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2016-03-08曹影
曹 影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市 132013)
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曹影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市 132013)
[摘要]董仲舒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贡献,一是在封建国家治理上倡教化的治国理论,二是天人合一基础上的大一统理论,三是倡儒学独尊儒术主张,四是三纲五常的伦理价值原则。认识董仲舒对中国封建制度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贡献,对消除封建制度国家治理的影响,吸收有益的国家治理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董仲舒;教化;大一统;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董仲舒,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他的影响来自于他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贡献。他的这些贡献,表现在他的国家治理要倡教化主张,表现在他的封建帝王国家治理的大一统理论,表现在独尊儒术为儒学找到国家治理平台,表现在为封建国家治理提出了一套伦理价值规范体系。他的这些贡献对封建帝王制度的维系和国家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封建帝王制度已经被推翻,但他的历史贡献永远地熔铸在中国封建帝王制度发展的过程中。
一、倡教化,不“独以威势成政”为封建王朝的国家治理找到良策
中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于秦王朝,而完善和成熟于西汉王朝。众所周知,秦始皇扫灭六国而建立起秦朝这个封建帝国,仅仅维系了15年便被农民起义队伍所推翻,而后建立了汉朝这个完善成熟的封建王朝。汉王朝的成熟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个过程的。汉王朝建立之初,汉的统治集团吸收了秦朝“严刑峻法”的经验教训,以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治理国家,实行休养生息,使汉王朝的经济社会获得发展。但是,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与封建国家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及其使命不相适宜。并且,汉初几十年,伴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七国之乱”等。这样寻求一种与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宜的理想政治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显然秦朝的严刑峻法不足可取,西周的治理模式也失去了市场,采取怎样的国家治理模式才能使天下大治、长治久安呢?汉初的陆贾告诫过汉高祖刘邦:“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陆贾列传),意为夺取国家和治理国家不是一回事,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就要文武并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主张教化和以上化下,主张仁义与无为结合。贾谊认为秦朝就是由于不懂攻守之变,不施仁义而导致的灭亡,因而力主汉朝帝国要施仁义、行博爱,倡教化即“教者,政之本也”(新书·大政下)。陆贾和贾谊虽然主张国家治理要施仁义、倡教化,但他们过多强调的是君主统治集团自己以身作则和施德政,对民众实施教化虽然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论述并且也没有拿到治国的日程上来。“古代中国的君主政治是一种经验理性型的政治模式,只有将长期积累的政治经验和教训上升为理论,才能形成所谓‘治道’,为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提供理性的指导和理论依据。这个艰巨的时代课题正是由董仲舒来完成的。”[1]80这应该是最能代表董仲舒治国原则的主张,也是他奉献给封建帝王专制国家最大的宝藏。在秦朝那里,封建大一统的模式已经建立起来,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法制也基本完善,但秦朝国家治理没有教化导致其被推翻。我们说汉朝的封建帝王国家制度完善起来,完善在哪里?就是完善在治理国家用教化手段上。也就是说,秦朝有了法律制度,但没有道德教化。到了汉代,吸收了秦朝的教训,不仅用法律制度治理国家,而且发挥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这是对封建帝王国家治理举措的完善,这个完善主要是由董仲舒完成的。董仲舒指出:“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在董仲舒那里,所谓圣人,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是百姓的总代表,即“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个代理人和百姓的总代表不是别人,就是封建专制帝王。所谓封建帝王的治国之道,就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帝王治理国家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这是在强调治国要有教化,不能没有教化,但教化的前提是威势成政。董仲舒谈教化是对应威势的,从封建帝王治国的维度看,威势不过是君主治理国家所使用的法律,因为法律最能代表君主的意志,最能体现君主的威势。董仲舒提出治国不能仅仅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有三个根据。其一是秦朝的经验教训。汉承秦制,这是一个历史事实。秦朝就是奉行以法治国的帝国。秦朝奉行依法治国没有错误,但它过分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治理国家,没有道德教化,这是秦朝灭亡的基本原因。董仲舒看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法治,必须有教化。