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筹上哈佛

2016-03-07蒋暑

大学生 2016年4期
关键词:哈佛学费众筹

蒋暑

“99块和我一起上哈佛!”

当第一眼看到这条微博时,你是不是也在想: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只出99块就能跟博主一起去哈佛念书?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原来,这篇微博的博主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吴俊东,

自2015年3月收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硕士学位项目的录取通知书之后,

吴俊东就开始盘算学费的出处。

向父母开口有些为难,自己打工又嫌赚钱太慢,想来想去,

“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办法,那就是众筹:

他在网上为自己的学费集资,同时建立一个微信群,

每周都会花一些时间来为感兴趣的“投资人”解疑答惑,

以分享在哈佛学习经历等见闻,换取一个学期99块的学费。

一手交钱,一手加群,这便是吴俊东众筹上哈佛的策略。

私人梦想

“众筹,说白了,就是在网上昭告天下,我要去追寻梦想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待我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再用各种姿势报答大家。”

一开始,众筹多见于互联网团队创业,在团队自有资产不多的情况下,面向大众筹集款项,以让产品或项目得以完成。渐渐地,众筹的范围不再仅仅限于商业活动,公益项目、学术研究、电影拍摄都可以众筹。而现在,像吴俊东这样用一个私人梦想来众筹的,也不在少数。而众筹的投资者们得到的回报,也不局限于金钱,可以是产品出品后的优先使用权,也可以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部作品的感谢名单中。比如去年暑假大火的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把100多位众筹投资者的名字署在了片尾。换言之,用阳春白雪的精神食粮换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这就是吴俊东要做的事情。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开学日是8月24日,在此之前的5个月里,吴俊东要筹集的是每年4.9万美元的学杂费和2.8万美元的生活费,2年总花销加起来约96万人民币。除去通过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和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提供的15万人民币奖学金,摆在吴俊东面前的,是仍有81万缺口的学费单。“如果要我们家出这笔费用,勉强也能出,但我还是想找些自食其力的办法。”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吴俊东偶然从朋友那里听说了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来自于由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联合创办的中欧商学院。2014年,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皇太吉创始人赫畅等国内知名的互联网领军人物入选了中欧商学院的第3期创业营。而他们在开学前收到的第一份作业,就是“众筹学费”。吴俊东听说了这个事情,突然灵光一闪。“那么多大咖都众筹学费,我为什么不能试试?”

众筹对于吴俊东来说,不是一个新词,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能筹多少钱,而是自己能够为“投资者”们带来什么,以及自己所呈现的东西能值多少钱。对于价格,吴俊东有3个预想,79元、89元和99元。为了搞清楚最合适的定价,2015年6月中旬,吴俊东做了一次小调查。

吴俊东的学霸气质在这次调查中尽显无疑。他预设了4类人群作为这次众筹计划的受众,第1类是他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在校生,第2类是人大之外的大学在校生,第3类是对公共政策或者教育政策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第4类是有将孩子送去留学打算的学生家长。然后,他分别从这4类人中选择几个人作为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好奇点以及愿意支付的价格。

在多次调查访谈后,吴俊东最终决定将众筹价格定为他预想价位中最高的99元。“我必须要设一个门槛,不能什么人想进来就进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学习者必须交一定的费用作为他的承诺,这样进来之后才会保证他的学习效果。”

2015年7月10日晚,“99块和我一起念哈佛!”项目在吴俊东的微信朋友圈里正式上线。“我朋友圈里的人都对我比较熟悉,愿意支持我,把我的项目介绍给他们的朋友。”朋友圈的影响力是惊人的。仅仅3天,众筹就吸引到了近400名的“投资者”。7月13日晚12点,吴俊东又发了一条朋友圈,宣布自己已经筹得了5万学费,目标达成。速度之快,让那些想“投资”却还没来得及的人只能哭晕在厕所。

