的总原则就是“无身无私”。《道德经》的第七章中有言:“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如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如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在这两章中,老子都强调“身”与“我”的问题,结论就是“无身”。老子首先是以天地作比,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生存,它是在为万物的生存而存在,为万物提供生存的空间和时间,也就是像《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所阐述的一样,“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才会产生利益,而“无”才会产生作用,这就像是一棵树与整个天地一样,一棵树无论活多少年,最终会走向毁灭,这主要是因为一棵树是一个实体,有它的用处,可以用作木材,可以结果,可以乘凉等等,因为有这些用途,人们才会利用它,他才会因为被利用而灭亡,同时也因为有这些用途,也才会在失去这些用途的时候而自行灭亡。但是,天地就不一样了,天地是巨大的虚空,是承载所有实体的虚空,虚空是无法因为利用和被利用而灭亡的,天地的虚空是老子用来说明人自身虚空的形象的比喻,天地的虚空应用在人的身上就是“无身”,“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这就是老子自我管理中的“无身”的管理哲学智慧,正是由于无私,才能够成就自己。第十三章具体阐述了“无身”的思想,并在本章末尾升华为“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就是时时以无身无私的心进行自我管理,就不会有忧患的发生。
那么如何定义“无身”呢?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但道家却强调“无身”。儒家的“修身”是以礼乐制度为基础,是通过礼乐制度也就是外在事物来规范自己,但道家却反对这种外在的制度。《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去此。”《道德经》强调的是去除心性之外的实体性事物,是“为腹不为目”,强调自身的一种作为所带来的修养的变化,这与儒家所强调的依靠外在的礼乐制度是不同的,道家更多地注重个人的自我管理,而儒家强调的是礼乐这种大众规范的组织管理。因此,道家所表达的“无身”观点,也就是排除私欲。其实,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这个观点也是赞同的,在《解弊》中有这样的论述:“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蛇之声。闲居静思,则通。”徐复观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为:这反映出苟子对“心之本身”的不信任,心是“容易动摇歪曲的(危,倾),要靠客观的‘道’来作权衡。”[4]而心的容易动摇,在道家看来就是因为人有自身的存在,有欲望的存在,如果没有欲望的存在,就不会有心患,就如同天地这巨大的虚空一样,天地没有欲望,看似虚无缥缈,但却长久地存在。
老子所强调的“无身”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中的“超我”颇为相似,“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morality-principle)活动[5],而“本我”和“自我”都是以“快乐”为原则,服务于物质利益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身”,而“无身”就是为了达到“超我”。这个“无身”与“超我”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谓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发挥自己最优的潜能。这种“自我实现”也是自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无身无私”的自我塑造之道
自我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正如杨极乐所说,达成自我管理的途径有二:一是经由改变行为而达到自我管理;一是经由控制心思而达到自我管理。前者是藉由行为后果的自我奖赏或自我惩罚来达到自我管理的可能性;后者则藉由改变思考背后的信念来达到自我管理的可能性[6]。《道德经》对于自我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在“无身无私”价值观的指导下,经由控制心思进行自我管理。而具体的管理策略包括“吾丧我”的自我控制;“不自知”“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的“四不”;“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无之以为用”的自我发掘;“豫,犹,俨,涣,旷,浑”的自我形象塑造;“有无相生”的自我积累动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自我提升方式,等等。
(一)“及吾无身”的自我控制
作为道家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庄子在《逍遥游·齐物论》中就提到过“吾丧我”的观点,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自我管理的思想是一致的,《道德经》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吾无身”也就是“吾丧我”,只不过庄子更强调“丧”,也就是如何做到“无身”。关于如何做到“无身”,《道德经》第九章中提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就是“吾丧我”的具体行动之一,也就是不能有太多的物质性的欲望,不能过于锋芒毕露、骄傲自满,懂得“功成身退”,像春秋时期的范蠡,在辅佐勾践灭了吴国之后,激流勇退,平安度过一生。而太平天国时期的各路封王,就是因为抱有独占天下的欲望,最终被洪秀全残害。基于此,《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然后自问自答:“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之间进行比较的一个结果,而是从更高的层面告诉人们,只要能够“知足”“知止”,就可以寿终正寝。所以 “吾丧我”就是要抛开名、身、货,不必对得失斤斤计较,拥有“适可而止”的知足心境。《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也是强调“知足”的重要性,但是何为“知足”?《道德经》六十三章中所讲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段话对理解“知足”,很有启示意义。以无滋味为有滋味,排除了物质欲望与自我意识,这样才能改变物我对峙的状态,实现心与物的自然沟通,自然契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无身”境界[7]。
(二) “四不”的自我约束规则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提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老子认识到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自我管理的基本途径和目的之一就是自我认知。如何达到有效的自我认知,老子的观点就是“四不”,即“不自知”“不自伐”“不自见”“不自矜”,因为《道德经》中多次提到 “四不”,如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在这三章中,老子都提到要想在自己的人生中实现“明”“彰”“功”“矜”,就应该像圣人一样,有自知之明,要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见”就是不囿于己见,应该多与外界沟通,在众人的长处与短处之中提升自我,也就是像宋常星所说的那样“圣人不自见者,因物而见物,因事而见事”。“不自是”也就是“不自以为是”,就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性,正如宋常星所说的“圣人不自是者,因物之是而是之,因事之是而是之。”“不自伐”就是不自我夸耀。“不自矜”就是就是不能自我封闭,要学会与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传播学里面,“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就是人内传播。人内传播虽然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但是这个活动或者说是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环境保持衔接。“不自知” “不自伐”“不自见”“不自矜”,都是“不自”的表现,“不自”实际上是“无身无私”自我管理行为的具体体现。