其二人性的根据。董仲舒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面对的是人,因而必须根据人性的实际,这是他对治国实践和人性理论总结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人性有三种:圣人之性,是尽善尽美的,无须教化的;斗筲之性,是无药可救的小人,是不教之民;中民之性,是需要通过教化,才可以变成善的人(春秋繁露·实性)。因为圣人和小人都是少数人,只有多数人的教化才有意义,也即多数的中民的教化才能使之成为善人。多数人能通过教化而达到善,治国就要使用教化这个手段。其三是治国之道即天道的体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厦,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一次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董仲舒传)。天道有阴阳,王是代表天的,因而王治理国家也要阴阳并用。阴为刑,阳为德,刑就是法,德就是教化。治国虽然不能没有法律,但同样也不能少了教化,并且主要依靠教化,刑罚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辅助。董仲舒的道德教化,是以承认法治为前提的;任德不任刑,不是没有刑罚,而是主要使用教化而不是刑罚。董仲舒的这些主张一是基于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式,理想的国家治理应该是主要使用教化来引导民众;二是基于秦朝失败的经验,秦朝主要靠刑罚,没有道德教化,因而他主张把道德教化作为引导民众的主要手段。治理国家,在承认法治的前提下,主要使用道德教化引导民众遵奉国家法律,维持统治秩序的稳定。在董仲舒那里,“庆赏罚刑,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春秋繁露·四时之副)。在他看来,奖励、赏赐、惩罚、刑戮,虽然作用不同,都是君主完成德政的手段,就像春夏秋冬一样,不可缺少。治国以刑罚为根本,但主要的手段则是道德教化,这样可以减少治国的成本,能收到好的效果。董仲舒认为政治统治主要有两手:德与刑。他认为好的政治总是以德治为主,刑治为辅。他以天来讲这个道理。夏天,万物生长,是天重德的表现;冬天是行刑政的表现,这时万物都已经躲藏起来了,这说明天把刑放在空处。因此实行好的政治也应该实施德治,刑要设而不用;给人民一些恩惠,尽量避免使用刑罚[2]6。在董仲舒看来,秦朝的独任法制不行,汉初的无为而治也不行,总之,治国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这是董仲舒对封建帝王专制制度的最大贡献,尽管他的主观动意是为西汉王朝所做的贡献,但这也是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二、论“大一统”为封建帝王的专制统一提供理论根基
董仲舒对封建帝王专制国家的又一个大贡献,是完善和论证了大一统理论。他的大一统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封建专制国家要统一,不能分裂;其二是统一封建专制国家的封建帝王要有名正言顺的正统,不是正统的人不能当帝王。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是以天人合一为前提的,他认为“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所谓“天人一也”,是说天人是合一的,它有两层含义:天和人是一样的,人有喜怒哀乐天也一样;人是天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因而天和人一样,但天决定制约人。由于天人合一,那天有什么规则必然也适合于人和人类社会。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董仲舒独具匠心地诠释了《公羊传》大一统的思想。为了论述大一统思想,他首先在“一”上做文章,一成为他论述大一统的基础:一方面他把一解释成天地万物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把一解释成天地运行的规律。他指出“《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春秋繁露·重政)。在他那里,“元即是一,就是原,就是开始,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人的本源”[1]83他把一解释成天地运行的规律,“天之常道——故谓之一”,“一者,一也”,“故常一而不灭,天之道”,“反天之道,无成者”(春秋繁露·天道无二)。一即是天运行的规律,因而就不能违背这个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就不能成功。由于天人是合一的,天的运行规律在人的身上必然体现出来;由于一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由于一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因而人间的一切也必须按照一的法则来运作。既然天都是一当家作主,那自然人类社会的封建专制社会也必然要奉行一的法则,也就是在大一统的理论框架下实行一统天下。
董仲舒是如何论证大一统的原则的呢?董仲舒是以“微言大义”和“我注六经”的方式来论证大一统的。他从大一统的角度解释《春秋》记载的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这段话,通过这段话的诠释,确立完善了大一统的理论。《公羊传》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叫元年呢?国君即位的第一年;什么叫春呢?一年中的第一个季度。王指谁呢?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讲正月呢?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用周文王历法的正月呢?那是为了使用天下通用的统一历法。”[3]55董仲舒完全是围绕封建大一统理念来解释这段话的,他先是把元解释成一,解释成本源,解释成规律。一是本原,一是规律,所以是不能违背的,这就体现了一统的两层含义,并且为大一统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后,董仲舒从大一统的角度分别解释“王正月”和“春王正”。“《春秋》曰:‘王正月。’《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关于为什么称为王的正月呢?董仲舒的回答是:新王必须接受了天命然后才可称王。新王必须改变历法,改变服饰的颜色,制作新的礼乐,把天下统一起来,用以表明换了一个新的王坐天下,他不是继承前朝帝王的位子,而完全是自己从上天那里接受过来的。