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传家的宝都有点故事
2016-03-07viwill
viwill
传家宝,不只是名画和奇珍异宝,有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有的是祖辈的英雄事迹,
并不一定多么昂贵,却牵连起家中几代人的亲情,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与祝福,传承着岁月积淀成的良好家风。
12月7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的一项调查显示,47.0%的受访者家有“传家宝”,
63.7%受访者会因家有“传家宝”感到自豪,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心中的“传家宝”是优良品行和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讲述“家”的重要性。
他说,不论时代、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梳理一下自己的家风,传承这个精神上的“传家宝”,
在规矩和习惯的基础上,蕴育子女后代友善的情感、良好的人格情操。
在首都精神文明办征集到的众多传家宝故事里,那些传家的宝贝更像一个记忆的容器,
承载着值得回味并代代相传的精神寄托。
插着鸡毛掸子的宝贝
李丽娜
奶奶家客厅里放着两只大瓷瓶,细长的瓶颈点缀着一对古色古香的雕花小耳,椭圆形瓶身上用粉彩描画了一幅牧牛图。从釉色来看,略显粗糙,入不了古董收藏者的眼,但这并不影响全家人对它的喜爱。记得小时候,这对胆瓶被奶奶用来插放鸡毛掸子。每当我淘气惹祸,奶奶便会拿出鸡毛掸子敲打着桌面,对我惩戒一番。为此,每每看到插着鸡毛掸子的胆瓶,我都会肃然起敬,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把胆瓶理解为“掸瓶”(插着鸡毛掸子的瓶子)。
后来,在资料里读到胆瓶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含义——在宋代的佛堂斋室视为灵物,在元代配上孤花以合逸士心意,在明代彰显士大夫高雅意趣。到了清末民国,胆瓶则更多被用来作为嫁妆瓶。想着那个年代的女子,云髻高挽,带着嫁妆,抱着胆瓶,满面羞涩,心怀忐忑开始自己的新生活。顿时觉得家里那对胆瓶充满了年代气息。
父亲做的手工玩具
赵虹宇
童年从没缺少过有趣的玩具,算下来应该得益于父亲的一双巧手,父亲为我手工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玩具中,其中用桃核雕刻的小花篮至今仍旧摆在家中。
老爸说雕刻这个桃核小花篮是受到他初中学习的一篇语文课文《核舟记》的启发,因此父亲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一边朗诵着核舟记的经典段落“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一边摊开手掌,把小小的桃核花篮送给了我,至今当时的情景犹在眼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想这就是那种最为淳朴的喜悦之情。小小的手工玩具并不精美,但其中父亲对于女儿的爱确是浓烈的,这种言传身教也更是给了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
针线笸箩
邓巍
一个其貌不扬,柳条编、布条补的针线笸箩;一个玻璃面已经碎掉,每礼拜要上弦的老挂钟;一个盛装了我家二十来年的家常菜,放在碗柜外面天天见的大瓷碗。我家这样不值钱的老物件还有很多,其实严格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宝。
针线笸箩很大很旧,里面装满了各种颜色的线,插着各种长短的针,堆着各种样式的扣子,缠着各种大小的布条。奶奶用它补过袜子,妈妈用它缝过裤子,我用它缝出了我的第一个沙包。老挂钟是老爸老妈结婚置办的大件,三十年如一日为我家人服务,我上学时每天晚上都听它“当当”十二声才能睡觉,毕业后要在“当当”六声中起床。瓷碗不大不小,装菜刚刚好,所幸它还没摔碎,所以继续在我家的餐桌上服役。
奶奶的铜茶盘
王娜
茶几上有个总是盛满水果的铜质茶盘,没有花纹,没有接缝,是一块完整的铜制成的,表面留下了一道道细碎的划痕。这是我奶奶的陪嫁品,记忆里她每天早上都要拿块干净的白毛巾不断擦拭,从里到外,边擦边吹,再拿起来反复看看,直到满意才放回去,仿佛她每天擦拭的不是简单的一个物件,而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个年代黄黄的茶盘在家里唯一的方桌上整齐地摆放在正中,是那么显眼和庄重,成为家里仅有的装饰。
