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016-03-07陈艳萍
陈艳萍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子宫肌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为预防子宫肌瘤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3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30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民族,职业,月经协调与否、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是否罹患附件炎,是否罹患子宫糜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患病史等情况。结果:单因素研究发现,月经失调、附件炎、肿瘤史、宫颈糜烂、喝酒、盆腔炎等因素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病因素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月经失调、肿瘤史、宫颈糜烂、盆腔炎为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可能与月经失调、肿瘤史、宫颈糜烂、盆腔炎等危险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以上危险因素。
【关键词】子宫肌瘤; 危险因素; 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37-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盆腔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被发现。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疼痛、白带增多、不孕与流产、贫血等。子宫肌瘤的好发年龄在30~40岁,并且近年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本研究主要从生活习惯及生理疾病等因素进行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体检及就诊中发现的3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0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实验组患者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8.6±1.5)岁,对照组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9.2±2.7)岁。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对象均需要征得同意以后开展研究,基本信息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 姓名、民族、职业、月经协调与否、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是否罹患附件炎,是否罹患子宫糜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患病史等情况。
1.3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不能使用诱导性的语言诱导患者回答问题,只进行必要的解释,最大程度的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1.4 检查及诊断 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进行体格检查,由经验丰富的B超医生进行B超检查,应用妇科检查结合B 型超声检查明确临床诊断。具体标准如下: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下腹可出现硬块,少数有疼痛及压迫症状,或伴贫血;子宫增大,质硬;探测宫腔增长或变形;诊刮时宫腔内触及凸起面[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子宫肌瘤患病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肌瘤单因素分析 对比研究发现,月经失调、附件炎、肿瘤史、宫颈糜烂、喝酒、盆腔炎等因素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病有关(P<0.05),具体见表1。[FL)]
2.2 子宫肌瘤多因素分析 对研究发现的月经失调、附件炎、肿瘤史、宫颈糜烂、喝酒、盆腔炎等单因素进行了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月经失调、肿瘤史、宫颈糜烂、盆腔炎为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虽然时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但也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常常引起患者出血或者疼痛,严重的可能需要切除子宫,给女性的生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对子宫肌瘤发病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普遍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子宫异常基因在雌激素及其共同体等多种生长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值分化和行成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细胞的凋亡受到某些外来不利因素的作用时,则有较大机会发展为肿瘤[2]。有研究证实,性激素在子宫肌瘤的行成过程中也有较大的作用[3]。女性子宫肌瘤以30~40岁人群最为常见,其发病率大概为10%~25%,近年的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升高的趋势较为明显[4]。汕头、沈阳、山东等地的研究显示,女性子宫肌瘤罹患率分别为13.7%、8. 97%、13.13%等[5-7]。当前众多研究证实,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基因、内源性激素、外源性激素、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种族、环境、生活危险因素等[8-10]。本研究发现月经失调、肿瘤史、宫颈糜烂、盆腔炎为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盆腔炎容易改变患者雌激素的水平含量,月经失调的患者多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引起雌激素水平异常而导致子宫肌瘤的生长。宫颈糜烂等外界的炎症刺激也会增加子宫肌瘤的患病几率。子宫肌瘤是在个体具有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加之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再结合某些内外因素的变化而诱导发病。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可能与月经失调、肿瘤史、宫颈糜烂、盆腔炎等危险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对以上危险因素的重视,以保障妇女健康。
参考文献
[1]石一复,郝敏.子宫伴疾病[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89-93.
[2]李宏.育龄妇女子宫肌瘤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8):1230.
[3]黄雪梅,叶兴东,汤少开,等.广州地区不同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 6.
[4]单淑芝,石彬.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 4) : 304-306.
[5]谢淑雯,黄少侬,邹如婵,等. 汕头市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广东医学,2005,26(7) :988-989.
[6]肖 霞,杨卫,黎秋波. 3172例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J ].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 ( 15) : 2064.
[7]甘喜云,谭勇娇,肖凌静. 农村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情况分析[J ].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21) : 2990.
[8]伍杏梅,张小新,陈建华,等.清远市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状况的现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3):2000-2002.
[9]万娜,曾少华,伍杏梅,等.清远市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B超异常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102-103.
[10]张武芳,李冬华,韩虹娟,等.子宫肌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16-218.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