新王接受了天命而称王,制定正月来顺应天意的变化,制作科条来事奉天地,所以叫做王的正月。显然,这里的解释超越了《公羊传》原意。“王正月”的解释还不是董仲舒最高明的地方,对“春王正”的解释则是他最高明最核心的地方。董仲舒认为“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汉书·董仲舒传)。他认为春代表天,在王之前;王之后有正,正就是政,正就是统治人民。他认为“春王正”三个字的顺序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即人民服从皇帝,皇帝服从上天。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皇帝要服从天意。由于天也原于一,皇帝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也是一,因而要统一,因而人民要服从一的统治。关于一的正统性问题,董仲舒有深刻的论述,他认为一的统治也要维系正统问题,统一包含着正统,非正统则没有统治的资格。他认为:“非其位而即位,虽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宋繆公是也。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吴王僚是也”(春秋繁露·玉英)。他指出不该自己即位而即位,即使是接受先君的遗命,《春秋》也为之忧惧,宋繆公就是这样的。不该自己即位,又不是受先君之命,而自己即位,《春秋》为之忧惧,吴王僚就是这样的。
由元年,由代表天的春,由代表王的周王,由王的政,逐步演化成大一统理论,这是封建专制帝王统治国家、统一国家的理论根基,这个理论根基对于维系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倡思想一统,力主“独尊儒术”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董仲舒被刘向称为“有王左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南宋的朱熹称董仲舒为‘纯儒’”,周桂钿、张世亮认为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这都是肯定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一方面他吸收了诸子的思想精华使儒家的理论更加充实,另一方面他把儒学推上了封建帝王专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前者相比,后者则是他被称为大儒和纯儒的根据。
董仲舒在这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下面的论述上:“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遍,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体现。这话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说,春秋推崇的大一统,这是天地永恒的法则,古今通用的道理;其二是说百家争鸣思想不统一,导致人们不知遵从什么,君主也无法把握统一标准的现象;其三是说要把思想统一在儒家思想上来,这样就会统一思想使法令明白,人们知道遵从什么。
一般都把独尊儒术放在大一统的视野中谈论,这有一定道理,因为独尊儒术确实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但就西汉的思想文化发展而言,它又有其独立的意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是春秋争霸和寻求统一的文化体现。秦统一六国靠法家思想,统一后继续遵奉法家思想治理国家。秦被推翻以后,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对汉初的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短暂的混乱,还是让人们看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除掉政治上的一统天下和正统理念,有道德教化,还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精神文化的发展,这就是不仅要统一思想的问题,还有个把思想统一到什么地方的问题。用什么思想引领精神文化的发展呢?董仲舒研究过黄老之学,研究过法家思想,更多研究的是儒家思想,这些思想在他的《春秋繁露》中都有体现,诸如庆赏刑罚、道等。法家的治国理念熔铸在秦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之中,而汉承秦制意味着法家的治国思想已经自然付诸在实践之中,但法家突出的是法律制度和庆赏刑罚,治理国家不能仅仅靠这些。黄老无为的思想虽然对于国家治理的小国寡民还有作用,但对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则远不适应。这样,就为儒家的思想成为国家治理的思想指导提供了机缘。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用它统一人们的思想?一方面是儒家的主张,儒家主张靠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尽管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孔孟等就极力主张德政,但都没有得到响应。因为在争霸图强的时代,儒家的德治主张没有市场,那是需要靠实力靠法治治理国家的时代。另一方面,汉朝是获得政权并且统一了全国,战时争霸图强儒家思想不好成为指导思想,但巩固政权还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从攻守之变的角度看,儒家的思想也应该成为指导思想,这是由儒家思想的本质和取向决定的。儒家思想在维护稳定,巩固统治秩序方面还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从总体上看,儒家思想更有利于或者适合于夺取政权之后巩固政权的指导思想,在寻求发展和进取甚至夺取政权中,它难以有自己的市场。这或许就是封建专制帝王制度选择它作为指导思想的根由。必须格外指出的是:即便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但他的独尊儒术并非是指国家治理仅仅仰仗儒家的思想,正像道德教化虽然可以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举措,但不能缺少国家治理的根本准则法律制度一样,独尊儒术也不是可以把法制抛出在国家治理之外,而必须是在坚持法制的前提下,才能有独尊儒术,才有独尊儒术的保障。
