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圆他一个农机梦
——记枝江市诚信经营道德楷模高传宝
2016-03-07枝江市农机局田国红
枝江市农机局 田国红
只为圆他一个农机梦
——记枝江市诚信经营道德楷模高传宝
枝江市农机局 田国红
他是枝江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学子,幼年的他每当看到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勤耕苦种,多么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替代他们。从1984年不足18岁的他走进宜昌地区农机学校的那一天起,他就知道只有农机可以实现他的梦,从此他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学有所成后,毅然放弃了宜昌城区就业的机会回到了他的家乡,成了枝江农机人。他立誓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他幼年的梦想,他就是枝江市诚信经营道德楷模——枝江市昌隆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传宝。
1 教书育人只为有更多的农机人替他圆梦
1986年,他踏上了人生工作岗位的第一站——枝江市农机学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农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心对心地传,实践中手把手地教,他要教更多的农机人替他圆梦。他经常对学生们说:“咱们在课堂上是师生,下课后是朋友,如果你们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随时欢迎大家来咨询。”学生们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所以下课后他的身边围满了学生,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他总是热情而又耐心解答,因此学生们都说:“高老师既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好教师,又是一位重情厚义的好朋友。”
他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刻苦钻研教学艺术。为了求得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拜同校资历深厚的教师为师,还积极争取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1988年他成为1名北京农业大学的成人学生。为了教学有先进实用的教具,他亲自动手制作了喷油泵工作原理教具、165柴油机解剖教具,并参加了全国农机教具展评,获得二等奖。在宜昌市农机学校教师比武中,获得二等奖。
在他从事农机成人教育的近10年中,他亲自教出来的学生达到15 000余人,很多学生都成了一方致富的带头人。
2 推广农机只为有更好的农机替代人力
1997年,他授命于危难之际,负责枝江市农机推广站日常管理工作。他说:项目是推广之源,机具是推广之基,农民是推广之本。他要求农机推广人员稳扎稳打,做好这最基本的3件事。
一是选准、选好农机化项目,带动农机推广工作不断发展。他亲自主抓农机化项目工作,不论是烈日下还是暴雨中,总是不辞辛劳,奔波在外,协调有关部门,跑资金、跑项目。几年来,经他主持完成的农业部、省、市科研推广项目10余项,争取农机科研推广资金150多万元。
二是注重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制引进。他亲自组织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开发了棉花营养钵制钵机、植树打孔机、饲料投饵机等一批新机具,其中:棉花营养钵制钵机获得国家科技成果证书。他亲自动手,带领农机推广人员推广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建育秧工厂一座,为枝江市水稻机插育秧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亲自向农民宣传农机技术和机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不保留传授给农民。他经常说,要提高农机科技水平,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这就要靠我们农机工作者广泛宣传,不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他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利用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现场会等形式,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每年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近20场次,技术讲座10场次以上,发放资料2万余份,受教育农民近万人次。
3 经营只为圆他一个农机推广梦
2004年,由于事业单位改革,他所在的县级农机推广站从全额事业单位改为差额单位,他热心的农机推广事业受到制约,单位再也拿不出钱来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他说:如果单位不能支持搞农机推广,他就自己做。于是他主动离职,创办了枝江市昌隆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从事农机经营。
经营中,他始终坚持质量至上,顾客至上,服务优先,惠农优先。哪怕自己不赚钱,也决不能让顾客吃亏,更不能让农民受损。为此,他经历了创建、挫折甚至失败,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他的企业才真正赢得了顾客的称赞、农民的认同,他所经营的企业能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由原来的经营面积不足100㎡发展到现在的8 000多㎡,企业员工达到12人,年销售农业机械3 000多万元,服务范围遍及湖南、深圳、宜昌、荆州等地,受到农民欢迎。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员工说:“只有诚信,我们的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不讲诚信,失信于民,再好的企业最后也必然倒闭。”因此,他始终把诚信经营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把诚信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