生活好了,茶盘越发显得陈旧,我曾问奶奶:“这破茶盘扔了吧,换个好看的茶盘多好!”奶奶缓缓回过头看了看那个铜茶盘,不急不慢地跟我说:“我看这茶盘挺好看!可以用。”便转身走了。后来无论家里的东西怎样更换,茶盘一直都在桌上最明显的位置放着。有一次,我无意中跟奶奶开玩笑的说:“以后那个铜茶盘一定要留给我哦!”奶奶非常不解地问我:“你不是不喜欢那个茶盘吗?这回你不让我扔啦!”这个玩笑没过多久,年过八旬的奶奶就病倒了。不知是她自己有预感,还是真把我说的话当真了,在最后一次住院的前晚,奶奶用红布包裹好那个铜茶盘,整齐摆放在自己的床头柜里,直到去世……现在,空闲时我也会拿毛巾擦拭茶盘,重复着当年奶奶的动作,那个画面也会在我的眼前浮现。也许将来我的孩子也会问我“为什么这么旧的茶盘还在用?”我会只笑笑,什么也不说。我想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和延续吧。
爷爷的膏药
岳亮
我家的传家之宝是我家爷爷的膏药。它是用香油和多种中药材熬制而成的,说它是灵丹妙药,虽然有点太夸张了,但它确实对一些需要打针吃药的病,贴一贴就解决问题了。
爷爷的膏药能对付摔打跌伤的肿痛,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脚伸进了自行车车轮,脚被揭去一块肉。到了急诊室大夫给我包扎伤口,嘱咐别感染了。可是过了几天,我的脚一直不见好转,最后还是爷爷的膏药派上用场,很快消肿了。在爷爷家,我经常能看到一些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来找爷爷。每次爷爷都是将膏药按照用量、使用次数包装好,并一再叮嘱使用事项。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人,爷爷还总是免费将膏药送给他们。春天街坊四邻谁家小孩得了腮腺炎都会到我们家来找爷爷拿膏药,贴上一会儿就能止痛,不出三五天就好了。爷爷也是有求必应分文不取,他总说:“街里街坊住着,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磨得发亮的顶针
梁雅凤
每次从针线包里取出一个磨得发亮的顶针时,都会想起母亲,家里一直保留着的这个当时用5分钱买来的顶针。我1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靠给缝纫厂锁扣眼儿挣钱,每天都要背回很多衣服。“好儿不承传家产,好女不穿嫁妆衣。”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锁扣眼儿的月收入是18块左右。为了多挣点钱,母亲起早贪黑锁好多件。棉大衣、汗衫、中山装,都要一针一线地锁好,再送回缝纫厂。母亲是小脚,走起路来很困难。冬天缝的都是棉大衣,因为叠起来太高不好拿,她每次要把衣服一件件放整齐捆起。母亲身材偏矮,每次把捆好的大衣放在肩上后,她总是走得缓慢,但坚定。
银镯子和铃铛
徐妮儿
虽然有很多名牌包包,但最珍惜的是常年戴在身上的一只老旧银镯子和南瓜铃铛,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东西,来自太奶奶——一个没落贵族的大家闺秀。我并不清楚太奶奶在那个动荡年代经历了什么苦楚,她倔强而沉默,有一个黑沉沉的嫁妆箱子伴身度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年幼的自己偷偷爬上那个箱子,却看到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场景:黑乎乎的木箱里,是满满一箱美丽的老银饰……那天太奶奶没有责怪我,不声不响将压箱底的镯子和铃铛戴到了我的手上……我其实并没有和她说过几句话,但我觉得懂她,我想永远戴着这只镯子,把太奶奶的记忆、还有我的记忆,一代代传下去。
太奶奶用过的石臼
叶子
作为琴师工作室里很多古琴,但最值得永久保存的古物,却是墙角那种水仙的石臼,那是我太奶奶用过的石臼。记得小时候过年,我就趴在藤椅上看太奶奶用这个石臼磨芝麻馅、打年糕,黑黑的芝麻馅,白白的年糕,又香又醇,引得我总是想伸手去蹭一点来尝尝,却又怕被说成是小馋猫,那种百爪挠心又充满期待的心情,是我能想到的最幸福的过年时光。后来太奶奶过世了,再也没有年糕和芝麻馅……我把这个石臼放在身边,种上水仙,每到过年的时候,水仙的香气仿佛带着芝麻和年糕味,这才像过年。
做蛋糕的老模具
瑞爸
作为大学老师,业余时间我经营着一家独具风味的食材铺子。作为热衷遵循时令、发掘潜藏食材的吃货爸爸,我对女儿的教育理念是:不刻意教她画画、也不刻意教她背诗,而是带着她行走劳作,在乡野的空气里寻觅最新鲜、最真实的味道。这个老旧的模具,就是一次我们一起走村串巷,去收到的老东西。上面的花纹生动极了,仿佛能让一块糕饼讲出故事。我现在会用它来作时令的糕点,让它延续更多的记忆和味道。将来我会把它留给女儿,只要想起女儿会用它来做糕饼给她的下一代吃,我就很开心。希望她偶尔能够想起我们一起走在乡村小路的快乐时光,食物的真味,老爸无言的爱,都在里面了。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