在董仲舒的倡导之下,儒学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乃至汉朝初期弃之不用的思想,被派上了用场。其实,选择儒学并非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如果把法家的思想全面发展,把黄老之学加以改造,也完全可以成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董仲舒选择的是儒家学说,这样就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复活。儒家思想所以成为封建帝王专制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承认这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特有贡献,也是他对儒家学者的贡献。如果没有董仲舒的对策,没有董仲舒的论证,儒家思想这个国家治理只能发挥一半作用的古董,也许只能尘封在历史的尘埃里。不仅如此,董仲舒的独尊儒术,还为儒家学者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由于设五经博士,使用儒教的教化理论,儒家学者进朝当官的人多起来。如果没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贡献,儒家学者也同样不会有成为显贵人士的可能。春秋战国和秦朝,儒学和儒者并没有什么市场,孔子和孟子虽然提出那么多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但他们都没有机会为封建君主出谋划策,唯有董仲舒不仅为儒学找到了施展抱负的平台,进而也为儒者找到了用武之地。这是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更是他为儒家学者找到了平台。可以想象得出,如果没有董仲舒,儒学何以能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导思想,没有董仲舒,儒家学者肯定还会像儒生那样有帽子被用来接尿的尴尬,尽管也有过刘邦礼遇郦生重用陆贾、贾谊等儒生的事实,汉初也有其他儒者为官吏的事实,可如果没有儒学登堂入室,儒家学者为官吏的数量和为官在朝的地位肯定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后有天地之别。
四、论“三纲”定“五常”为封建帝王专制提供伦理价值原则规范
董仲舒对封建帝王专制国家治理的奉献是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伦理价值规范,这个伦理价值规范就是流传久远延续中国封建社会始终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三纲”“五常”。董仲舒所以是大儒,是因为他善于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为儒家伦理所用,“三纲”就是他吸收法家韩非的思想提炼而成的。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法家韩非的文献中杂糅了儒家的学说,这也许是历史文字官司,没有定论。韩非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顺,三者逆则天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韩非认为“臣下事奉君主,儿子事奉父亲,妻子事奉丈夫。”这是治理天下也是国家大治要遵循的原则,顺从这三条原则,天下就大治,违背这三条原则,天下就大乱。无论是什么原因,现版的《韩非子》中确实有《忠孝》篇,而《忠孝》篇确实讲到了“三纲”的思想,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韩非那里还没有明确把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提升为“三纲”,当然也没有《五常》之说。因而说,即便董仲舒是借鉴前人的思想元素提出的“三纲五常”,也属于他对中国封建专制国家的奉献。因为,无论是谁在文化上有所创造,都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同理的是,《春秋》和《公羊传》中“元年春王正月”的本意不过是历法统一问题,不也是被董仲舒解释为国家治理的大一统理论并且也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吗。这是说,虽然韩非提出初步的三纲思想萌芽,但董仲舒系统化、理论化进一步明确了。
由上可知,董仲舒力主把教化作为维系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但教化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提出大一统,主张统一君主统治,但这种统一需要具体落实到规范中来,没有统一的规范规约就无法统一;他力倡“独尊儒术”,儒家的主张核心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明确。毋庸置疑,国家的存在,政权的维系,甚至于阶级利益的维系,前提是法律制度的存在,因而社会生活的硬性规范法律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秦有秦律,汉有汉律,这都不足为奇。但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教化内容不能仅仅是法律,甚至不能是法律,而应该是伦理道德的价值原则。因为法律既存在着,又是明确公示的硬性规范,虽然教化可以有法律和守法的内容,但教化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伦理道德原则。客观说,汉代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封建专制性质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存在的,但并没有被明确,并没有直接和封建专制君主统治制度联系起来。这样,董仲舒总结前人以及社会生活实际的经验,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理论。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是董仲舒全部思想的哲学基础,提出“三纲五常”也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董仲舒不忘从天与人的关系论述三纲五常,他指出:“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亲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天之亲阳而疏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之覆露之,地位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白虎通·三纲六纪》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280在他看来,天上和地上的事物是统一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有互相配合的两个方面。