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6-03-08吴永良
吴永良
【内容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语言、资料、实物、生活经验、时政热点、模拟等为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方法 兴趣
课堂教学就像一道大餐的烹饪,历史这道大餐有着丰富的原料、足够的作料。但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历史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在时空上永远是分离的,而新课程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好的达成教学的目标。
一、以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创设情境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情感的真诚投入来创设氛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助语言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有感情的朗诵《满江红》。使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又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用这样的语言渲染气氛:“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1894年,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以多媒体音像资料创设情境
许多历史事件,通过音像资料放映,既可增加课堂容量,节约时间,也可以达到教师语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因为它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中国人民达30万,仅凭教科书上短短一句话显得苍白无力。若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又如学习“五四爱国运动”,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广大青年学生站在时代前列的强烈责任感和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从而加深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以史料、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情境
如学习“隋朝大运河”,展示与大运河有关的两首诗,这两首诗对大运河一褒一贬。进而设问:“两首诗中的‘河是同一条,这条充满矛盾的河是什么河,为什么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学习《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充分展示四大文明古国成就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光辉灿烂的文明。再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用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设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如学习秦汉时期医学成就时,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可以首先让学生“描述你所看到的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在学生的描述中,概括出中医治病的方法特点,从而引入这一内容的学习。学习《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时,提问学生身边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有哪些?都是以什么为动力和手段的?在学生回答出电车、汽车、飞机、电话、手机、电报等的基础上,概括指出这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五、以教材与“时政热点”结合创设历史情境
如学习《伟大的转折》,用一组组图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使学生感受变化之大,自然生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认识。又如学习“地区冲突”时,精心制作一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在我国儿童欢庆“六一”的大背景下,逐个推出特写:巴勒斯坦“儿童的眼睛”(面对荷枪实弹士兵“惊恐的眼睛”、望着炸成废墟般家园“忧伤的眼睛”、病床上伤痕累累孩子的镶在骷髅般脸上的“饥渴的眼睛”……)这一双双“眼睛”使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深思:“他们怎么了”?迅速进入了探究的“佳境”。
六、以角色扮演、形象模拟、学生讲故事等方法再现历史情境
教师要善于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如学习《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与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班里的学生摇身一变有的成了汴河上的船夫,有的成了忙碌清贫的饮食摊主,有的成了出身高贵的官员,有的成了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大家现身说法,俨然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浑然不知身外的现实世界。
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创设的情境的不能是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层次、思维、能力的自觉渗透的;二是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和内容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出发。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