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需要“咬”

2016-03-08俞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革命家炼字

俞璐

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改之前有一篇文章,篇名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遗憾的是,课改之后,这篇文章从必修教材中删除了。更为遗憾的是,因为删除了这篇文章,使得整个必修教材缺失了驳论这方面的“例子”。

立论与驳论,是议论文的“两翼”,若忽略了驳论,似乎就有一种“失衡”的感觉。每念及此,常常惋惜。

最近,重新研读《咬文嚼字》(人教版必修⑤),眼睛倒是一亮。因为,单看本文的开头部分,它就是一篇十分典范的驳论文章。

请看——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先看行文的内容及思路。

文章第1段,列出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和做法。观点是:“‘你是什么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而“‘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做法是: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

第2段,批驳上述的观点和做法。

先驳观点。主要通过例子来进行比较,认为:“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你是什么”不一定是单纯的叙述语。且得到不同的结论:“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再批评做法。主要是说理分析,认为援例修改,将“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的做法似乎并不很妥。

两段文字,既批驳了对方错误的观点及做法,又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观点,破中有立,是实实在在的驳论文。

再看行文的语言,也很耐咀嚼。仅举两例:

1.“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句话中的“好”的意义,绝不是通常意义的“好”,而含有“典型的”意味。在作者看来,这是个炼字的反面典型。

2.“不过郭先生如果还记得《水浒》里的用语”——这里的“如果”是假设,但又绝不是通常意义的“假设”,其中含有的讽刺意味十分明显。试想,一个以学问著称的人,若不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这样含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正是驳论文语言的特色。

最后,看行文的字数。行文很短,只有780多字,但内容丰厚,这样的文章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我们能把这部分文字截取下来当作驳论文来学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然而,实际教学中情况完全相反。

主要原因是,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做了以下解读:《咬文嚼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4月第二版,第75页)

《教师教学用书》告诉教师,1、2两段主要是说明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绝大多数教师必将依据这样的解读,引导着学生研读文本。这已与驳论相距万里了!

其实,将1、2两段放在全文中来看,它只是文章的“引子”,其目的是要引出自己的观点。如此明白的道理,不知道《教师教学用书》为什么会不明白。

因为这样,本可以独立成文的1、2两段,一篇好端端的驳论文被忽略了。可惜!

可惜之余,我想到:

1.作为教师,对待教学用书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不能迷信、盲从,参考书只能参考。

2.教师解读文本,一定要下功夫去读原文,要读出自己的“个性”来。不下这样的功夫,很难真正地进入文本。

3.要用活教材。譬如《咬文嚼字》1、2段,就完全可以把它看作驳论文。

(作者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革命家炼字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
老一辈革命家与军队条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