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M.福斯特《印度之行》的原型研究

2016-03-08

关键词:阿齐兹奎斯特穆尔

刘 琪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E.M.福斯特《印度之行》的原型研究

刘琪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158100)

《印度之行》的表层结构所体现的是英、印两个种族的分离以及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三个异质文化的碰撞与排斥,而其深层结构正如福斯特所言,这本书是关于为人类灵魂寻找一个永恒归宿的探索。书中不仅描写了各类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更探讨了人们应如何深刻地认识印度这样一个世界,如何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人类灵魂归宿的问题。

印度之行;原型批评;精神回归

一 福斯特与小说《印度之行》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 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作为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智识观点都值得拜读。

与他的同时代人不同,在现实主义的广泛传统中,福斯特对浪漫主义的探索比其他作家要远得多。他建议人们可以有一种新的方式,人们可以相互联系,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的关系。福斯特作品研究权威专家曾说,“E·M·福斯特是唯一的、其作品能吸引我拜读一遍又一遍的小说家。每次读他的书都让我感觉到在学习,这种感觉是看其他作家的作品所没有的。”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用普遍被人接受的观点去处理社会、个人和伦理问题。对于如何看待二十世纪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同时也有指导意义的研究。他的人性从他的作品的主题中体现出来。这是“人的内心世界,隔阂和疏离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主题都散发出强烈的现代主义”。福斯特一生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四个继承,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主题的人文主义行为。自然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因为它是一个人的创作冲动和小说中的“最深的诚意源”。

福斯特的一生经历了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他所在的时期悲观主义十分盛行;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英语社会更迭;目睹了艺术和文学的地位被重新定义,以及心理学、人类学和哲学对文学创作深远的影响。这样一种变迁给当时的作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福斯特也是其中一位。他的作品中深刻体现了唤醒的意识,特别是在《印度之行》中十分明显。

人们普遍认为《印度之行》是福斯特的代表作,基于自己两次赴印度旅行的经历,这部于1924年出版的小说为他赢得了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小说奖。这部小说让全世界都认识了福斯特,批评家和文学评论家也都承认他小说中展现出来的艺术才华。小说《印度之行》分三部分:清真寺,洞穴和寺庙 (代表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阿齐兹,一个年轻的穆斯林医生。然后是老人穆尔夫人,来看望她的市长儿子,陪伴她的是年轻、认真、但毫无魅力的奎斯特德小姐。他们都试图探索“真实”的印度,不顾禁忌、不畏英国势利。

大部分情景都发生在印度,如桥宴,茶宴和山洞之旅。小说围绕中心人物阿齐兹展开,讲述两个女人穆尔夫人和奎斯特德小姐对他的不同影响。印度之行是带给两位女性的纯净化的象征,在那里她们也赋予了阿齐兹一种新的人生。

二 原型批评理论

E.M.福斯特首创了一个原型的理论并提出了概念,弗莱于1919年开始实践原型批评理论。此后,由于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的见解,如荣格,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已成为常用的心理、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原型批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文学的一种可行的范式,因为我们可以从整体上看文学作品。

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譬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作品中屡屡出现,其各个内在意义仍是相对统一的。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数,但却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然而,原型批评的起源主要来源于学术领域,分析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三人各自的贡献:杰姆斯弗雷泽因《金枝》(1890-1915)而被人们所记住,寻找人类集体行为的发展轨迹。而弗雷泽是在物质方面的神话原型,与荣格流派相比,其重点是无形的。他们认识到原型作为本能的人的行为模式,将其中的意识部分称为集体无意识。对弗莱原型的功能和作用是他的兴趣。他认为,原型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它将所有的作品连接到一起。总之,荣格的原型是心理和生理,而弗莱的原型是基于希腊神话文化。

三  《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原型

根据荣格的理论,在希腊神话中,女神不仅是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也与人类十分相像。他们不仅是宇宙力量的人类化,而且也被认为很像普通的人类女性。虽然它们被视为拥有更为优秀的美和身材比例、比人类更强大和长寿,但他们仍然被赋予了许多人的弱点。希腊女神因为具有人类的属性与西方女性十分相似,这使她们成为与人类相比的主要原型。

《印度之行》有两个主要的女性人物,穆尔夫人和奎斯特德小姐。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固有的特性,有一个特定的明显的女神化的特征。希腊女神得墨忒耳适合母亲的身影,即穆尔夫人,她关心的是她儿子而不是自己。奎斯特德小姐的原型,是那些拥有自主和主动特点的女性。正如她的名字所描述的“探索”,在印度旅行期间她一直在寻求和发现。她拥有可以观察到的女神原型品质,这是一个问题或一个目标,直接作为创造性的努力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希腊神话以西方文化和西方人思考的方式为原型,通过讨论希腊神话中女神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对比,我们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神话中以人的意识和行为为原型。

1.穆尔夫人与得墨忒耳。

每个女人都有女神的天赋、秉性和责任。穆尔夫人如何选择活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个明显的迹象表明她的意识水平与女神的活动和个性的关系。穆尔太太是个有责任心的母亲、一个善良的朋友,甚至是一个神圣的人物。她拥有明显的得墨忒耳的原型特征。