——阴气和阳气相匹配;妻子和丈夫相匹配;儿子和父亲相匹配;臣下和君王相匹配。事物没有不相匹配的,而匹配中就分别有阴和阳。——君臣、父子、夫妇的道理,都是取自阴阳之道。君王为阳,臣下为阴;父亲为阳,儿子为阴;丈夫为阳,妻子为阴。——上天亲近阳气而疏远阴气。——因此人事中的仁义制度的准则,都是效法上天而来的。上天是君王而笼罩、润泽万物,大地是上天的臣下而支持、承载万物。阳气犹如丈夫而生长万物,阴气犹如妻子而助长万物;春季犹如父亲而生长万物,夏季犹如儿子而养育万物。王道的三个纲领,可以从天那里得到。董仲舒以天论人,天地间的事物都是阴阳结合的,人世间的事物也必然阴阳结合。人世间的阴阳结合,具体表现王道三纲。这王道三纲体现的封建社会中的基本人事关系:君臣、父子、夫妻。臣下听君主的话,以君主的意志为自己行为的取向;妻子服从丈夫,听从丈夫的驱导,唯丈夫的意志是听;儿子听从父亲的安排,不违背父亲的意志,孝敬父母;这样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了,社会生活秩序就和顺了,统治秩序就安定了,就可以长治久安。
封建君王是天在人间的代表,因而臣下要听他的话;君臣关系集中体现天和人的关系,因而君为臣纲,就成为首要的纲领也是根本的纲领。在封建制国家中,家庭就是国家的缩影,父亲就是权力的象征,因而儿子必须听父亲的话,这是臣子听君主的话在家庭的推演展开。在封建专制国家的家庭之中,夫妻关系是重要关系,夫为阳,妻为阴,因为妻子必须听命于夫君。君臣、父子、夫妻是封建专制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内容,调整好这三种关系,社会就会稳定秩序。董仲舒在提出王道三纲的同时,又提出调解各种关系的具体规范:“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脩饬也;五者脩饬,故受天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是处理三种基本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具体价值规范。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的价值伦理规范,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而伦理道德就是靠舆论和良心维系的规范。但是,它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就在于它以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综上所述,董仲舒奉献给封建专制王朝的以法制为前提的以教化为主要治国手段的道德教化理论;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大一统和正统理论;倡儒学,独尊儒术理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原则,一直是封建专制王朝维系其统治的有效武器。董仲舒的这些贡献,虽然是为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服务的,但对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维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深刻认识董仲舒的这些贡献,对于认识董仲舒这个大儒,对儒学和儒家具有卓越贡献的鸿儒,也具有重要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 周桂细,张世亮.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前言.
[3]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ng Zhongshu’s Four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CAO Ying
(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
Abstract:Dong Zhongshu’s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one is in the feudal state governance advocate civilized ruling theory,the second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nification of heaven and man,the third is advocated Confucianism,the fourth is principles of ethical value of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Understanding Dong Zhongshu to the Chinese feudal system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to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the feudal system of governance,to absorb useful national ideas,has important value.
Key words:Dong Zhongshu; Enlightenment;Unification;Overwhelming Confucianism: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Virtues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100-06
[作者简介]曹影(1966-),女,吉林伊通人,北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KS019);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160);吉林省教育规划项目(ZZ1204)。
[收稿日期]2015-09-28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