在企业员工的待遇上,公司员工工资水平平均高于社会工资水平500元以上。他主动与全体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员工工资准时发放,从不拖欠、从不克扣。积极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从不欠缴社会保险费。到目前为止,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已全部履行,没有发生一起经济纠纷,内部劳动关系非常和谐稳定。
在处理企业和银行的关系上,他始终坚守诚信原则。按时还贷,从不拖欠,在金融系统一直保持着AAA信用等级,树立了良好口碑,信誉闻名荆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经营税收上,他时常对财会人员说:企业必须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自觉照章纳税。由于《捐赠法》的出台,企业捐赠由过去的税前抵扣改为税后捐赠,不再纳入企业生产成本,只能由税后利润捐赠。2015年为了支持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他无偿捐赠老区农机事业发展经费数十万元,因为税收政策的改革,他需要补税13万多元。他想不通,为什么我无偿支援还要再向国家缴税。然而,当税收人员将国家法律向他解释后,他毫不犹豫地让财务人员马上补税。他要求财务一定要诚实记帐,照章足额纳税。公司每年为国家纳税120余万元,从无偷、逃、骗、拖税以及欠税行为,从无税务行政处罚记录。
当他把大把大把的钱无偿捐赠用于农机化事业发展时,他的家人、亲戚朋友都十分不解。他说:“我从农机推广站出来从事农机经营,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农机化事业,经营只是为了圆我一个农机推广梦”。他一方面把经营所得向老区促进会捐赠农机推广经费近150万元,通过政府把农机推广事业进行到底;另一方面,他借助农机生产企业推广产品之机,联合农机生产企业举办各类农机具演示会、现场会、培训班,10多年来,他免费为农民培训,人数达20 000余人。
4 农民得实惠是他最大的心愿
2014年4月,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标准的调整,使他经营的公司原来按照2013补贴标准卖出的机具1台要亏损2 000元以上。如果执行国家补贴标准就必然让先购机农民遭受损失,如果不执行国家补贴标准又会受到其他经销企业压低价格方面的投诉。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宁可让自己吃亏,也决不能让农民吃亏。他一方面做好稳定农民的工作,仍然执行2013年的销售补贴标准;另一方面积极拿出妥善处理办法,以企业活动为名出台惠农政策,保护了前4个月购机农民的利益,也挡住了其他农民经销企业的悠悠之口,仅此一季,他所销售的农机具利润大幅度缩水,让利达到10多万元。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全市农机经销企业纷纷出台政策,让利于民,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他急农民所急,时刻把农民的利益挂上心上。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由于政策的驱动,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潮日益高涨,农机具供不应求,不少商家竞相哄抬物价,有的还将劣质机具“搭车”出售。在这股风潮中,他不随波逐流,他严格遵守物价纪律,大大小小的机具定价都低于国家规定最高限价,实行微利保本经营。10多年来,公司购进的5 000余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全部低价售出。有人说他傻,他却说:“信誉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企业信誉高了,农民富裕了,公司的日子也就好过了”。2013年国家、省有关部门突然到公司检查物价,没发现一件违价事例,检查人员再三夸奖“高总这一关把得好”。
在售后服务上,他始终想农民之所想。定时做好产品售后回访工作,及时征求购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迅速把农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生产企业。他要求全体售后服务人员一定要把购机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用户出现故障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不能马上解决的要迅速反映情况,争取片区服务站支持,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他致富不忘乡亲。近10年来,为农民义务抗旱排涝,共调用车辆15车次,员工60人次,共计花费近2万元。他经常为灾区、重病患者、残疾人等困难人员捐款,为慈善事业奉献爱心。2013年,为枝江龚家坪合作社捐款3 000元,为宜都红花套红桥小学捐款5 000元,为残疾人捐款3 000元。他还无偿支持那些想创业、想摆脱贫困但又迷茫的年轻人。2011年,他为顾家店镇青年农民钟力恒免费提供1台大型耕整机。钟力恒“借鸡下蛋”凭着他的勤劳和智慧,在4年期间,不仅还清了第一台拖拉机的欠款,从开始买不起车发展到现在的2台大型拖拉机和2台收割机,拥有30万元固定资产的农机户。
多年来,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农机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用农业机械化来实现他的梦想,他相信,只要全体农机人的不懈努力,农机完全替代人力将不再是梦。
2016-02-15)