得墨忒耳对穆尔夫人的生活影响最大,她为所有人带来了和平和良好的意志。这部小说中的印第安人从她的温暖、爱心中受益,不管他们对她表现怎样。穆尔夫人爱她所生活的世界,她也爱印度和人民,她对他们的态度是友好的。

她第一次到卡兰德时,她崇拜它的夜空,一种对月亮和星星的团结和亲密关系,是从她的内心激起的。这反映了她对当地人民的态度,这是一种本能和自由的心。与其他的英国人不同,穆尔夫人用一颗充满爱的心与当地人交朋友。

这部小说是从穆尔夫人和阿齐兹在清真寺的一次会议上展开的。她的正义和仁慈改变了阿齐兹对英国人的态度,因此他们建立了一段没有种族偏见的长期友谊。从那时起,她认为他是一个很有魅力、很好的人,“……她希望他获得深深的幸福”。他把她看作是他最好的朋友,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阿齐兹被审讯,她认为他是无辜的,她甚至对她的孩子们说:“我将参加你们的婚礼,但不是你们的审判。”她忍不住指责鲁尼,但鲁尼不能理解她。他对她很生气,作为回应,穆尔太太回答说:“我不好,我是一个坏的、今人讨厌的老女人。我曾经和孩子们一起长大,我在清真寺遇见这个年轻人,我希望他能快乐。”

她的永恒的美德得到了阿齐兹的尊重。他认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虽然她没有去监狱探望他,但她已经进入了他的心,他一直很崇拜她。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她的荣誉从他声称要放弃所有的赔偿金开始。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证明穆尔夫人由于具有得墨忒耳的特点,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与正义。阿齐兹的激情和美丽的情感是受她的影响。

2.奎斯特德小姐与阿尔特弥斯。

女神阿尔特弥斯是希腊神话和宗教的一个有趣的角色。此外,其性质和特点如同与自然世界相关的旷野,那是一个她精神自由的世界。年轻的阿耳特弥斯有着孩子气的冒险感和强烈的独立精神。

作为一个奥运冠军的女神,她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神话和传说也表明女神是超然的、自由的,不受丈夫和家庭琐事的影响。“阿尔特弥斯是一个女神,但后来她伪装成罗马女神戴安娜,她并不是那么的纯洁。”

正如博乐所说,“女神原型特质包括专注于一个问题或达到某个目标、直接无视个人食物和睡眠的需要;文学作品中多以男性为主,用所有的时间和资源努力创新”。作为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狩猎,是一个独立的女性精神的化身。这一原型是女性寻求个人、专业和教育的目标。此外,它使妇女能够感觉到完整的,不需要终身的伙伴。

奎斯特德小姐想寻求借鉴阿耳特弥斯寻求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她的独立和勇敢的女性精神。尽管她的同胞认为她是一个“无礼”和“胡思乱想”的年轻女人,想寻求不符合和不妥协的正确答案。她是一个独立自由完整的勇于面对困难的真正的女神原型。

奎斯特德小姐来印度的目的是想更好地了解她的未婚夫罗尼。罗尼是英格兰的一名学生时,他们有一个好时机可以很好的沟通。但婚姻是另一件事。她认为她应该在做出决定前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带着希望和好奇心,她来到了印度。虽然她不知道她会发生什么事,但她可以自己面对和处理。

她是一个对印度和它的人民很好奇的女孩。她强烈地希望自己能了解这一土地和印第安人。当她来到这个国家,她遇到了一些在当地的有种族主义观点的英国人,也听到一些用贬义词描绘印度人的言辞。在她看来,这并不是真实的印度和印度人民。因此,她必须了解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而不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这显示了她具有独立性的女神的原型。她不关心别人的反对,她不关心他人。

四 总结

小说中包含了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福斯特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精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印度之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对世界的态度和人类的生活充满热爱。如果我们把小说当作殖民地或后殖民地的作品,它就不会吸引读者,但它却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可以反复阅读,因为每次阅读后它都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感悟。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讨,是读者反复阅读的重要原因。

[1]Adams, Hazard and Letroy Searle.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Third Edition)[J].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2]Bidwell, Duane R. Pastoral Psychology [M].2000:13-20.

[3]Booz, Elisabeth B.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4.

[4]Feder, Herbert and Beth Tikvah Synagogue. Interchange [J].1981: 76-90.

Class No.:I1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 Archetypal Study of E.M.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

Liu Q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0,China)

The paper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postcolonial text. E. M. Forster seems to describe the separation of India from England, and the conflicts among Islam, Hinduism, and Christianity. However, in an archetypal depth, A Passage to India is wider than politics, about the search for a more lasting home for man, and about the universe embodied in the Indian earth and Indian sky, which are endowed with Forster’s dreams, and the eternal pains and hopes of man.

A Passage to India;archetypal criticism;spiritual returning

A

刘琪,硕士,讲师,黑龙江工业学院外语系。

1672-6758(2016)08-0128-3

I106.4

猜你喜欢

阿齐兹奎斯特穆尔
含例邻域逻辑的萨奎斯特对应理论
得到满足的童心
百岁老兵去世,英国降半旗志哀
英媒:阿富汗难民勇斗白人枪手
少年未染风与雪
超越的原因
论《玛莎·奎斯特》中玛莎的女性主义意识
多丽丝·莱辛《玛莎·奎斯特》中的边缘人
女孩都爱阿齐兹
母亲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