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文化传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基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
2016-03-09陈冰玲
陈冰玲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东 潮州 521041)
母语文化传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基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
陈冰玲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东 潮州 521041)
当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美文化的输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应坚持文化导向的英语教学观,注重母语文化传播以及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通过发挥学校的引导和规训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应积极推进英语本土化研究, 加快“中国英语”进课堂的步伐;还应重视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构建,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母语文化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以上途径可使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掌握语言应用能力、增强母语文化认同和传播母语文化的多元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 母语文化身份; 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对外交流频繁,而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通用性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梦”的背景下,英语交际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还承担着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功能。然而,当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却恰恰忽略了这一重要功能,仍然停留在“为了学会英语而学英语”的阶段。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承及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剖析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传播功能缺失的原因,并寻找解决的策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母语文化身份认同,使英语真正成为交流、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认同
语言学习对于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源于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密切关系。文化身份,又称文化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某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认可与接受。它是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的总和,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的文化基因和对文化归属的认同感,是一种带有鲜明族性标志的向心力(段龙江,2006)。语言则是文化身份的外在表征(Joseph, 2004:68),具有极强的文化身份标志作用。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过程中,受到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及价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自己已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群体归属等进行重新审视,并重新追索与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今天,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作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通用语言,英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蕴涵着“美国化”、“西方化”、“现代化”、“后殖民主义”等涵义(余芬蕾,2011),这已得到诸多语言研究者的认可。著名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认为,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于确定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中的“身份”至关重要,运用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或思想;用一种语言写作、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就是自己被这种语言所隶属的文化逐步殖民同化的过程(林碧玲,2014)。在非英语国家,英语的学习促进了西方英美文化的渗透,使个体只对自身民族、所属种族的文化形成认同的规约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文化身份的选择性日益突出,换言之,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的归一性和单纯性呈削弱的趋势。
学习英语,并不意味着就应当毫无保留地接受英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等的“同化”。作为一个社会人,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更应该符合其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认同的主流趋势,这样才能使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体现和发挥其社会价值。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要加强母语文化身份的塑造,避免受到西方英美文化的过度“同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分析
关于二语习得对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国内外早有学者注意到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如Hansen,et al,1997;高一虹,等,2003;高一虹、周燕,2008),但大多局限于理论分析层面。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存在误区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几乎都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这一目标来开展,针对“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等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其中情景式教学和引进原版教学素材是备受推崇的改革方式。很多教师认为,中国人讲不好英语,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接触真实的英语环境,英语教学应该积极创设讲英文的情景,以英语的逻辑思维来学习和运用英语;最好是能到英美等国家游学,体验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人情,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同时,为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加大了英文原版教材及有关教学素材的引进力度,教材中大幅度增加关于西方文化介绍的内容。有学者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1-4册)进行分析,64 篇阅读材料中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的语料共 44 篇,占总数的 68%,仅有 4 篇与中国文化相关,占总数的 6%(林碧玲,2014)。教材中与英美国家文化相关的材料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材料的比重严重失衡。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即改革过于重视英美文化的传播,对英美文化的重要性过于夸大,认为只有建立在充分了解、认同英美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学好英文。这可能造成学生对英美文化认识的偏差,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在一定程度上对母语文化产生自卑、厌倦、甚至抵触的心理,继而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二)西方文化的过分传播助长了“三明治文化”的形成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传播的西方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已经深入很多大学生的内心,加上社会上媒体、商家对西方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逐渐接受了西方的一些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学者对后殖民语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75%的学生认为在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有优越感;79%的学生认为在系统学习英语之后,开始对中国的一些传统习惯或观念产生了反感,甚至是拒绝接受;65%的学生已经把洋节日变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78%的学生认为英语成绩的好坏决定了他们在进行交际时的信心(余芬蕾,2011)。
可以看出,在全球化引发的英语学习浪潮的影响下,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了夹层而合的局面:一方面,固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其传承性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已经发生了变化乃至分裂,另一方面,在西式文化浪潮的包围下,英语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身份中,因此,有专家把大学生这种游离于两种不同文化夹缝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形象地称为“三明治文化”(张歆、黄河,2009)。
(三)另一种“哑巴英语”:跨文化交流中母语文化的缺失
