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6例临床分析

2016-03-08杨广海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临床分析

杨广海

河南睢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睢县 476900

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6例临床分析

杨广海

河南睢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睢县476900

【摘要】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6例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采用再次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应用胃动力药物促进胃蠕动和排空等非手术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经过1~7周非手术治疗,16例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均完全恢复并经口进食,康复出院。12例获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正常进饮食,营养状况良好。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胃钡餐造影结果,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并不困难。应用非手术治疗措施,可获满意治疗效果。术前控制并存疾病、术中规范进行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是预防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上腹部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分析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综合征,简称术后胃瘫。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和胃排空迟缓为主要症状[1]。由于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时间较长,若未给予有效干预,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障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2010-01—2014-12,我科共实施各类上腹部手术1 168例, 其中16例发生术后胃瘫。经非手术治疗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2~69岁。原发疾病及术式:贲门胃底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7例, 十二指肠溃疡并瘢痕性幽门梗阻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3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Ⅰ型)扩张胆管黏膜下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临床表现:术后4~6 d,当患者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停止胃肠减压、拔除胃管并开始进流质饮食或术后7~9 d由流质饮食向普食过度时。患者出现中上腹部胀满、频繁呃逆、恶心、呕吐,绿色呕吐物内含有隔餐食物。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解痉药物无效。放置胃管后引流量600~800 mL/d,持续时间>7 d。腹部可见胃型,上腹部振水音(+),无明显压痛,肠鸣音正常或减弱。钡餐检查提示胃(残胃)扩张,蠕动减弱,内有大量禁食潴留,但无吻合口(幽门)机械性梗阻。符合术后胃瘫的诊断标准[3]。

1.2治疗方法(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术后胃瘫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病程及良好的预后。使他们对该并发症有所认识和思想准备,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2)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呈空虚状态,使胃平滑肌得以充分休息,并减轻胃扩张对膈肌的压迫,改善呼吸。(3)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并逐渐通过放置的空(鼻)肠营养管过度到全肠内营养支持,直至经口进食。(4)给予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如静滴西沙必利针5~10 mg,3~4 次/d。亦可经(鼻)肠管注入普瑞博思10 mg,3 次/d。(5)5%碳酸氢钠溶液200~250 mL洗胃, 1~2 次/d,以减轻胃黏膜水肿。(6)患者恢复肛门排气、胃液引流量<500 mL/d且色泽变清,提示胃排空功能已恢复。依次停止负压引流、夹闭胃管、经口少量多餐进流质,各24 h。患者均未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时,将胃管和鼻肠营养管拔除,逐步过渡到普食。(6)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2结果

经过1~7周非手术治疗,16例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均完全恢复并经口进食,康复出院。其中1~2周恢复6例, 3~5周恢复8例, 6~7周恢复2例。12例获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正常进饮食,营养状况良好。

3讨论

3.1发病机制术后胃瘫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患者自身因素:高龄、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内脏植物性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及功能紊乱。(2)手术创伤: ①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术中对胃肠道的过度牵拉和创伤(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脾切断流术),可影响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②手术改变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如胆肠或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改变了消化道的内环境。③术中切断了迷走神经,或切除了运动分泌能力最为活跃的胃窦和幽门(胃切除手术),导致胃运动功能减弱,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3)术后管理不当:胃肠减压不充分或过早拔除胃肠减压管;进食过早、过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胃壁水肿,同时由于胃组织体积减少,导致胃泌素较术前分泌严重不足,进食后可引起血糖升高,增加促胰液素分泌,导致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减退,残胃弛缓无力[4]。(4)其他:低血钾及术后镇痛药均不利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3.2诊断上腹部术后7 d左右,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停止胃肠减压、开始进流质食物或由流质向半流质食物过度时,出现胃潴留症状和体征。若胃肠减压引流量>600~800 mL/d并持续1周以上;确认患者近期未使用过阿托品等药物;排除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硬皮病及甲减等疾病;胃钡透检查提示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并有食物残留,钡剂通过吻合口缓慢便可确诊。

3.3治疗原则本病属功能性疾病,故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针对性心理疏导,持续有效胃肠减压,有计划进行肠内外营养支持,给予促进胃肠蠕动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严格掌握拔除胃管和鼻肠营养管的时机及恢复进食后加强饮食指导等。我们本次治疗16例上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结果显示,1患者经1~7周非手术治疗均获治愈。12例获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正常进饮食,营养状况良好。

3.4预防虽然术后胃瘫治疗效果良好,但治疗周期较长,尤其刚经受一次大手术后又要面临长时间胃肠减压及营养支持,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须做好预防:(1)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是否存在术后胃瘫的诱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控制和纠正。(2)术中规范操作,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胃壁及韧带。手术完成后,可放置空(鼻)肠营养管,术后尽早行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3)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注意引流物的性质和量。肛门排气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由肠外到肠内、由稀到稠、由少到多、逐渐恢复到经口进普食。

应强调指出: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开始进食后,一旦发现患者有术后胃瘫的先兆,应及时行胃钡餐造影检查,以排除机械性梗阻,防止误诊,影响患者康复。

4参考文献

[1]王静东,郭倩,阿地里,等.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 20 (5):352-354.

[2]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9.

[3]陈永超.胃手术后胃瘫12例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1):134.

[4]李春清.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2):74.

(收稿2015-12-20)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3-0019-02

猜你喜欢

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清肾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3例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80例临床分析研究
足月妊娠羊水过少125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12例新型隐球菌肺炎诊治临床分析
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