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2016-03-08王静
王静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王静
玉米中后期主要指穗期(拔节至开花)和花粒期(开花至成熟)2个阶段,穗期阶段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一般历时27—30天。其生育特点是根、茎(节间)、叶迅速生长的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和决定玉米穗数、穗子大小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促秆壮穗,防止倒伏,防治病虫害,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一、中耕培土
在喇叭口期连续中耕两次,深度5—7厘米,掌握行间深一些、根旁浅一些,以防伤根。培土与中耕应同时进行,培土高度10厘米左右,可以增厚玉米根部土层,有利于气生根的形成和伸展,也有利于灌溉和排水,可疏松土壤、消除杂草、蓄水保墒、促根发育,有效防止玉米倒伏。在潮湿、黏重地块以及大风多雨地区,培土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二、加强追肥
玉米高产,果穗大,粒多,粒重,重施穗肥是关键。玉米后期追肥,一般进行3次。
第一次在拔节前后(苗高30厘米左右,7—8片叶)施入,攻秆肥。追施的目的主要是保证玉米植株健壮生长,促进玉米雌雄穗顺利分化。一般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也可追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沿幼苗一侧12—15厘米处开沟15—20厘米深施。
第二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叶展开), 攻穗肥。大喇叭口期(约在抽雄前12天)是玉米需水需肥的临界期,此时施肥效果最佳,过早或过迟,效果都不好。亩追施尿素30公斤左右,一般距玉米行15—20厘米,深施10厘米左右。
第三次在雌穗3%—5%吐丝时追施,攻粒肥。这次追肥对防止叶片早衰、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高产田可亩追施15公斤左右,可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叶面施肥,每亩用尿素0.5—0.7公斤加磷酸二氢钾0.2公斤,兑水50—100公斤,再加入杀虫药兼防治玉米螟。
三、浇水
玉米后期正值雨季,田间浇水要视土壤墒情而定。浇水要进行4次。
第一水:拔节前后浇拔节水,60立方米/亩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即可;
第二水:大喇叭口期灌水,80立方米/亩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即可;
第三水:开花至籽粒形成期,是促粒数的关键水;充分供给水分,对提高花粉生活力和受精能力,增强玉米结实力,减少秃顶缺粒有重要作用。
第四水: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水。籽粒灌浆过程中,如果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涝,以防涝害减产。
总之,浇水要看天看地,掌握适度。多雨年份,积水地块,特别是低洼地,遇涝应及时排水。
四、防治病虫
玉米中后期是害虫的多发期,主要害虫有蚜虫、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等。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螟在小喇叭口期(第9—10叶展开)用3%辛硫磷颗粒剂0.5千克掺细沙7.5千克混匀后撒入心叶,其防治效果较好。
病害主要是叶斑病、青枯病、锈病、褐斑病等。
叶斑病。发病轻重一般与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有关,当病叶率15%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然后喷洒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青枯病。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又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在玉米灌浆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多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发现零星病株时,用多菌灵500倍液浇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防治锈病可在初发期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75—100毫升喷雾防治等等。
五、化控技术
当田间1—3%雄穗开始抽出时,亩用健壮素30毫升兑水15—20公斤,喷洒叶片进行化控,喷后6小时遇雨要重喷,但药量要减半。
六、去雄
玉米去雄可起到防治病虫,提高透光率,调节田间小气候,促进玉米早熟的作用,产量提高明显。人工去雄只要方法得当,一般可增产10%左右。应在雄穗刚抽出而未开花散粉时进行。去雄时每隔一行去掉一行,也可以隔株去雄,一般不超过全田株数的1/2。靠田边、地头处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授粉后,可将雄穗全部剪掉,以增加群体的光照,注意去雄时不要去掉叶片。一般掌握玉米雄穗刚抽出时隔行或隔株去雄,或开花授粉后,花丝开始变干,天气晴好时将雄穗全部剪除,既提高抗倒伏能力,又改善了光照条件。
七、拔除空株
为减少空株对光、水、肥等资源的竞争和消耗,在授粉10天后,对全田玉米逐一检查,发现空株将其拔除。
八、辅助授粉
人工辅助授粉可促使雌穗授粉良好,提高结实率,是防止秃顶的重要措施。可在早晨花粉撒花时,摘取2—3个雄花穗分枝,把花粉抖落在雌穗花系上,一般可连续进行2—3次,也可在上午9—10时用长竹轻轻赶动穗部。
九、高度重视适期晚收
适期晚收可延长玉米灌浆时间,不增加任何成本投入,增产效果显著。玉米的最佳收获期为完熟期,此时果穗苞叶变白干枯,籽粒灌浆停止,乳线消失,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玉米收获过早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假熟性的品种更是如此,一般在苞叶变白或籽粒顶端变硬即行收获,距收获适期还有7—10天。此时玉米正处于蜡熟期,产量潜力不能充分发挥,既影响粮食产量的增加,又造成光热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推迟玉米收获期。收获时间每推迟一天,千粒重平均每天提高3—4克,籽粒产量平均每天增加5—7.5公斤。因此,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正常播种的前提下,应尽量推迟玉米收获时间。该技术不增加任何成本投入,不影响下茬小麦播种,且增产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武安市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