“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更加开放,不但要求经济全球化,更潜在性地需要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推广。而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学校选用的教材中母语文化知识和本土化英语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明显出现了文化交流“输入”与“输出”不均衡的现象: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对中国文化进行正确地翻译、阐述,无法主动、有效地向对方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只能被动接受对方传递的他国文化信息。在一项对六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七夕乞巧节名称英译的调查发现,受试者英译的准确率之低令人担忧:超过 70%的只有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分别为 97.6%、92.5%、76%,而元宵节因为单词拼写错误只有58%的正确率,清明节和七夕乞巧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采用了解释内涵的方式来英译(余芬蕾,2011)。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虽然重视文化教学,但只重视英语文化,忽视了作为交际另一主体的中国文化。有效的交流必须以文化为基础,缺少文化基础的交流必然会产生阻碍交流的各种因素,使交流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进而影响工作的进展(孙建奎、宫钦言,2006)。如果学生对母语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且无法突破语言障碍将母语文化表达出来,那么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会缺乏文化自信,只能“沉默着”接收他国文化信息而无法输出自己国家的文化信息,也就无法成功地与对方就双方文化展开交流。现实中,即便是英语各项基本技能较好且熟悉西方文化的大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涉及到双语文化的交流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徐晓梅,2015)。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影响更为严重的“哑巴英语”。这种“哑巴英语”削弱了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造成他们母语文化身份的迷失和困惑。
三、大学英语教学促进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的策略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内化,最终都应归结到文化身份认同上来。基于对当前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分析,我们应将母语文化传承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
(一)坚持文化导向的教学观,增强母语文化身份认同
新形势下,英语教学要摆脱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缺失的困境,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教学观。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除了是一项教育活动外,还具有社会功能,承载着传播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只是学会英语,还要用英语这一语言交流工具为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化服务,推进母语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很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认识到,国际化人才的基本义务就是在对外交流中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在促进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使中国的文化繁荣发展、走向世界。很难想象,一个标称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年轻人,其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认同却完完全全被异域文化所同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经历了多次修订,1999年之后的大纲均提到了要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显然不能仅仅包括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素养,而应包含母语文化素养。只有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母语文化传承密切结合,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既了解英语文化,又坚守母语文化身份,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一个古老而又开放的泱泱大国公民的自信、自尊和自强。因此,应坚持文化导向的英语教学观,进一步明确地将“培养对自己的母语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对母语文化有良好的传播意识,具有较好的母语文化素养并能够突破语言障碍,实现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人才”定为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发挥学校的引导和规训功能,增强学生的母语文化自信
要构建学生的母语文化身份,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之外,学校的引导和规训同样重要。法国社会思想家福柯认为,学校具有规训的权力,而权力是制造知识的手段。他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到,“权力能够生产。它生产现实,生产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个人及从他身上获得的知识都属于这种生产”(Foucault,1979:194)。也就是说,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直接显现出来,学校控制知识内容的范围是知识规训的表现。学校对于知识内容范围的控制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积累和生产。简而言之,学校具有使知识合法化和对知识进行生产的功能。
大学生在思想、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还不甚成熟,学校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甚至是校园文化氛围,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智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学校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身份的形成。当今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不够全面和系统化。这就需要学校运用自己规训的权力,通过创设母语文化学习的条件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给他们,让他们乐于接受并深透了解母语文化。具体来说,除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之外,学校可增设母语文化拓展类课程,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扩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并引导学生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国际化的眼光、批判性的态度去对待西方文化。通过加强校园母语文化建设力度,唤醒学生“文化自觉”,增强他们发扬母语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同时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推动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母语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推进英语本土化研究,加快“中国英语”进课堂的步伐
在理论研究领域,经常会提到“本土化”,也即是将国外的理论研究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以适应在本国推行。实际上,中国的英语教学同样应该本土化,要体现为“中国英语”(不是“中式英语”)。“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陈新仁、曹燕黎、陈露,2014)。中国英语对于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英语专业技能外,还要积极参与母语文化培训学习,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投入到母语文化研究和应用中,创造出更多的规范化的中国英语,丰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内容,并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从而在对外交流中保持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征。此外,还应更新英语教材,增加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素材,比如介绍儒家思想、历史事件、地理风貌、重要节日、民族风俗等;除了传统文化,对于具有中国时代特征、反映中国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新兴热点文化也应加以介绍,使教材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这样,学生真切感受到母语文化就在身边,会激发他们学习并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兴趣,为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母语文化表达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无法正确地表达母语文化,母语文化身份的构建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因此,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在将母语文化“输入”学生头脑的同时,促进学生用英语“转码”后进行有效“输出”。学校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比如情景模仿秀、义务导游、地方景点名词翻译、历史文化名词翻译等等,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得到提高,母语文化身份认同感也得以加强;另一方面,这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传播母语文化的兴趣和潜能,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使学生在母语文化表达上更为出色。同时,学校可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除了共享的互联网资源,学校可以以校园网和局域网为依托,自主建设与母语文化英语表达相关的网络资源库,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样,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母语文化方面的模拟实践,获得母语文化教育的最佳效果。
(五)重视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构建
教学活动是主体间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促进的过程:教师在学生价值观、知识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提高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是我们开展有效性英语教学的目标,那么作为英语教学活动另一个重要的主体的教师应当构建什么样的文化身份呢?