5万元的在线教育试验

虽然众筹的结果是拿到了钱,但吴俊东说,这次项目的意义其实更多的是一次“在线教育实验”。在吴俊东看来,除了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这类的平台,“在知识扁平化的时代,经验是可以共享的,这也是一种在线教育”。

总是张口教育闭口教育的吴俊东可不是在掉书袋,他的确是有志往这个方向发展。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的第1份工作就是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做项目,而他随后要去哈佛研究的课题也和教育政策有关。在这位90后眼中,教育不一定非得是死板的教科书,他希望他的“投资者”看到的是“一个学生在哈佛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有血有肉还能互动交流。

众筹还只是完成了这个教育实验的第一步。吴俊东的第二步,是给这近400名“投资者”分班,并选出“班干部”,鼓励他们结成线上学习小组,互助进步。8月底,吴俊东做了第一次微信群讲座。“我每周会和大家分享我的见闻、我的思考。”他反复提到“分享”二字,还举例说:“大二的时候我去台湾大学做交换生,那个学期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在个人微博上也写了关于台湾和大陆课程对比反思的文章。我觉得本质上和我这次的分享是一样的。”

虽然吴俊东的理想十分丰满,但不看好的人也并不在少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徐珊珊就认为,尽管“分享”的确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但分享应该是从“无偿”逐渐过渡到“有偿”,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卖钱。更何况,比吴俊东对美国留学更了解的中国留学生大有人在,吴俊东还未入学就开始“预售”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一方面不一定真正能给人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另类的炒作也说不定。

好在吴俊东本人对这些批评十分淡定,他有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自己并不是在炒作,也不会让“投资者”空手而归。“顾客都已经加进我的群了,如果我表现不好或我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话,群内部的这些人自然不满意,交过钱的这些人都在我的微信群里,所有人都在监督我,几百人同时监督我,还怕没保障吗?”而至于自己这个“在线教育实验”是否能成功,他无法立刻做出回答。“我不知道,所以我才要试验。我希望能顺利走过一个学期,来证明这个事情是不是靠谱。”

追梦还是乞讨?

其实,吴俊东所面临的非议,并不是个例。自众筹出现“私人化”趋势以来,众筹者们无论用多么华美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梦想,都不得不直面一个尖锐的问题:说到底,满足一个私人梦想,对于“投资者”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像吴俊东这样“众筹学费”的还好,起码学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那些“众筹旅行”、“众筹开店”,甚至“众筹买iPad”的人,除了用“塑造人格”、“拓宽生命”等等漂亮话来修饰目的的单薄之外,无非也就是允诺“投资者”可以交流经验、讲述见闻,甚至只是回寄一张廉价的明信片。不管这些梦想对于本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但于别人而言,有时却只是无关痛痒,画饼充饥。于是一种极端的言论也就随之出现了:众筹等于乞讨,是渴望不劳而获的人的懒惰选择。

看不惯众筹梦想的,也不只是认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在国外,面对近年层出不穷的“众筹学费”现象,也出现了许多负面评论。美国众筹网站GoFundMe发现,自2011年到2014年,该网站明确提及“学费”“众筹”项目增长了4547%,从2014年年初到当年10月,共有106793个教育类众筹项目,筹集资金达到1314万美元。这个数字让美国网友都感到心惊,许多评论表示,不考虑助学贷款等方式,伸手向别人要钱,这无疑就是一种乞讨。

众筹真的是一种乞讨吗?对此,吴俊东有自己强悍的回答:“不是一个智力水平的问题我无法回应。众筹不是募捐,也不是公益,发起众筹的人会提供给出钱的人等价的服务,本质上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等价交换过程。所以如果觉得这个服务不值,完全可以不买。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在吴俊东看来,梦想也好,乞讨也罢,归根结底,他只是提供了一种帮助自己和别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他的项目得到圆满完成,说明的确有一些人希望借助他的眼睛去探访哈佛。他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哈佛学费众筹
我的兴趣班学费
众筹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新闻众筹初探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
试水“众筹+新三板”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大学学费“涨声”背后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