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甘蔗小规模机械化收获及厢式化运输模式探讨
2016-03-09郭艺山谢武装许广球黄向阳高俊永
郭艺山,谢武装,梁 波,许广球,黄向阳,高俊永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16)
原料甘蔗小规模机械化收获及厢式化运输模式探讨
郭艺山,谢武装,梁 波,许广球,黄向阳,高俊永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16)
分析了目前我国甘蔗机械收获的现状,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山地、丘陵种植收获的小规模土地种植——半机械化收获——厢式化运输的原料甘蔗砍运模式,通过效益分析可以节约人工砍收成本80%左右,降低吨糖成本570元左右,显著降低制糖原料成本,提高我国制糖产业竞争力。
甘蔗机械化收获;厢式化运输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巴西、欧盟和印度的第四产糖大国或地区,也是世界第二大原糖进口国,保证我国食糖生产的稳定和品质尤为重要[1]。由于我国主要糖料产区(甘蔗产区,占我国制糖产量的90%以上)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边远山区,没有大规模的平整土地可以实施机械化种收,造成占制糖主要成本(约占制糖成本的73%)——原料及砍运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糖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3]。近年来国家在广西等地试点高产、高糖“双高”糖料蔗基地示范建设[4],通过土地平整,实施机械化收获,以期降低制糖成本,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定的困难,适宜经济性平整的土地资源有限,大量的坡地、山地实施难度很大,“双高”模式难以短时期内形成主流。因此,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甘蔗机械化种植、采收和运输模式,文章也是在此目的下,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小规模化种植及砍运模式,以期为我国制糖产业的低成本发展提供参考。
1 甘蔗机械化种收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人数的比例以年均2%的比例持续下降,同时我国蔗农老龄化加剧,甘蔗种、收等劳动强度极大的环节尚未实现机械化作业,造成我国蔗农劳动力的紧缺和生产效益的降低,导致劳动力成本占甘蔗生产成本的比重不断提高,平均达41%~42%,对蔗糖产业造成巨大压力,推广机械化技术是我国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推行甘蔗种收机械化可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糖厂发展的原料需要。甘蔗收割机械的作业效率高,小型机械化是人工收割的10倍以上,大型机械化是人工收割的50倍以上,因此,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制糖劳动力短缺及劳动力成本占比制糖成本高等问题,显著提升我国蔗糖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主要蔗区大多在丘陵地区,有着蔗田不成片,甘蔗种植不规则,田间管理不够科学,甘蔗长势参差不齐等问题。另外,我国农村甘蔗种植在山区的较多,蔗地海拔高差大,运输道路坡度大,对大型甘蔗机械化收割、剥叶作业和运输都非常不利。在大多数的丘陵地区,推广小型机械有着天然优势,比大型一体式机械更适合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地形,由于是半机械化模式,收获后的甘蔗含杂率低,更适合我国传统制糖生产原料要求。
2 模式概况
连块土地平整:在难以大面积进行土地平整的坡地、山地等蔗区,以5~8亩左右为一个模块,平整难度小,对于家庭、小型承包户等都有较好的规模意义,对于我国丘陵、小山坡等甘蔗种植区有也较好的适应性[5]。
小型种收机械:以2人操作模式进行小型机械化种、收管理,目前小型的种植机、收获机和剥叶机械已经商品化,其中影响甘蔗制糖产业成本的甘蔗原料成本,若采用小型机械化模式约是传统人工模式的13~18倍砍收效率,可以大大减少制糖成本,小型机械化剥叶含杂率可以控制在3%以下,每天两人组砍收可以达到25~30吨,砍收成本可降低70%左右。
厢式化运输:采用每个甘蔗车厢15~20吨蔗量计,只需将车厢存放于小块田的地头,每天一个地块进行周转,可以一个车头适配多个车厢,蔗车进厂快速卸、装厢,减少蔗车停卸时间,蔗场以甘蔗车厢排队卸蔗代替蔗车排队卸蔗模式,提高蔗车车头和车厢的利用率。
3 效益分析
3.1 小型机械化收获效益
每个熟练劳动力每天只能收约0.8~1.2吨甘蔗,每吨甘蔗以150元人工费用,以亩产5吨甘蔗计;小型机械以4GZ-9型甘蔗割铺机为例,可以深入土层20~30mm进行收割,每小时能割铺1.5~2亩甘蔗,每亩燃油约1公斤柴油,剥叶机以4BC-350A为例,每小时处理4~5吨甘蔗,含杂率≤3%,甘蔗未剥净率≤3%;机械化以每人300元每天人工费用,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收获4吨甘蔗,机械以400元每天耗材和折旧计;则通过计算,每千吨甘蔗收获成本为如下。
人工收获成本=150元/吨×1000吨=150000元。
机械化收获成本=(2人×300元/天+400元/天)×(1000吨÷32吨/天)=31250元。
每千吨甘蔗节约人工成本118750元,节约80%左右的人工成本。以日榨5000吨糖厂为例,60%的蔗源采用小型机械化,则100天榨季共可节约人工砍收成本3562万元,折合吨糖成本降低570元左右,大大提高我国制糖产业竞争力。
3.2 运输效益分析
根据钮公藩资料数据[6],采用厢式运输模式每辆车效率是现有运输模式的5~6倍,运输车辆数改为三班制后仅是现行模式的15%,每天运蔗次数由2次提高到12次,每台车运蔗量由30吨提高到180吨,进一步降低制糖企业由于运输环节造成的人员费用,节省蔗农的甘蔗装车费,减少甘蔗在地头的滞留时间,减少蔗糖分转化损失。
4 政策支持和补贴
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已得到国家的认可,针对我国边远地区的蔗农经营的地块,适当的平整和小规模化经营对蔗农、制糖企业和当地政府都有很好的经济意义,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与制糖企业一同进行合理的规划,改造现有的道路交通,对相关农机进行适当补贴,制定合理的甘蔗收购模式和价格,保证蔗农利益和制糖产业的稳定。
5 小结
由于我国甘蔗种植区域限制,推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在经济上和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进行小规模的半机械化种收模式,进行互助、互惠合作化建设,加大农用机械的推广力度,进行甘蔗运输模式改造,更有利于我国制糖产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1] 贺贵柏.试论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甘蔗糖业,2012,2:54-57.
[2] 黄勇.北海市甘蔗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广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6.
[3] 覃泽林,孔令孜,李小红,等.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竞争力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4):722-728.
[4] 吴品毅.广西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一种新模式的探讨——扶绥县渠芦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糖业,2015,8:3-5.
[5] 吴玉震,孙炎,文灿,等.云南省甘蔗适度规模经营趋势研究—以云南省弥勒县为例[J].当代经济,2010,8(上):80-81.
[6]钮公藩.原料甘蔗运输一种新模式的探讨[J].广西糖业,2014,12:3-8.
S566.109.1
B
2095-820X(2016)03-02
2016-05-2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B070701005和2016A020210018);广东省科学院科研平台环境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6GDASPT-0208)。
郭艺山(1984-),男,工学硕士,研究方向:制糖综合利用。
高俊永(1980-),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天然溶液提纯及过程强化,prcsir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