大学英语教师既不能仅有本土文化身份,也不能仅有异域文化身份,而应当是这两者的有机融合。这是因为,一方面,英语教师是英语的学习者和传承者,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抛开英语文化身份;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作为培养实现“中国梦”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其民族使命决定了他们的本土文化身份。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和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虽然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提倡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但显然不应是以牺牲本土文化为代价来接纳、传播异域文化,而应坚持立足本土文化、利用异域文化的态度,应具有一种双重文化的视野和自由转换能力(文辉,2014)。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帮助学生建构母语文化身份;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认识文化差异性,逐步把异域文化精髓移植到本土文化之中。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既了解异域文化,又能不被异域文化所异化,才是“本土化、国际化视野兼具”的人才。
综上,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应坚持文化导向的英语教学观,注重母语文化传播以及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通过发挥学校的引导和规训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应积极推进英语本土化研究,加快“中国英语”进课堂的步伐;应重视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构建,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母语文化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以上多种途径,使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掌握语言应用能力、增强母语文化认同和传播母语文化的多元目标。
曹梅.2012.浅析文化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3): 36-37.
陈新仁, 曹燕黎, 陈露.2014.中国英语的语用视角——基于央视9套《对话》节目中国英语使用状况的分析[J].中国外语(3): 12-18.
段龙江.2006.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热潮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6): 125-126.
高一虹, 程英,赵媛,周燕.2003.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5):25-35.
高一虹,周燕.2008.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基础阶段跟踪研究[J].外语教学(6): 51-55.
林碧玲.2014.全球化语境下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建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5): 109-112.
孙建奎, 宫钦言.2006.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100-104.
文辉.2014.试论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必要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87-90.
徐晓梅.2015.英语教学与母语力提升的有效契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5): 147-149.
余芬蕾.2011.后殖民语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调研[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3): 71-73, 96.
张歆, 黄河.2009.略论英语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5): 71-74.
FOUCAULT M.1979.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M].ALAN S(trans.).New York: Vintage Books.
HANSEN J G, LIU JUN.1997.Social Identity and Languag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TESOL Quarterly (31): 567-576.
JOSEPH J E.2004.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责任编辑:萧怡钦]
O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CHEN Bingl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China)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to do with the overemphasis on English culture input and the neglect of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native culture in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o overcome this deficiency, we should: (1) adhere to the culture-oriented concep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2) strengthen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and (3) enhance students’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ampus guidance and discipline.Meanwhile, we should promote the studies of nativization of English, and quicken the pace of bringing “China English” into English classes.Moreover, we should endeavor to construct the dual cultural identity of English teachers, and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By doing so, college students can gain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 enhanc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be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ombination
2016-03-08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教育科研类)项目“区域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研究——基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2014GXJK121);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4年度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建构——基于区域文化的视角”(2014-C-12)。
陈冰玲(1980-),女,广东汕头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英美文学。
H319
A
1672-0962(2016)06-0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