(三) 恒持“三宝”的自我目标设计
《道德经》这部书很少提到“我”,但在第六十七章不仅提到了“我”,而且还提出“三宝”:“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一个“我”字,就是告诉世人进行有效自我管理所应具有的品质。这里的“慈”是自我管理中的内在修养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时常怀着一颗仁慈的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里的“俭”可以理解为生活上的俭朴,就是说自我不能有过多的欲望和要求,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指在自我管理中不能主观臆断,而是要有在天下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一定要与环境进行交流。 “三宝”也是“无身无私”主体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慈”是强调自身要拥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时时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就是“无身无私”;而“俭”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更高的自我实现,也是“无身无私”的价值观在具体行为方面的体现;“不敢为天下先”强调的是三思而后行的自我管理法则,而所谓 “三思”就不仅仅是考虑自身,还要瞻前顾后,缜密思考之后再行动,这就是对“无身无私”的具体执行。
(四)“豫,犹,俨,涣,旷,浑”的自我形象塑造
《道德经》第十四章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这是老子总结出来的修道的心法,也是自我管理的心法。一个人在自我管理的时候,要像冬天过冰川一般,不然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四邻也就是环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自己;要像到别人家做客一样时时注重自己言行举止,以主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要保持阳光的心境,以德报怨,对待任何的罅隙,都能焕然冰释;自身要时刻保持像原木一样的淳朴,没有任何的巧智;而胸怀应该像山谷一样虚空。《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山谷般虚无的生养之神永生不死,这就是老子做提倡的虚空,老子从谷中得到很多启示,一个人的心胸如果能像山谷一样处于相对于高山来说比较低下的位置,但仍能包容任何的事物,能够任风从谷底吹过,这就是宽容了。而“浑兮,其若浊”的自我管理方式,就是“和其光,同其尘”,是与万物浑然一体的一种超然和豁达。当遇到任何宠辱、大患时,只要是能够依据这七个方面的修炼心法进行管理,则任何矛盾都可以解决。当然,最重要的原则还是“无身无私”,一旦有了私念,这七个方面是不能执行好的。
(五)“有无相生”的自我积累
《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老子看来,天下的万物都是由虚无处而来。应用在自我管理当中,就是强调自我积累的重要性,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所以这句话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在自我管理当中,有些能力、经验是自己所不具备的,但正是因为不具备,所以才有了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也就是《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之以为用”,正是因为本来是没有的,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像是一张白纸,正是因为它上面什么也没有,也就是“无”,才能让刻画者随意勾画,从而产生了“有”。
因为天地的“无”,才为万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用”,这就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其指导思想就是“无身无私”的虚空精神。
(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自我提升方法
在自我管理之中,自我发掘、自我积累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自我提升。提升到何种高度是自我管理的关键部分。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提升”,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感觉好像是没有做什么事,其实什么事都做了。要想达到自我管理的这个境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要掌握了世界发展的一般的“道”就能“无为而无不为”。而这一切正是在“无身无私”思想的指导下实行的,其最终目的也还是复归虚空的自然。
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身无私”自我管理的佳境
自我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也是自我与他人、社会进行有效互动的基础,有效的自我管理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老子很重视自我管理,《道德经》结尾的第八十章总结说:“邻邦相闻,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并不是一种贬义的表达,对它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来解释,其中所隐含的意思是:老子的理想境界就是“小邦寡民”,“邻邦相闻,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小邦寡民”的具体解释。这就是要求社会成员都要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只有每个人实现了有效的自我管理,才能够达到“民至老死,不想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有效自我管理的前提就是“无身无私”,只有去除一切有关于自身欲望的私念,才能真正做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老子所言的“不相往来”要旨是启发世人导向自我管理,而不是要杜绝世人的交往。在老子看来,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使交往达到“往而不害,安太平”的和谐境界。
[1]王永明.自我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齐善鸿.精神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蒂姆.成功的自我管理[M].韩经伦,梁建,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150.
[5]何爱平.谈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在文学批评的运用[J].语文学刊.2011(2):98.
[6]杨极乐.大学道上——做一个快乐的大学生[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6:3.
[7]李劲辰.老子哲学中的管理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0(1):91.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6-09-07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与文化认同研究”(15BXW060);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项目“道家传播学的理论建构”(2010211089)。
谢清果(1975-),男,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海峡传播研究。
B233.1
A
1008-4630(2016)06-00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